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电视新闻采访技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视新闻采访技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电视新闻采访技巧

【摘要】

电视采访时技巧的运用非常重要,只有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才能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让采访对象畅所欲言。

【关键词】采访 技巧

从1929年英国BBC电视台试播开始,在近90年的时间里,新闻在电视节目中始终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新中国的成立,从人类的登月计划到我国的航天飞机上天,几乎所有世界上的重要事件,都在电视新闻中得以呈现。然而,这些新闻的产生都离不开记者的采访。可以说,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的质量。人们常说的七分采、三分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电视新闻采访,因为其可视性的特点,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质。在22年的记者生涯中,本人共采访了3000多篇新闻稿件,在实际工作中也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新闻采访技巧

一、做好新闻采访的前期准备

人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让采访对象讲得到位、说得到位,正好为吾所用又不废话连篇,精细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1.设备的准备。电视新闻不同于纸质媒体,电视新闻所有的结果要通过电视呈现在观众面前。在采访过程中,需要用摄像机全程录制,一旦摄像机出现问题,采访将无法进行。因而,在采访出发前一定要认真检查机器设备的工作状态,包括磁卡是否带足、电池是否有电,机器设备的重要开关是否恢复到初始状态,话筒的电池是否充足,话筒是否有杂音等。

2.对采访对象的全方位了解。这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常被称为“青苔采访”。对采访对象了解得越全面、越深刻,采写出的作品才越有生命力。比如:在一次全国青少赛采访时,笔者在赛前了解到辽宁田径队教练马俊仁在赛前得了重感冒,便从他的病情问起,引起了对方的好感,不但对记者的提问耐心解答,更在赛后接受了我台长达半个小时的演播室专访,让当时本溪台的收视率创造了新高。

3.设计采访提纲。很多采访对象都是预先定好的,这就允许我们针对采访对象设计采访提纲。面对采访对象我们需要问什么、问几个问题,我们需要采访对象做什么样的解答都要心中有数。我们不能给采访对象设置框框,但一定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有人说,采访是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尤其是在一些调查式采访和舆论监督类的采访中,这一趋向更加明显。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有时可能是一两个小时,有时可能只有几分钟,而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可能只有几十秒甚至几秒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要准备几天、几个月。如果采访前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和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到了采访对象单位现联系,现构思,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浮于泛泛,就是所提问题有限,出现冷场,甚或对采访对象说,你随便说说,什么都行,令采访对象哭笑不得,写出的新闻作品当然也就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吸引眼球了。

二、采访中细节决定成败

新闻作品之所以生动,细节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成功的采访在新闻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一个普通的采访则呆板、无趣,可有可无。所以,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光点,积累丰富的素材。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时要有针对性,那种不分地点、时机,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有什么感想”的采访得到的只能是空洞无味的回答。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采访对象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比如:在采访环境保护的新闻时,如果你问“如何才能保护好我市的环境”,就显得太大,得到的只能是大而空的无实质内容的回答。

三、要从采访对象的回答中寻找新问题

在前期准备中,很多记者都会准备一下采访的提纲,但在实际采访时,采访对象的回答往往与预期并不相符,记者就需要从采访对象的回答中找出新的采访点,持续发问,直至得到满意的答案。

四、要注意记者的自身形象、要尊重对方

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影响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时摄像师出于节目编排的需要,会给一些反打镜头,这就要求采访记者随时注意自己的仪表形象,诸如一些一手举话筒一手插在裤兜里,或者一些心不在焉的行为都会被记录到采访中,让画面显得不和谐,也给后期剪辑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五、在采访结束后,要多开机一分钟

在采访时,很多采访对象因为各种原因并不是很放松,对记者的采访也是慎而又慎,这在一些舆论监督类的采访中极为常见。而在采访结束后,采访对象心情放松,往往对记者的看似随机的问题答得比较生动,这就要求摄像记者和文字记者有较好的默契度,在采访结束后,机器不停,再多开一分钟,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采访时要有针对性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采访时,针对不同性格的人要有不同的采访策略。对一些健谈的、有表现欲的人可以采取一次到位、直切主题的办法。如果让他们过多地准备,会让他们的精神状态下滑。而对一些晕镜头的人则要从他熟悉的环境、工作入手,渐渐谈来,问题也应按照先普通后尖锐来设计。

七、要让采访对象有认同感

如果对采访对象的行业一无所知,所问问题自然也不专业,很难与被采访者取得共鸣。如在京剧演出结束后,对一些京剧演员进行采访时,如果你问:您表演的是人物角色中的哪类?虽然记者用了谦称,但演员会认为你连我演的什么角色都分不清,回答自然也是敷衍了事。同一个京剧演员,如果你说“你演的这个旦角很有梅派的味道”自然会受到演员的认同。

八、采访环境的设计

在采访中,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具体事件的事,最好让采访对象到事发地或工作地进行,可以引起采访对象的联想,有利于采访的更好进行。比如,对案件的采访,最好到案发地进行,民警可以对当时的侦破过程叙述得更到位。对科研人员的采访最好在实验室,他们谈起来会兴致勃勃。总之,记者在采访时要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为采访服务,只有这样,才能采到与众不同的新闻。有了不同的食材,烹出一道鲜美可口的新闻稿件,自然也就事半功倍。

作者:温彦宇 单位:本溪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