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电影音乐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电影音乐的非倾向功能
在优秀的电影音乐与剧情的完美配合中,因为电影音乐的非倾向功能能够更加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因而通常甚至让观众们觉察不出它存在的迹象。通常情况下,影片中的音乐与画面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伴随故事情节及画面空间的逐渐展开和发展,观赏者的心绪也逐渐被影片的内容给调动起来,然而这个时候,眼前的一切还尚未使得观众的情感系统完全被打开,他们需要电影的音乐从生理上天然地与之匹配和融合。此时,电影的画面被音乐所激活,同时观众的情绪也被音乐激发,观众的情感与电影画面不由自主地产生互动和共鸣,如此可以充分地将音乐抽象化及电影具象化的表达完美地融合在一体。正因为电影音乐的这种非倾向功能,因而人们通常在视听同时进行下来观赏电影,这个时候,电影音乐在有效互补电影画面情节发展的同时,还能很好地起着调动观赏者情绪的效果。有人认为,音乐的非倾向功能同时还被认为是人的精神受音乐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基础是神经受到听觉印象通过某种特定方式的影响。因而音乐可以表现出一股无形的魔力激烈地进攻我们全身的神经,同时还能安静、愉快地影响我们过分激动的心情。事实上,往往我们在感受电影音乐时,尚未来得及通过美感经验对其进行判断,内心便已被音乐的氛围所感染。但这些同样也离不开电影画面的作用。只是这种人们对电影音乐的感觉,尚处在初级阶段,电影音乐的非倾向功能同时还与其审美功能同时起作用。
二、电影音乐所具有的审美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通常是指一种精神满足,这种精神满足是建立在天然生物需要满足之上的,同时这种满足还与社会功能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却受到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及社会意义的牵制。而电影音乐在表现出受到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及社会意义牵制这一方面,却又与纯音乐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不同的人在受音乐语言的非语义性和非对应性的影响下,因而对相同的音乐感受会大不相同,这也就是说音乐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然而电影音乐却不然,因为电影音乐主要是服务于电影的剧情和画面的,鉴于画面中所演绎的具体而真切的剧情及展示的人物、场景、氛围,所以人们在感受音乐时,往往是基于画面的形象内容及剧情之上的,这种感受和理解通常都比较明确具体。同时,作曲家在为电影配乐时往往也是通过电影的具体情节及发展所确定的,由此可见电影音乐的内容是确定的,所以,电影音乐受到电影剧本身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及社会意义所牵制。同时,在音乐中,审美功能比其他任何艺术的地位都重要。影视大片如《勇敢的心》《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等为电影配置的音乐一般都是专门邀请世界顶级的作曲家专门为其量身定做。这种现象正体现出了电影音乐要做到与影片的内容之间最完美的契合。例如,在《辛德勒的名单》中,有一段采取音画对位手法进行的配乐,将二战时期纳粹党迫害犹太人的残酷罪行利用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出来。在该片中,不同的配乐均丝丝入扣地体现了电影的画面,将语言及画面所难以表达出来的东西充分地发挥了出来,如当时凄惨的社会状况、人性被泯灭以及人们对生存的迫切渴望等。优秀的电影作品之所以能够凭借其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对一代又一代的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因为它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隐含在其审美功能当中,通过人们的音乐知觉,指引人们去思考和回味其中的深刻内涵。
三、电影音乐所具有的倾向性功能
