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心理学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新闻心理学虽然在我国国内出现的时间较短,属于一门新兴学科,但它对当今我国新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新闻心理学知识经常作用于电视新闻节目之中,在很大程度为节目主持人的报道及电视节目的制作提供了助力。本文将分析新闻心理学知识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常见的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新闻心理学;电视新闻节目;节目情境;主持人报道技巧
新闻心理学在我国形成系统体系的时间较短,属于刚刚起步发展阶段的新兴学科。它将新闻学领域的知识与心理学相关知识结合,诞生了这一十分有意义的科目,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新闻心理学在对社会公共信息宣传、电视新闻类视频报道、新闻采访类节目主持人技巧提升等方面均有极大地推动作用,其中对电视新闻类节目的影响力最大,本文将探讨新闻心理学知识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分析其应用的具体方面,也希望能为日后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提供一定借鉴。
一、新闻心理学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应用的作用及意义
新闻心理学相关知识可以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工作以及主持人的新闻信息播报工作产生极大的益处。新闻心理学相关知识多用于嘉宾采访类新闻节目与灾难现场报道类新闻节目中,主持人及记者在前期准备充足的情况下运用相关专业知识能够使新闻报道效果提升一个崭新的层次。在采访类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在细致了解嘉宾的相关背景故事后结合心理学相关知识可以轻松把握嘉宾的心理动向,运用纯熟的技巧引导与嘉宾的谈话沟通,掌控嘉宾的内心想法,投其所好选择令嘉宾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嘉宾回答问题的欲望,从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另外,主持人掌握新闻心理学相关知识也可以把握整个节目的进度,将节目进程掌握在自己手中,既将重点放在嘉宾身上,又不忽略现场观众的存在,在与嘉宾侃侃而谈的同时引起观众及电视机前受众的兴趣,做到两方同等程度的重视。在灾难类情境的现场报道节目中,新闻心理学专业知识能够让记者更快适应报道环境,记者在对灾难现场信息掌握完全后更有利于其完成原有的工作,甚至可以获得更好的报道效果。记者拥有专业的心理学素养也是对灾民采访工作的助力,记者能够针对不同的灾民调整采访的问题,端正采访的态度。同时记者也会考虑到灾民的内心想法,感同身受地理解灾民,尊重灾民,并为灾后现场环境的重建以及灾民的心理问题疏通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由此可见,新闻心理学相关知识在电视新闻节目的运用方面有着深远的作用及意义,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二、新闻心理学在嘉宾采访类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
(一)主持人的前期准备工作及自身魅力主持人若想将自己的采访工作完成的十分完美,就需要在采访的前期准备中下功夫。主持人在每次的采访工作中要面对不同的领域的受访对象,其中不乏在某一领域取得重要建树和成就的专业人士,因此主持人要收集采访对象的大量资料,了解其相应的背景故事,有时甚至要熟读与其相关的专属资料,理解专业术语。这样才能够在接下来的正式访谈中接近受访者,得到受访者的认同并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主持人也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保持自身的专业素养。此外,主持人的自身魅力也是在采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刘京林在《新闻心理学概论》一书的第八章“播音员与主持人心理”中曾经提到关于主持人魅力的相关概念,主持人的魅力主要包括外在内在如身材相貌、气质风度、音质特色、语言功力、才华学识、应变能力、组织沟通、引导节目等能力。[1](刘京林,2014)主持人应该对于自身有一个清醒且全方位的认知,知道在面对什么样的采访场合、采访怎样的对象时应该采取怎样的举动,说什么样话。例如在十分正式的场合,主持人应着正装,行为举止表现得体,而换做场合较小贴近采访人及观众的节目,主持人可以选择轻松明快的着装和行为,拉近同受访人的距离。
(二)主持人要把握好“度”,了解嘉宾及受众心理主持人在采访类电视节目中要懂得把握节目的节奏和进度,将整场节目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对嘉宾,主持人要善于运用“接近吸引率”和“情感吸引率”的相关技巧,利用“时空接近原则”和“兴趣态度相似原则”拉近同嘉宾的距离。接近吸引率利用交往双方的某些接近点,有意识地缩小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相互吸引、相互信任的目的。[1](刘京林,2014)同时也可利用情感吸引率,通过表情渠道达到双方心灵交融、情感共鸣、心理接近相互感染的良好人际关系。[1](刘京林,2014)在受众心理方面,主持人也要懂得受众的求真、求新、求近心理,倾听受众呼声,增加其现场参与的热情。以《鲁豫有约》节目采访嘉宾刘墉一期为例,鲁豫在开场时注重嘉宾谈话细节,制造共同话题,以“刘墉会说多种方言和其没有台湾口音”为引,谈到自己身边人的口音和方言问题,拉近同刘墉关系。在接下来同刘墉的对话中,刘墉谈及自己的童年回忆,鲁豫认真倾听,在刘墉兴致最高涨时适当发问,引出下文,当刘墉回忆童年的自己在火灾废墟种菜,鲁豫提到刘墉是个“顽皮”的孩子,顺利的引出了后面刘墉回忆自己拿签字笔戏弄邻居、做爆竹、与女孩子交际等趣事,同时也与鲁豫在前面节目中所提及的“顽皮”一词相互呼应。鲁豫在整场访谈中不但把握住了节目的节奏,还营造出温和轻松的谈话氛围。在这期节目里,比起采访者,鲁豫更像是一个倾听者,因为嘉宾刘墉性格健谈开朗,鲁豫在没有影响节目进度的情况下把舞台交给刘墉,自己退居一旁默默倾听衔接话题,挖掘更多信息。
