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创新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创新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创新策略

摘要:针对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对新闻传播创新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当前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旨在通过各项影响因素的确定创新性的传播方法,有效拓宽新闻传播平台,为新闻传播产业行业的创新提供支持。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创新

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的出现为新闻传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新闻传播的特殊,在当前网络信息背景下,存在着与受众群体缺少互动以及新闻内容更新速度慢的问题,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挑战。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为了更好的创新新闻传播方法,新闻传播行业应该根据电视新闻传播的优势,创新新闻传播途径,通过多样化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新闻传播模式的完善等,帮助传统电视新闻走出困境,满足受众群体对新闻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利用需求,推动产业的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新媒体所谓新媒体,主要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通过网络、手机等平台的利用,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推送服务。在新媒体背景下,在根本上解决了人们休闲娱乐碎片化的时间利用问题,引导人们在网络以及手机平台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求参与到休闲娱乐活动以及新闻获取之中,充分满足当前人们的活动需求。而且,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资源的传播存在着成本低、传播渠道多样以及获取便捷的优势[1]。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根据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基本的信息传播特点如下:第一,新闻传播的实效性增强。根据以往的新闻传播模式,人们只能通过报纸以及电视新闻等获取相关信息,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利用手机终端以及电网网络资源等可以及时获取新闻信息,所以,新闻传播行业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应该增强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第二,新闻传播的交互性加强。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通过与受众群体的有效交互,可以改变观众对新闻内容的认识,并通过评论以及读者编辑等互动平台的构建,展现新闻的交互性价值,以便充分满足新闻传播的时代化发展需求。

二、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所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与受众群体之间的互动在电视新闻媒体传播中,其主要以单方面的新闻传播为主,在某种程度上缺少与受众群体的互动,这种现象的出现,无法使电视媒体更好的了解受众需求,降低人们对新闻信息获取的积极性。而且,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由于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若新闻媒体在传播中仍然采用以往的方式,会对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冲击,无法满足新闻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需求[2]。

(二)新闻内容更新速度慢根据新闻传播的特点,新闻内容的制作受到播出时间以及制作周期的限制,导致新闻媒体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这种现象的出现,无法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及时性获取需求,同时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限制。而且,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平台可以根据事件的动态及时信息,但是由于新闻传播的特殊性,导致新闻内容更新出现了速度较慢的问题,严重影响新闻信息的传播价值。

(三)新闻传播渠道相对单一结合新媒体环境的特点,由于网络平台信息的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新闻信息,而且,由于网络新闻内容以及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丰富性,降低人们对新闻网信息的获取兴趣。由于电视新闻媒体的特殊性,在新闻传播中缺少创新意识,导致一些媒体仍然采用以往的新闻报道模式,使新闻内容以及新闻传播途径缺少个性化,无法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多样化获取需求,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限制[3]。

三、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新闻传播的互动性在新媒体背景下,为了有效提高新闻传播的价值,应该增强新闻传播的互动性,通过各项信息资源的整合及优化处理,为新闻传播营造多样化的环境:第一,在新闻内容传播的过程中,由于电视媒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作的主要内容,新闻传播为了更好的增强受众群体的认识,应该构建数字化的电视新闻传播渠道,并在保持以往新闻传播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与受众群体的互动,充分满足受众群体对新闻内容的多样化获取需求,提高新闻传播的整体质量。第二,在新媒体背景下,由于手机电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电视不可移动的限制,针对这一特点,新闻传播中为了顺应模式的发展,可以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新闻的时效性优势,使受众群体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及时获取新闻内容,而且,在碎片化的新闻传播中,可以构建受众群体互动平台,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评价新闻内容,有效改变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限制因素,为新闻传播方法的创新提供有效支持。第三,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新媒体的优势,拓宽新闻的传播渠道,通过数字化网络资源的利用,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传播环境,将电视传统媒介与网络资源融合,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新闻素材资源,保证新闻信息传播的全面性,同时也展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特点,实现新闻传播互动性的目的[4]。

