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电视新闻视听效果恰到好处的传情达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视新闻视听效果恰到好处的传情达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电视新闻视听效果恰到好处的传情达意

摘要:电视新闻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国家大事、时政热点等重要信息,都是通过电视新闻的形式传递给社会大众的。在新闻制作的整个过程中,有着复杂的程序,主要包括策划、拍摄、采访、撰写文稿、配音、编辑和制作字幕等环节。这里面,编辑是很重要的环节,只有高水准的编辑,才能保证新闻高质量播出。电视新闻是以声音和画面作为传播载体的,如何使声画合一,恰到好处地表达新闻内容,是电视新闻从业人员一直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针对电视新闻编辑的方法与技巧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声画合一;解说词;信息流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越来越多,这对电视新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在保证信息真实性的同时,恰到好处地表达新闻主题和内容,提高新闻的视听效果,这就对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电视新闻编辑就是新闻后期制作,是根据新闻主题对所拍摄的画面和声音素材进行编辑、制作,是电视新闻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拍摄的原始素材二度创作,最终形成与新闻事实、新闻稿相对应的视音频新闻文本。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后期编辑的方法与技巧一直是不断重复探讨的问题,同样的新闻由不同的人编辑出来,最终呈现出来效果是不同的,使新闻呈现出最完美的传播效果,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这不仅要求记者在现场采访拍摄时要善于捕捉有典型意义的画面和声音,还要求在后期制作时要处理好画面与画面之间、画面与声音之间的关系。那么,做好、做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1画面与画面的衔接要有思辨性

1.1景别剪辑

因为镜头是不同的,所以向大众传递的新闻信息也是有区别的。不同的新闻镜头有着各自报道的意图,景别是对节奏、视觉、空间的生动展示。新闻报道不仅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还要具有一定的传播意图。所以,在选择镜头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表现力强、感染力大的画面,这样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在2017年8月9日播出的《我省全力驰援九寨沟7.0级地震抢险救援工作》新闻报道中,记者在赶往地震灾区的路上,很多道路都被滚落的山石阻挡,虽然还没有到达地震中心,但路上巨大的山石和折断的树枝横在路中,还有车辆被山石砸中,玻璃碎石洒了一地……记者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细节,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挑选出这样充满张力、震撼人心的画面,按逻辑顺序很好地衔接起来,这样生动的电视画面往往会成为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的记忆。这就要求前期采访要围绕观众最关切的、最想知晓的新闻主题展开,摄像机必须对准最反映新闻事实、展现人物行为举止、突出现场环境气氛、再现新闻事件发展历程、表现主题思想的画面,否则画面就缺乏说服力,哪怕把文字稿写得天花乱坠,也很难收到受众的喜爱。而在编辑过程中,如果忽略了画面的精选,随意衔接差不多的画面,那么最终呈现的新闻只是重复制造平庸与乏味。

1.2人物情绪方面的剪辑

在编辑过程中,合理运用情绪剪辑点,把被拍摄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充分反映出来,重视对人物情绪、态度的渲染。比如,在编辑时,笔者常常以一个镜头的内容长度作为叙述长度,以让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画面表现出来的对象,这个长度是把自己作为观众来找到最合适的情绪剪辑点,希望观众能对画面内容有全面了解,在情感上与自己产生共鸣。情绪长度主要是由心理特点决定的,这种剪辑方法,基本上是在人物抒发完情绪之后选择剪辑点,这样就能将报道对象的心理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大限度地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增强电视新闻的感染力。

2画面要与解说词有良好的对应

解说词说到大火,画面里就要有大火,解说词里说到洪水,画面里就要呈现洪水,虽然这个要求不是绝对的,但是对于电视新闻来说,画面和声音传达的信息是一致的。声画之间的相互印证是新闻真实性的重要保证,也是新闻受众的一种收视期待。有时候会出现特殊情况,无法为解说词找到确指的画面时,可以用相关画面来代替,如用事发地点代替事发现场,用停车场代替丢失的车,等等。像这种用相关画面来代替的做法,符合电视新闻编辑一般规则,但如果用不相关的花草树木等来代替,就不符合新闻编辑的原则,因为没有做到画面与解说词的良好对应。虽说新闻画面编辑倾向于解说词与画面有良好的对应性,但不排除新闻画面编辑可以做故事化处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新闻画面也应尽量做到故事性编辑和画面语言的连贯。尤其是通过画面多景别多角度的编辑处理,形成新闻画面语言系统。例如,在2017年10月3日《坚守岗位,奉献国家共享荣耀》新闻报道中,解说词提到:“作为革命老区庆阳的第一条铁路,银西高铁是老百姓盼望已久的‘希望路’。目前,全长13.95公里的庆阳隧道,已经完成8.05公里。”因为这条新闻主题是节日坚守,新闻画面并未只展现银西铁路概况,而是编辑了一组一线工人紧张施工的连续动作,来表现国庆时刻建设者们在岗位上见证祖国荣耀,无怨无悔。再如,在2017年7月2日《阿克塞:“马背流动党校”传递党的声音》新闻报道中,解说提到:“在大坝图村牧民依布拉依木家,‘马背流动党校’给他带去了党代会关于农牧业发展的政策,这让他致富更有信心了。”编辑的不是宣讲的画面,而是依布拉依木一家在羊圈里剪羊毛的三个成组镜头,画面与解说词并不是机械地对应,这样的编辑思路让新闻看起来更有章法,画面语言更丰富,更流畅。