音乐对各种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便是音乐的倾向性功能,这种影响是通过情感的方式来对生活中的某种社会需要产生作用。这些社会内容的实现主要依靠对审美主体的想象及联想,而想象和联想所包含的内容一方面是音乐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概括性的情感内容,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所借助的令自己在体验感情的同时还能随之做定向联想的非音乐因素。这种非音乐因素对于电影音乐来说尤为明显,这是因为,电音的歌曲不仅具有一定内容的歌词,同时其主体音乐、背景音乐以及场景音乐等与一般的纯音乐大不相同,它通常保持与电影的内容一致,并且充分发挥补充电影画面未尽内容的作用。电影音乐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比较广阔的想象空间,尤其是“空镜音乐”的应用,使得观众有了任意驰骋翱翔的联想空间。例如,法国影片《蓝》影片中就多次出现这种“空镜音乐”。影片中女主人公朱莉在一次车祸中痛失丈夫和女儿,就在她悲痛至极的时候,却非常意外地发现她丈夫生前的一个情人为她丈夫怀上了孩子,正是这种新旧双重的打击,令她彻底从麻木中惊醒而回到了现实,终于对她过去的生活有了彻底的了解。该影片通过朱莉游泳时的音响将人物的情绪表达出来。例如“空镜音乐”第二次出现是朱莉彻底将自己孤立起来,然后在游泳池中发泄着自己的心情,当游到池边看到自己的女友时,后者问她是否哭了,她回答说是水珠。接着,影片出现以悲剧命运为主题的背景音乐,画面并出现持续了12秒的黑镜状态。此时此刻,“空镜音乐”仿佛就是那个她无法摆脱的生死纠缠的象征,代表的是她无法抗拒的巨大悲惨命运以及那令人窒息的哀恸。
四、电影音乐营造背景气氛及刻画人物形象的功能
一、塑造影片的时空形象
对于影片时空的造型,电影音乐一般通过音画统一的配置来塑造影片的时空形象。毕竟音乐与画面都是电影造型的工具,两者相互阐释共存一体,并以相互融合、协调一致的方式,共同服务影片的造型。在电影音乐创作中,音画统一是影片最常采用的声画结合形式。音画统一又称音画同步,是指音乐的听觉形象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统一在一起,无论是情绪上、气氛上、画面的环境以及人物外在表情上都达到基本一致,并且节奏相符。在影片中,电影音乐经常通过渲染时代气氛、民族气氛,烘托背景气氛、人物情绪与情感气氛,来塑造影片的时空形象。音乐和画面配合渲染气氛,可完成对影片的时空造型。音乐富于时代性、民族性,它是历史的记忆、民族的“标签”。音乐与电影相配合,可以传递出不同时代的文化气息,渲染出浓郁的民族气氛,从而能够让观众一听音乐便可以知晓影片的时代背景与民族特色。如我国著名导演吴贻弓执导的故事片《城南旧事》,讲述的是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对童年的深切怀念。在片头,一首流行于30年代的学堂乐歌《送别》作为主题曲萦绕耳畔,淡淡的音乐旋律融合在老北京南城风貌画面中,字幕浮在老城楼上。影片中的音乐与画面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突出了影片的时代特点,将观众置入老北京的时代氛围中。又如电影《牧马人》中的一个背景音乐《大批判歌》,作为“”时期最流行的歌曲,配合着影片主人公刘秀芝衣衫褴褛地从四川赶往西北草原投亲的场景,观众听到这段音乐便可知道故事发生在“”时期。音乐在渲染民族气氛方面,电影《卧虎藏龙》表现得较为典型,如在影片开头,“主奏大提琴模仿着中国低音民族乐器的音色,加入滑音、颤音等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法,使得大提琴这一西洋乐器散发着浓浓的中国韵味。大提琴奏出两个乐句后,中国民族乐器全部加入,这时‘八音’齐名。随即音乐转为优美的抒情风格,大提琴在中国弹拨乐器及西洋乐器的衬托下如歌般地演奏‘卧虎藏龙’的音乐主题”。这时电影的画面出现了古色古香的徽州建筑,这是俞秀莲的家,李慕白牵着马从远处的河边走来,音乐与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使观众感受并进入到了中国民族神韵的意境。音乐和画面相和谐渲染气氛,可完成对影片人物心理空间造型。一方面,音乐善于表情,长于揭示人物内心情感,描绘人物的心理形象。另一方面,音乐还会通过渲染与人物心理空间对应的环境气氛,外化人物的内心活动,让环境空间的景物与人物心理相呼应……如此一来,音乐与画面人物心理表情、行为、生活环境和谐一致,既强化了画面形象内容,烘托了人物情绪与情感,也对影片人物心理空间进行了渲染外化。以美国影片《蝴蝶梦》为例,片中,年轻漂亮的女主人带着好奇、局促的心情去看曼德里的女主人吕贝卡生前卧室。音乐低沉而恐怖,旋律散发着紧张的气息,从她上楼步履谨慎地踱至门前,小心翼翼地推门进去,这紧张恐怖的音乐一直萦绕在房内,房间里显得阴森森的。在女主人拉开窗帘时,阴沉的音乐中融入了些许跳动的音色,使音乐有了一些明亮的色彩,并让人明显地感到阳光注入卧房的律动。“啪”的一声响,使观众本来悬着的心又惊了一下,原来是风吹动叩开的窗户。散发着阴郁气质的丹佛丝太太突现,音乐愈发显得阴沉,她讲述着前女主人生前的点点滴滴,而在描写新的女主人心潮波动起伏时,音乐形象激动起来,与画面中海浪拍打礁石的镜头相映衬,烘托出新女主人内心的不安、情绪的焦虑。当她回房决定要改变这里的一切现状时,音乐戛然而止,随后她让丹佛丝把原女主人的遗物全部扔掉,并坚定地宣布“现在我就是这的夫人!”这一段七分钟左右的情节,音乐与画面相谐相融,并将观众置入音画所渲染的空间气氛中,感同身受地随新女主人的心理波动起伏、挣扎抗争。