(二)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价值根据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点,人们通过手机终端以及电脑媒介等资源的利用,可以作为新闻信息的者及传播者,但是由于传播过程中个人意愿的不同,会出现新闻热点表达方式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因此,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该做到:首先,为了在顺应新媒体时展的同时展现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新闻媒体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职业化的信息采集以及新闻内容的具体,展现新闻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增强人们对新闻内容的信任。而且,由于新闻自身的文化性特点,在面对新媒体压力的背景下,新闻传播应该为群众思想以及行为上提供正确的引导,积极加强新闻传播的思想深度,展现新闻背后的理性文化以及核心价值。其次,在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掌握网络环境制度宽松的特点,为了避免新闻信息真假难辨现象的出现,应该利用以往电视媒体新闻传播的权威性特点,时刻保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以及全面性,避免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多样化对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最后,在新闻报道传播的过程中,为了与新媒体时代融合,在新闻内容整合中应该创新新闻传播观念,积极构建多样化的报道形式。新闻传播中,相关新闻工作者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及时掌握传统媒体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通过新闻传播理念以及新闻传播观念的转变,更全面的了解人们对新闻信息的获取需求,积极构建信息化新闻传播平台的构建,增强人们对新闻信息的获取兴趣,丰富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展现新闻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价值[5]。

(三)全面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养在新闻传播方法创新中,为了使新闻内容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提高新闻内容的传播质量,应该增强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养。首先,对于新闻信息的采集人员,应该保证新闻内容的时效性以及互动性,在新闻内容整合中,应该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并尊重自身的职业道德规范,以便为人们提供准确性以及严谨性的新闻内容。例如,在网络环境多样化的背景下,一些新媒体信息传播者为了增强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会推送一些虚假信息,这种现象的出现为受众群体获取信息带来了不良体验,所以,新闻工作者应该针对这一内容,充分发挥自身的责任及使命,在新闻传播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通过新闻内容的传播,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避免虚假信息传播对新闻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其次,新闻工作人员应该定期参与到专业技术水平的培训之中,新闻管理部门需要组织优秀人才的讲座,工作人员通过新闻知识的学习,形成强烈的新闻传播责任意识,并根据新媒体环境的变化,增强自身的创新思维,以便更好的拓宽新闻媒体的传播途径,保证新闻信息传播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最后,在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新闻受众群体的阅读习惯,新闻工作者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改变以往的新闻编辑以及方法,通过对真实性新闻的分类及整理,将新闻信息设置在网络平台的不同模块之中,并按照受众群体的需求进行内容的推送,以便有效激发受众群体对新闻内容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新闻内容推送中,针对中年受众群体需要认识到他们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定期推送精准化的新闻内容,增强这类受众群体的阅读兴趣。通过这种多样化新闻传播方式的构建,可以充分满足受众群体对新闻信息的获取需求,而且也可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为新闻媒体产业的运行及发展提供支持[6]。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传播为了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应该改变以往的新闻传播方法,积极拓宽新闻传播的渠道,并通过新闻传播的创新以及新闻传播模块的整合,增强新闻信息内容的传播效率,改变以往新闻传播中存在的单一性问题。而且,在新闻媒体传播创新中,应该根据新媒体的优势,积极加强与受众群体之间的互动,并通过价值性新闻报道内容的展现,发挥自身的优势,有效增强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为新闻媒体的传播以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永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出版之旅——聚焦读者的文化意识及翻译作品出版的营销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8(04):59-63.

[2]王洋,薛金丽,李延.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实务研究创新路径探析——一些传媒观察类公号带来的挑战及启示[J].中国记者,2018,No.534(06):13-16.

[3]刘洋.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7(014):149,153.

[4]王永亮.中国“和谐”文化海外传播的契机与价值——从西方“黑天鹅”事件谈起[J].传媒,2018(12):73-74.

[5]谭玥雨,李芸.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转型探微——以安徽广播电视台《每日新闻报》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4(4):107-110.

[6]王永亮.电子书传播文化平台探索—以亚马逊Kindle营销为例[J].出版广角,2017(21):60-62.

作者:李子祥 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频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