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电视新闻节目客观表达方式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视新闻节目客观表达方式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电视新闻节目客观表达方式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传播载体日益丰富,电视新闻节目作为公众关注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内容的表达方式、叙事的角度、声音元素的运用、拍摄手法的变化等方面来分析电视新闻节目的客观表达方式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客观性;表达方式;局限性

电视新闻节目通过客观的表达方式来报道某一事件,不仅是对事件的解释、说明,更是对事实本身的史料性记载。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客观的新闻事件报道,既积累了媒介的公信力,又确立了媒体的风格,更具有警醒当代、启迪后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制作电视新闻节目时,一定要采用客观化的表达方式。

一、电视新闻节目追求客观性表达的必要性

(一)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新闻的客观性有两方面要求,其一是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二是对事实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一条信息可能同时来自十几个媒体平台,所以不管传统媒体为了一己之私想掩盖什么,最终受众都能了解到事件的全部真相。对事实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制作电视新闻节目时不能以该事件对自身是否有利为标准来决定对该事件的报道规模。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抛弃个人因素,不能为自己的主观情感所左右,而应将报道视角立足于事件本身,以报道的需要来取舍材料,以客观事实的重要性来决定报道规模,最大限度地保证节目的客观性立场。

(二)增强媒介公信力媒介公信力指的是媒体通过长时间客观、真实报道的积累而形成的一种内在品质。媒介公信力也是内化在受众心中的影响力、传播力和信任力。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如果媒体能坚持对事件报道的客观性,不因事件对自身的利弊和主观态度的操控,冷静、公正地通过合理的拍摄镜头、制作方法将事件完整地展现给观众,这对于媒介公信力的形成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正如抗击肺炎疫情期间,《新闻1+1》以专业客观的报道将新闻事件完完整整地呈现给观众,让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全面了解疫情的发展,降低了因不知情而产生的社会恐慌。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各家新闻媒体平台争先恐后地报道信息。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受众也亟需一个代表着权威的节目出现。《新闻1+1》通过一次次客观真实的报道,在受众心中潜移默化地积累起信任感。这也是疫情期间那么多人收看该节目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新闻作品客观表达的形式

(一)全景式地展现新闻事件新闻事件的着眼点不能仅放在人物身上,人物只是新闻事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要降低因过度关注人物而造成的情绪渲染,使得事件记录过程减少,电视新闻的客观性下降。因此,全景式地展现新闻事件首先要做好对事件背景的再现,通过人物采访、视频资料、同期声等交代清楚事件发生的原因、环境、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事件隐藏的过去及背后的事实。其次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采访,这是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前提。这些采访可以用于背景再现、过程描述以及对新闻事件观点的表述方面,通过对不同群体和阶层的采访,表现出事件的不同方面,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最后,全景式地展现新闻事件不仅是新闻客观化表达的一种方式,还是让受众不受主观情绪影响,客观了解事件全貌的一剂良药。如CNN的《CNNTribute:AmericaRemembers》节目就立足于事件本身,在进行“9•11事件”报道的时候没有过度渲染遇难者家属的悲伤情绪,而是理智客观地分析了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二)内容和表达的严谨性首先,内容的严谨性体现在对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的制作上。内容的严谨源于对素材挑选的高度谨慎,在信息爆炸的大环境下,稍不留心就可能会被虚假信息迷惑视线。因此,电视新闻节目选择的素材一定要真实可靠,并在这些真实可靠的素材里选择具有传播价值的新闻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让民众了解事件的真相,并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从而避免产生社会恐慌。其次,表达的严谨性体现在主持人和节目的制作团队上。不同于其他类型节目的主持人,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要注意自己的语速是否易于观众理解新闻内容,在陈述新闻事件时,要时刻保持自己的情绪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能加入自身的主观态度。电视新闻制作团队则要做到新闻撰写格式和文字应用上的严谨,避免被开放性解读而出现报道预想与社会反响相左的现象。

(三)叙事视角的客观化策略新闻文本是对新闻事件的记录和对事实的再现。因此,电视新闻在进行叙事时,要尽量将叙述者的主观表达隐去。电视新闻节目在进行叙事时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建构新闻报道的客观性。首先,通过摄像机客观记录的特点,将摄像机的视角与新闻事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的视角重合。这样一来,摄像机所观察、表达的电视画面会让观众产生与事件人物交流的感觉。其次,摄像机完全充当旁观者,不介入新闻事件的过程。这一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在新闻报道中可能产生的价值倾向问题。最后是全知视角,新闻的客观性离不开全面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全知视角则为新闻接受者提供了这一可能。但它只是一种叙事策略,仍旧受到新闻叙述者的控制。这种控制与新闻叙述者的职业素养有很大的关系,并不能代表事件的全部真相。