(三)主持人应对嘉宾的能力主持人要拥有出色应对嘉宾的能力,不能只局限于对嘉宾的“定势效应”中,要改变对其一贯的认知,让采访更加具有创新性,同时也要让嘉宾对节目原有的认知改观,利用“首因效应”给嘉宾留下良好印象。主持人也应具备救场能力,在节目中随时保持警惕,同时利用“放大呈现”及“收敛呈现”策略,敢于发问锲而不舍,从嘉宾身上收集到满意答复。《面对面》长篇人物专访节目中,主持人王志采访易中天的这一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王志在节目的全程都保持了高度的精神集中,以犀利的、审讯式的风格对易中天连续发问,易中天也进行精妙反击,形成两人相对的场面,十分精彩。王志并没有因为易中天的身份背景退缩,反而激流勇进地提出了一连串精彩的问题,让节目颇具看点。王志在节目第12分钟的追问很巧妙,把问题重点放在突出严谨学术与易中天讲课方式的差异上,让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王志一开始就提到学术应该是严谨的事物,而实际易中天讲课的过程中是以诙谐轻松的方式解读历史,在易中天回答后,王志就易中天的回答对“调侃”这个词进行连续的追问,一环接一环,构成一个完整的问题链,最后更是自易中天之口得出他受欢迎的现象与这种“调侃式”的讲授是分不开的。王志在这一系列的提问中反映很敏捷,他的追问能得到更多采访细节,也增加了谈话的深度,一举两得。王志在节目中深刻贯彻了“放大呈现,收缩呈现”概念,即记者在面对地位高的名人或某一领域内的权威时不必过于小心谨慎,可以有意放大夸张自己。[1](刘京林,2014)王志面对易中天时做好了充足准备,所涉及的谈话问题都有一定专业性和准确性,也给易中天留下深刻印象。整个专访节目总长42分钟,前25分钟两人针锋相对,后面融入感情逐渐交心,是一次令受众难忘的节目。
三、新闻心理学在灾难情境采访类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
(一)在灾难现场从旁观察,侧面描写报道在灾难发生后的现场,记者首要的任务应是尽快熟悉灾难现场的环境,为之后的现场报道做出准备,保证报道的准确性。尤其是在灾难刚刚过去的时刻,记者应从旁观察受灾现场环境,不打扰现场人员救灾工作,给予更多的侧面描写,这样可以给受众展示出更全面的现场环境,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在同样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带给受众沉浸式的体验。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过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播出了汶川地震专题片《震撼——汶川大地震纪实》,专题片中采用了大量地震发生过程中当地居民拍摄的短视频片段、地震过后士兵、医生护士等人员救援画面,突出灾后救援人员、当地百姓或是焦急或是悲伤的表情,这样的侧面描写反映了地震的残酷,在没有采访的情况下同样向受众传递了大量讯息,给受众如临现场的感受。
(二)体谅受访者,减少正面矛盾冲突灾难发生现场的受访者一般为灾民和各行各业的救援人士,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既不能打扰其正常的作息和工作,又要对其尊重保护,应用迂回式的采访方式,减少正面矛盾冲突。迂回为主、减少正面冲击的方式,用柔和的、间接的提问方法会减少对灾民造成心理上的第二次伤害,这种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践行在新闻职业道德中减少伤害这个原则。[1](刘京林,2014)
(三)记者应掌握共情能力新闻心理学中所要求的“共情”法,希望记者能够专注于聆听对方的情感表述,不但要认真聆听对方的语言表述,还应当细致观察对方的神态、动作、情绪等,当然在适当的地方也要给出一定的反应,以让对方知道自己在专注地倾听。[2](周尚俊,2016)中央电视台曾于2018年5月13日推出了专题节目《汶川地震十周年相守•重生》,邀请汶川地震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作为嘉宾来到节目现场,通过不断追踪式报道,回顾其十年来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勾起人民记忆深处对于汶川地震的印象。节目现场聘请了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为嘉宾进行心理辅导,主持人倾听嘉宾的谈话和感悟,及时给予其互动,为照顾嘉宾情绪,主持人的提问语气耐心温柔,能够平复嘉宾内心的不安,在嘉宾讲到动情落泪之处,主持人和现场观众也动容落泪,很好地完成了共情,烘托节目氛围。
四、结语
如今新闻心理学知识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节目前期准备、相应制作、主持人采访、节目氛围烘托及节目精神提升起到了积极正面的效果,为电视新闻类节目注入新的活力,帮助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此外新闻心理学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动向及取得的领域内研究成果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备受期待。
参考文献:
[1]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2]周尚俊.新闻心理学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运用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6(21).
作者:赵文嘉 单位: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