3解说词与同期声要衔接自然

解说词与同期声要衔接自然,这体现在音量平稳接近,中间停顿适中,没有接得过紧或空隙过大,信息流自然流畅,这既需要在写文稿的阶段考虑到,也需要在编辑的时候做好适当的处理。

3.1要做到声音衔接自然

解说词一般是在配音室完成,几乎没有杂音,而同期声大多是在室外采访,环境干扰声比较多,即使是在室内采访,声音效果也不如配音,不同的被采访人的音量高低差别很大。因此,解说词与同期声衔接的时候,一定要调节音量,做到二者之间音量过渡平稳。有时候采访对象说的是外语或者少数民族语言,通常的做法是插入汉语翻译声音,但是插入的剪辑点一定要把握好,做到恰到好处。例如,对于一位说英语的采访对象,先使用三四秒正常音量的英语同期声,之后音量调低成为背景声,插入汉语翻译声,并在翻译结束时,让英语原声延续两秒左右,插入点选好气口很重要,这样同期衔接得自然、流畅,还让观众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采访。

3.2要做到信息衔接自然

解说词会形成一条信息流,同期声也会形成一条信息流,在两条信息流的衔接处,要做到自然流畅,解说词要找到与之正好契合的同期采访,才能让信息流进展得自然合理,这需要在写文稿时就设计好新闻结构,否则临时调整容易破坏整个新闻框架。例如,在2017年10月19日《盛会凝人心,奋进新时代——党的报告在我省基层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这条新闻报道中,解说词“在各级政府的倾力帮扶下,昔日贫困落后的元古堆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后面接渭源县田家河乡驻元古堆村干部辛军的采访,他说:“只要守住绿水青山,就是有了金山银山,我们这里距离渭河源风景区不是很远,现在游客越来越多。”再比如这条新闻中的一段解说词“在精准扶贫下,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的牧民群众感受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变化”,后面接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村民贡保甲的采访,他说:“现在我们村,年年比年年搞得好,政策年年比年年好,以后,我想还会有很大的变化。”解说词找到了合适的同期声,语言精炼到位,语句衔接自然,就形成了流畅自然的信息流。

4要恰到好处地运用现场声、背景声

电视新闻具有“声画合一”特性,恰到好处地运用现场声、背景声,不仅能够增强新闻报道内容的真实感、客观性,而且能够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表现力,给观众带来最直观的听觉体验。例如,在2017年7月2日《阿克塞:“马背流动党校”传递党的声音》这条新闻报道,演播室主持人说完导语之后接的不是解说词,而是一段阿克塞县党员干部用哈语宣讲的现场声:“要发放草原证,核实每户牧民的信息,确定每户牧民放牧草场的面积,严格控制放牧面积,保护草原生态。”这段话时长7秒,没有配翻译声音,完完全全用的哈语,这样可以将新闻现场的真实情况反映给观众,体现出电视“声画合一”的优势,使新闻节目更直观,更生动。

5声画要形成节奏

新闻节奏,指的是节目的形式和内容的动静、张弛、轻重、起伏、长短、缓急,有规律地进行交替变换,是调动情绪的手段,使观众能更深入地感受整个新闻报道。编辑过程中,应当注意节奏感的把握。(1)画面之间的衔接要富有节奏感,这可以通过画面时长有节奏的变化来实现,在不影响解说词与画面对应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画面时长有节奏变化。例如,在表现经济发展好,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闻时,由于节奏比较欢快,就应该选择相对较短的镜头。而在报道灾难事件的新闻时,由于节奏是沉重的,所以适合选择较长的镜头。编辑新闻时,不仅画面的切换有规律有节奏,编辑时要进行合理衔接,寻找切换点,可以静接静、动接动,也可以动静结合灵活运用,增强新闻报道的表现力。(2)解说词与同期声的转换要有节奏感,这就要求在编辑过程中避免解说词或同期声过长或过短。这个要求一般是在写稿子阶段就要考虑到,但也可以在编辑阶段做出必要调整。在解说中适当地穿插同期采访、现场声,可以使新闻事件层次分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3)新闻报道要把握好情绪节奏感,如同影视剧当中的剧情冲突,使人物情绪变化形成一种节奏感,提升受众的关注兴趣,作为新闻编辑的一个手段,应当熟练掌握和运用。

6结语

电视新闻画面编辑就是要达到艺术性和技术性完美融合,恰当地运用画面语言、声音语言,将编辑思维贯穿新闻报道始终,向观众传达真实、客观、全面的信息,从而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

作者:崔曦 单位:甘肃省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