(四)慎用声音元素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运用声音元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不要助长主观情绪的蔓延。首先是解说词的运用。解说词分为两种用途,一种为表达个人主观倾向,强调画面内容;另一种为画面的查漏补缺以及解释画面中不清晰的内容。我们在进行电视新闻报道时,一定要避免第一种用途的使用,而应重点发挥第二种用途来为观众答疑解惑,使其更好地了解事实真相。其次是音乐的运用。音乐是作用于人情感最直接的力量,它可以使原本枯燥的画面增强感染力,并且使受众更加容易地融入到节目场景中,大大增强了传播效果。同时,背景音乐在节目中可以起到分清层次、增强节奏感的作用,这对时间较长的节目来说非常有益。但是也要注意音乐的加入可能会表达出一些隐形的含义。比如,一些新闻工作者借助背景音乐来强调某些不能够在画面内容里面表达出来的信息。从这一意义上来讲,音乐元素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也应该慎用。最后,在制作电视新闻节目的时候应该多运用同期声,同期声带来的现场感会使画面内容更真实,这种声画组合的方式不仅增强了节目的客观性和真实感,还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新闻现场的完整性,补充了事件信息。

(五)巧用拍摄手法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拍摄记录的时候,拍摄主体面对镜头可能会产生一些刻意的行为变化,这些变化会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有所干扰,还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引导作用。被拍摄主体面对镜头的一些反应行为类型包括不自在的行为、配合行为、表演行为、对抗行为。正如在抗击肺炎疫情期间,新媒体平台上不断有人爆出湖北红十字会对捐赠物资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并引起了数万网民的愤慨。央视的新闻工作者前往湖北进行直播采访,但却遭到湖北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强烈反抗,甚至直接掐断了直播线。对于这种激烈行为的产生,新闻工作者要有预防和应对的措施,对可能发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预估,以保持应对措施的合理化。在采集素材的过程中,拍摄团队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新闻事件,采取不同的拍摄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呈现真实的新闻信息为原则。例如,提升抓拍技能,以应对可能出现强烈反抗行为的事件主体,或者揭露、曝光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事件。在抓拍的时候需要找准合适的角度和时机,前提是要对拍摄对象进行全方位的观察,这样有助于分析和判断,抓准时机。再如,利用一些专用的隐蔽设备进行拍摄,可以非常好地协助拍摄者对新闻事件进行完整记录。这种设备便于拍摄人员对一些隐藏比较深的当事人进行客观记录,也能大大降低过激的镜头行为,更好地还原事情真相。

三、电视新闻节目客观性建构的局限性

(一)媒体主观色彩浓首先,我国新闻媒体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这就导致媒体特别注重宣传工作,但一些媒体忽视沟通的真正作用,最终阻碍了新闻事业的发展。这种方法忽略了新闻的价值,没有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宣传主要是对群众进行解释说明,使群众认清自己的观点,并采取行动;新闻必须在人们面前展示事物的两面,使人们能客观地看待、正确地理解事物。如果新闻报道只与宣传有关,那么新闻就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

(二)寻求市场博取眼球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在哪个平台上获取信息,完全由受众的喜好决定。这就导致了一些媒体为了寻求市场和吸引更多人的眼球,不顾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通过扭曲真实的新闻信息来获得关注度。例如,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的《透明度》栏目播出的《纸馅包子》节目就是典型的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在报道的过程中有意加进一些虚构成分,以此提升新闻的“卖点”,来引起轰动效应。此类假新闻没有丝毫事实根据,经不起考证,其制假手段极其卑劣。美国新闻人琼斯曾说:“新闻真正的危机不是倾向性,而是品质的下降,失去了道德感召、价值和使命感。”那些只关注眼球效应而失去了立场和担当的新闻媒体终究会在历史长河中被人唾弃。

四、结语

新时代的新闻记录者应秉持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高度的职业操守,将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客观地记录下来,从而昭示社会未来。优秀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必然兼具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是职业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社会属性要求新闻记录者具备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职业属性要求新闻记录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以客观性为原则。新闻记录者不仅代表着“社会人”个体,还代表着“职业人”,担当着一家媒体的媒介形象。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制作电视新闻节目时,要积极地运用客观化的表达方式,并利用电视视听兼备的特点,更好地将新闻事件展现给观众。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个人与小团体利益凌驾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之上,更不能为了维护个人与小团体私利故意隐瞒对社会有着重大影响的社会事件。这是新闻人的职业素养,也是对社会的负责。

参考文献:

1.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镜如.重大事件电视新闻节目的客观表达方式探析[J].科技传播,2014(07):26-27.

3.张皓.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6(06):137-138.

4.王成良,吴苏苏.影响电视新闻摄像质量的关键因素探析[J].视听,2015(01):178-179.

5.王莹.浅谈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真实性[J].新闻研究导刊,2017(20):184-185.

作者:谢鑫鑫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