二、刻画影片的人物形象
揭示人物内心情感是电影音乐最重要的作用。电影音乐基于对影片人物内心情感的描绘,充分利用音画对位配置的反差效果来惟妙惟肖地刻画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因为音画对位是“导演和作曲家出于一种特定的艺术目的,有意识的造成画面与音乐之间情绪、气氛、格调、节奏甚至内容等方面的对立,从而产生某种新的含义或潜台词”。其作用主要是可以鲜明地突出影片角色的情感特质与形象特色。同时,作为一门特殊的符号语言,音乐比语言更细腻、生动,它能高度概括地表现人物最内在的心理体验和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并以其独特的乐音语言创造艺术形象,表达和激发观众情感,达到与观众共鸣的艺术效果。正如林格伦所说:“一个艺术家愈是想表达有关情感和情绪的东西,形式对于他愈为重要,因此,影片在表达情感和抒情的部分使用音乐是最合适的。”因而,在创作电影音乐过程中,乐曲创作者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使音乐与画面形成反差,突出对影片人物心理空间的造型,进而生动地刻画影片的人物形象。音乐与画面形成对立关系,凸显人物个性、气质与性格。当音乐所表达的人物内心情感与画面呈现的内容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时,人物的心理活动、个性也就细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使观众在音画冲突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在观众心里塑造出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以苏联电影《夏伯阳》为例,影片通过音画对立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一位性格残暴、虚伪的白匪军官,使得影片对白匪军官形象的刻画更加入木三分。片中,“军官边弹奏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月光》,边下令杀死一名士兵,优美的音乐与残忍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音画对位的方式突出地表现出军官的残暴与伪善”。在优美的乐音反衬下,强化了军官内心的凶狠残忍与道貌岸然,而他的形象也就深深地印在观众的心里,并带给观众强烈的心理震撼。又如苏联影片《伊凡雷帝》中的一个场景,画面上沙皇伊凡坐在儿子的尸体前,他的儿子是因谋反而被他杀死的,伴随这血腥残酷的画面,却是亲切、甜蜜、温柔的摇篮曲,这歌声是伊凡大帝在儿子幼时的摇篮前常常听到的。宁静悠远的音乐同镜头前残酷的画面结合一起,为观众带来一种强烈的冲击,伊凡大帝性格中的冷酷残忍与仁爱慈祥都显露无疑,突出了伊凡大帝的个性气质与形象特征。音乐与画面形成对位关系,音乐承担情感造型的工具,刻画人物内在形象。音乐擅长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达银幕无法直观的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当音乐与画面形成对位关系时,音乐塑造着人物内心的情感,并利用与画面的差异刻画人物内在形象,进而达到某种暗示和隐喻的功能,表达与升华主题。以美国电影《辛德勒名单》为例,片中有这样一幕,辛德勒和犹太女秘书骑着马在山坡上看见党卫军恣意地屠杀犹太人,这个场景对辛德勒的转变起重要作用。一批批犹太人从屋子里被赶往街道上,枪声此起彼伏,街上逃窜的犹太人被无辜杀害,一个身着红色连衣裙的小女孩呆滞地穿梭在血腥的街上,而此时出现了一段与场面情景截然对立的音乐,优美的钢琴声加上童稚纯洁的童声合唱《热情在火炉中燃烧》。这段乐音一下子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小女孩身上,使这个可爱的女孩与整个血腥的画面形成了鲜明对照,欢快的音乐与压抑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画面中惨不忍睹的情节一个接一个:被抓来的犹太人,一堆男人排成纵队,从前面一颗子弹就打倒了五个人,似乎一枪杀死一个犹太人都嫌浪费子弹,红衣女孩作为画面中心,孤单无助地在画面中穿梭,牵着辛德勒和众人的视线……“童声合唱一直贯穿在这一组画面里,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视听对比。穿着红衣的女孩,象征着幸福和生命,童声合唱在强调着红衣女孩所象征的生的权利和美好生活,正是这一点,深深地刺激了辛德勒,唤醒了他内心的良知。这样的音画对位手法,深刻而强烈地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并以辛德勒内在视觉所关注的红衣女孩,向人们交代了辛德勒心灵中的强烈感受。”由此可看出,电影音乐与画面的反差,形神兼备地塑造出了辛德勒的内心世界,触动了他的灵魂,而其中音乐童声合唱的寓意也十分明显,以其丰富的象征意蕴深化并升华了影片的主题。
