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调查类电视新闻节目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调查类电视新闻节目的认识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调查类电视新闻节目的认识

调查性新闻是报道者通过自己比较长期而完整的积累、观察与最近的调查研究,对某一或某类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深入系统详细的报道。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调查性报道的力量是事实与证据,通过不断地追问、求证,找到最能说明事实真相的证据。

一、调查性新闻现状

有学者把调查类新闻报道大体分为5类:(1)批评、揭露性的调查;(2)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调查;(3)新问题、新事物的调查;(4)人物心态的调查;(5)消费生活等调查。从题材讲,随着生活中经济现象越来越多,目前常见的调查类新闻一般集中在对消费生活的调查。批评、揭露性调查报道的难度在于很多受访者对采访持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加之干扰和阻碍批评、揭露性的调查性新闻的因素相对比较多,致使此类题材的调查性新闻不多。还有一种人物心态的调查,因为需要记者有较高的驾驭谈话内容和电视非语言符号信息的能力,所以此类题材也鲜少有人创作。由于事实本身的复杂性和调查对象的不配合等因素,调查类新闻报道从策划到播出往往需要几个月。“国美内斗”新闻的主要报道者朗朗、“三鹿奶粉”事件的首位报道者简光洲坦言,调查型记者的生存压力、发展空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优秀调查类新闻的因素

调查性报道对解决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在社会功能上也起到了缓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减压阀作用。优秀的电视调查类新闻应该具备以下要素:首先是优秀的记者。记者作为调查类新闻的主导者、甚至事件报道的推动者,是调查类新闻采编的第一要素。制作具有深度的电视调查类新闻,需要培养优秀的调查类新闻记者、给其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使其在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较高专业素养的同时,培植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保持探寻真相的热情。名记者如王志、柴静、董倩等,都是通过调查类新闻节目脱颖而出的。因此,加强对调查记者的发掘、鼓励与引导是媒体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其次是敏锐的策划团队。策划团队是成就优秀调查类新闻必不可少的要素。选题精准、目标明确、熟悉受众心理、准确把脉社会动态等,这些都需要靠团队的力量来完成。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成功离不开其敏锐的策划团队。2003年《新闻调查》就将调查性报道定位在“捍卫公众利益”、“揭发事实真相”、“记者独立调查”等核心特征上。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调查性报道仍旧坚持这些核心特征。

三、调查类新闻电视语态的综合运用

综合运用新闻语态,有利于电视调查类新闻不断增强新闻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首先是故事化的叙事手法。调查类新闻的魅力主要来自于事件调查过程中所遇到的紧张性和洞察力所带来的持续不断的惊叹。故事的调查结果没有调查的过程重要。情节设置出的悬念的张力和调查者的洞察力最为观众所期待。虽然发生的事件是过去的,但调查是现在的,对于发生的事件的叙事和对于正在进行的调查的叙事相互交错,有利于节奏安排,增强了叙事的张力。柴静作为主创之一的新闻作品《双城的创伤》,对双城生活下人物心态开展新闻调查,在讲述留守儿童集体服毒的事件上使用了顺叙、插叙、倒叙等叙述手法,情节、悬念与人物心理巧妙结合,节奏松弛有度,说理层层深入,最后直指核心问题,深刻揭示值得社会关注和警醒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其次是镜头运用注重氛围的营造。电视的叙述是声音与画面双重叙事机制,它具有高度逼真的复制功能,使得电视的影像叙事在许多时候像是故事在自己讲述。所以镜头语言运用、分镜头设计,都是增强故事色彩不可或缺的手段。2005年《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对话中国同性恋艾滋感染者,通过高超的镜头语言运用,强化了节目感染力。节目开始,镜头为黑场,出解说词,然后是一串串惊人的数字,接着是一组意味深长的特写镜头,将紧张、悬念进行了良好的渲染和铺垫。在主题内容上,作者在逻辑关系上对艾滋病与男同性恋、同性恋的关系进行了梳理,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手段、故事片式的镜头运用,把男同性恋者纠结的内心世界展示得淋漓尽致。节目克制内敛情感的表达如同一把有力的利剑,冲击着社会对于同性恋者的传统思想。第三是着力塑造具有个性“调查人”。记者是对调查细节进行穿针引线,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调查人”。在电视调查类新闻中,除暗访制假内容“调查人”不宜出现外,批判性的、社会问题类的、人物心态类的电视调查类新闻中,均可通过记者出镜来搭建叙述框架,调解叙述节奏,区分叙事层次,增加节目亮点。如2002年《新闻调查:和神话较量的人》“调查人”王志以专访的形式,对经济学教授刘姝威揭露上市企业蓝天集团做假账欺骗股民的事件进行调查。节目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这种一对一采访的形式,通过记者与主述人的交流,揭示其心路历程。整期节目主要依靠谈话吸引观众,因而王志所提的问题对刘姝威的回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个性鲜明的“调查人”使这期节目的风格特点更加突出。这种一对一采访形式运用的关键就是记者。记者需要有明确的逻辑思维,是节目的直接参与者和采访现场及节目的掌控者,担负着把报道推向深入的责任。这就要求记者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依循一定的思路与提纲引导被采访人按照特定的方向进行讲述。在谈到为何银行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停止蓝田公司贷款时,刘姝威说一定有其他的因素在干扰。记者王志便开始追问:不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你指的这个因素是什么?你指的这个因素是权力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姝威尽管没有作正面回答,但还是透露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对话完全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事件冲突的焦点所在,堪称经典。

四、结语

在调查类电视报道中,一直存在对于新闻客观真实与戏剧化叙述的争论。客观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适应媒体变化环境的前提下,探索和选择更加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语态,有利于电视调查类新闻不断增强新闻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

作者:关鑫 单位:秦皇岛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