三、延展影片的空间形态
电影音乐的造型作用还体现在,利用音画游离的情境下,在原有的“三维空间”基础上,延展影片的空间形态,实现对影片的“四维空间”造型。其实电影音乐的审美发生在于,通过其自身的艺术魅力激发审美主体的情感,与审美主体的情感产生“共振效应”,引发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共鸣,进而营造出美的意境。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电影音乐的美不仅仅在于调动受众的审美“味蕾”,契合受众的情感体验与心理感受,更在于激发受众联想后的时空转换,即将原来演绎故事进程的现实的“三维空间”,延展创生出具有广延深远意蕴的“四维空间”。当然,电影音乐在对“四维空间”的营造中,一般采用“形离而神不离”的音画游离的艺术手法,触动受众的心灵,延展影片的空间形态,推动审美的时空转换。音画游离是指“电影音乐并不直接为剧情服务,它并不渲染影片的细节,而是以画外人的身份来解释或发掘影片的内涵”。基于电影音乐视听合一的审美方式,受众必然要调动视觉与听觉器官来品味电影音乐,即通过心理学上的联觉效应营造出“四维空间”。联觉是指审美主体的视、听、味、触觉等各种感觉彼此发生关联,一种感觉可以唤起其它各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由此可知,影片利用音画游离配置可以产生联觉效应,进而创生影片审美的“四维空间”。以荣获奥斯卡大奖的美国影片《与狼共舞》为例,影片中音乐与整体画面总体上呈现一种游离关系,音乐以“散文诗”式的结构和“交响性”的音响一以贯之,整部影片在音乐的烘托萦绕下,在观众的视听联觉中,延展出了“四维空间”,增加了富于哲理的深层含义。如影片在片头交代顿巴上尉来萨治堡的一段经历,顿巴躺在简陋的手术台上,医生们谈论着要给他锯腿。趁医生休息的间隙抬起头,看到断腿人的凄惨,顿巴挣扎着从手术台起来,忍着剧痛穿上靴子,回到前线战地战斗。音乐则是一种节奏舒缓,音调开展,动机式音型的“交响性的散文诗”,即音色主要采用小号、圆号、长笛和小提琴,而为了突出音色的纯净和旋律,常常在乐队中配以长超音或长长的和声声部,使音乐显得悠远、舒展而简明。这组音画里,音乐既不是画面渲染气氛,也不是强化画面的情绪、情感,而是游离于画面,给予我们另一个空间,乐音在独立的意境中,与画面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在观众的视听通感中渐现“四维空间”。“音乐在这些场景中拉出的‘四维空间’以超然物外的庞然大气,为不同的情节赋予了共同的哲学含义,即渲染大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并以此‘理解’着大自然和人的世事人情,以一种天地人间之大和和大美的哲理,引发人广大的思考。‘四维空间’与故事发展的空间是相交融的,以它所营造的庞然大气的哲学胸怀观照着全剧的演进,为全剧创造了一种雄浑的格调。”综上所述,影片中的音乐与画面在“若即若离”中,引发受众通感,“俯视着”故事的进行过程,挖掘着电影的深刻意义,在镜头与语言无法表达时,充当表现主体。
作者:王涛
一、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与普通音乐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影音乐要与电影画面相互配合,二者要处于一个节拍,电影音乐主要是为电影服务的,要烘托主人物的形象及电影故事中的情绪气氛,还要符合时代特征。电影画面同音乐一同展现给观众的同时音乐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其既有音乐的听觉效果,同时又具备了增强电影艺术性的功能,所以说,电影音乐是相对独立于音乐和电影之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又兼具了音乐与电影的特性,处理好电影音乐这个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提供给观众更具美感以及观赏价值的作品。
二、民族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
(一)电影与民族音乐的融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所以说我国的民族音乐不仅多而且各具特色,我国民族音乐经过历史的洗礼更具特色,留下了其中的精华,更有与外国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使其不断与外国文化相融合,吸收并改进了原有的不合理的元素,可以说现在的民族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音乐,取材于人民群众,又包含了西方的民族风情,它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物,有戏曲、民歌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视听,既保证了画面的美感,但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听觉强度,从而使电影的音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影片的整体效果。电影音乐源于传统的民间音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传统音乐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具有民族风情的音乐为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电影中每一个经典素材的塑造,都取决于音乐效果,电影和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二)民族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体现
电影中的民族元素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只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
1音乐之于电影的重要性
当以爱情故事为主的电影开场时,往往是一段悠扬婉转的音乐开始,而当以惊险的动作为主时,则更多的开场是一段动人心魄的紧张音乐,让人不禁被扣人心弦的“紧密锣鼓”般的音乐所吞没。音乐的选择往往决定着整个电影的基调和走向,而每一个环节选择不同的音乐搭配,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剧情的发展。例如《,泰坦尼克号》中最为经典的动作,杰克拉着萝丝穿梭在人群中的欢快、杰克在船头环抱住萝丝的深情音调、在即将沉没的船舱中不断寻找的惊慌失措这部电影中的配乐堪称经典,也正是这些配乐的精彩,才将故事的推动显得格外流畅。
2萨克斯与爵士乐
2.1萨克斯与爵士乐的关系
萨克斯的曲风是多变的,可以演奏古典乐、爵士乐等多种音乐类型。但在萨克斯的发展过程,爵士乐的身影总是紧随其后,萨克斯与爵士乐的结合是众多音乐爱好者无数次对比以后的选择,被认为是最适合爵士乐的乐器。1842年,比利时著名乐器制造家阿道夫•萨克斯发明了萨克斯,并在1846年申请到了专利。萨克斯拥有较强的模仿力,变化多端的音色以及宽泛的演奏风格博得了大众的喜爱。而另一方面,爵士乐凭借其极具动感的切分节奏,不是章法的即兴演奏或者演唱为萨克斯的演奏注入了新的活力,萨克斯与爵士乐的组合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被广泛地应用到电影配乐中去。
2.2爵士乐对电影的作用
爵士乐的原创性和即兴演奏使得其在电影情节更加生动、形象。爵士乐以具有摇摆特点的Shuffle节奏为基础,常常在电影中渲染朦胧浪漫的氛围,也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活泼、俏皮、幽默等性格,从而更好地题解作品,融入电影的场景中去。例如,电影《猫和老鼠》中的主题曲《Catchmeifyoucan》中,有一段音乐由萨克斯演绎,具有荒诞滑稽的爵士味。主角在得不到爱和家庭温暖的痛苦中逐渐将自己放逐于社会的阴暗面,这一首逗趣古怪的爵士主题,它的节奏动若脱兔、静若处子,它的色泽时而明亮时而暗淡,它的气氛时松时紧,充分表达了主人公的各种挣扎,与电影具体的发展十分契合。
一、电影作品中的现代音乐
(一)电影创作中的流行音乐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以及流行音乐的崛起,在烘托背景的时候流行音乐开始走进电影,并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和十分明显的效果。在电影创作中流行音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背景音乐,它渲染气氛的效果独具一格,而且能够更直观地将浓烈的感情抒发出来。并且不失其“流行”本色,观众容易接受,同时也是电影拉近与观众距离的一种重要形式。20世纪90年代,电影在表达感情方面开始侧重于流行音乐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比较成功的作品如《罗宾汉》中的Everthingldo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Myheartwillgoon,等等。一路走来,流行音乐逐步确立自身在电影艺术中的地位,并形成了自身成熟的固定的类型模式。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是美国轻喜剧影片《修女也疯狂》,这部影片对流行风格配乐的采用颇具创新性。影片将宗教音乐圣歌用流行风格加以改编,并将其作为主体音乐,不断强化。这不但对流行音乐是一种创新,也是电影艺术中并不多见的音乐创新。事实证明,这种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电影中用流行音乐风格重新编排圣歌I'llfollowhim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这种对传统的大胆改革,以及对宗教思想中的陈旧、压抑人性的部分的不满,又从另一个侧面与“修女也疯狂”这一主题相契合。音乐伴随着随意明快的节奏和教堂音乐的美妙和声,不但听来心情舒畅,一切也使得教堂音乐更加华丽和圣洁。我国电影音乐中对流行音乐风格的采用步伐经典。最具代表性的有电影《少林寺》中的《牧羊曲》,《红高粱》中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至今都广为传颂。《牧羊曲》是王立平作词作曲,郑绪岚演唱的一首洋溢着似水柔情的女性之美的流行歌曲。歌曲委婉清澈,清新明丽表达了歌者在牧羊的时候对眼前明媚秀丽的景色的热爱。并且能以自己的歌声大胆地表达这种热爱之情。无可置疑,牧羊曲在塑造牧羊姑娘这一角色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对这位姑娘的父亲却是少林寺中的武僧昙宗。对这样一个人物的激励烘托也更加突出了《少林寺》这部电影的思想主题,那就是对压抑人性的旧礼教的反抗。但更为重要的是这首歌曲烘托了自然风光的秀丽,使人们在欣赏紧张的武打、复仇情节的间歇缓和气氛。
(二)摇滚乐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
西方“摇滚音乐”在20世纪90年生了阵营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影响到它的表现力,尤其是在电影中对于渲染气氛和发泄感情的表现力。相反,摇滚音乐的发展和创新还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更加积极的效果。激情与震撼力是摇滚乐的最大魅力,当这种风格的音乐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对于制造强烈的画面,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具有其他音乐风格无法比拟的效果。例如美国的灾难片《龙卷风》,这部电影为了突出灾难给世界和人类带来的创伤和冲击以及天崩地裂式的场面,大量采用摇滚音乐强化主体。影片制作中邀请大量知名摇滚乐队,将10多首不同风格的摇滚音乐做了酣畅漓淋演绎与表现,大大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效果,也更加鲜明地将电影主题强化在观众心中。这些“摇滚音乐”在影片中和电影中的客观事物发出的声音非常相似,这种“源音乐”的形式更加增添了电影的可听性,并且这种音乐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出现的,融合的紧凑、自然。20世纪80年代摇滚音乐风靡我国,广大青年为它激昂的宣泄方式折服。电影也很快找到自身情节与这种音乐分割的契合点,进而出现了像《头发乱了》这种“摇滚MTV”式的经典电影。
(三)另类音乐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
“另类音乐”最大的作用就是强调主观感觉,在这点上表现的与流行音乐有所不同。个人欲望中的困惑与生活中的绝望成为这种音乐形式服务和表达的主题,其中不乏对现实生活的反抗。摇滚乐的思想性和挑战性在另类音乐身上被保留和继承下来,但它与时代的贴合又比摇滚乐更加紧密。就音乐角度而言,这种创新是成功的,它不但丰富了音乐的形式,而且又为人们感情的宣泄找到了新的途径[4]。这种音乐形式的成功也很快被电影吸纳,成为电影中一种表现形式。英国影片《猜火车》就成功地采用了各种另类音乐,将“朋克”青年的瘾君子生活做了恰如其分的烘托。影片两首曲子风格迥异,将吸毒与戒毒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在音乐的对比中表现出来。另类音乐在我国电影中的应用不是很多,这和另类音乐产生的土壤有很大联系。目前香港电影中有采用另类音乐的先例。例如王家卫的影片《堕落天使》中采用了一种听起来有些怪异的另类音乐,晃动的画面和另类的音乐为导演个人风格的强化起到明显效果。另类音乐在电影抒发感情、营造气氛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值得我国电影人深入挖掘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