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教育的本土化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与本土音乐文化要发展,与外来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是必然的,同样,国外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发展,也要与本民族的、本土的音乐教育实际充分融合,才能不流于形式,只有立足于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之上的吸收、融合与建构,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才会换发活力,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充满自信。文章在奥尔夫本土化现状研究与笔者多年奥尔夫本土化实践教学的基础之上,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于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制约因素与实施途径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民族音乐教育本土化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于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研究奥尔夫的本土化并不仅仅为了使国外音乐教育在我国得到本土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使我们从自身本土文化出发,建构中国人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从而更好的面向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1.有利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保存、传承与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所体现的个体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在集体化、规范化、统一化的现代学校体制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一定程度取消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赖以保存、传承与发展的方式和环境。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其丰富性、灵活性、综合性、体验性等特点,可以使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将国外音乐教学法与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实际相结合,与音乐教学的实践相融合,与各民族学生音乐学习的特点相结合,使之形成适合于我国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适合于我国音乐教育体制与特点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力、表现力与创造力。首先,奥尔夫音乐教育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即将音乐与语言、舞蹈、动作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能够尽量多的保留民族音乐审美的真实性,可以使民族音乐文化尽可能得以原样地展现与传承,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其次,奥尔夫音乐教育参与式的教学形式———即学生必须自己参与其中的音乐教学形式,学生不是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与其间。因此,学生对于民族音乐基于上文提到的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进行身体的体验与展现,对于培养民族音乐的表现力有积极作用。最后,奥尔夫音乐教育原本性的教育理念———即基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对于我国各类民族音乐特性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在民族音乐基本元素与原始素材基础之上进行组合与创新,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找到平衡点。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于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制约因素
本研究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作为检索源,以“主题”、“篇名”以及“关键词”的形式分别检索了截至2019年4月20日之前发表的,有关“奥尔夫本土化”的相关论文,通过人工剔除相关度不高的文章,共搜集到37篇有效样本。统计分析如下:1.文化冲突。研究按照论文第一作者来源地所属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进行文献数量的统计相关研究在全国总体呈现出由东向西的递减趋势。究其原因,除了我国东南部经济发展快、教育条件好以及奥尔夫音乐教育研究力量的带动之外,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民族音乐文化、本土音乐文化的特点以及固有的传承方式有密切关系。少数民族种类较多、人口较为聚集的地区,如云南、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几乎没有相关研究,而新疆、西藏、贵州等地,研究力量也较为薄弱。可见,民族、地域文化的冲突一定程度阻碍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发展。2.性格冲突。中国为大陆国家,农业维持老百姓的生存,中国人对土地的依赖,对农业的重视,在文化心理上便形成一种内倾型特点,民族性格总体呈现含蓄、内敛,重情感重体悟的特点,我国学者刘长林在其《中国式思维》中提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源自中国民族文化基因的阴性偏向,并将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归纳为“重视时间因素超过空间因素”、“喜重平衡均势,强调调和统一”等十个方面。①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张将音乐与语言、舞蹈、动作密切结合,充满激情地全身心投入,充分调动身体各个部位外化音乐音响,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这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性格特点有出入。因此,文化心理与性格特点的冲突,致使我国学生在奥尔夫教学中,很难实现自然、放松状态,是制约奥尔夫音乐教育本土化的重要原因。3.体制冲突。统一化、规范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与应试教育下的音乐教育评价机制,使得我国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追求知识的全面、系统与难度,但在教学的具体计划与安排上,音乐内容又被分割与孤立,学生很难接触到全面、系统、整体的音乐文化。在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上,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授形式,使得讲授与演示成为最直接、最快捷的音乐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是,知识体系的构成快速,但缺点在于,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造力。除此,应试教育下,我国音乐教育的评价机制也体现出较为严重的技能化、专业化倾向,这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所主张的音乐教育的灵活性、综合性与创造性相冲突。4.环境冲突。奥尔夫音乐教育之所以具有持续的生命力,不仅来自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方法与内容的合理性,还源自一些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持。例如,奥尔夫音乐教育所处的音乐文化环境的支持,教学的场地、教具与设备的支持等,灵活多样的设备与教具才能实现灵活多样的教学。而在我国的实际音乐教学中,缺乏奥尔夫音乐教学场地与教学设备、缺乏可以灵活使用的乐器,限制了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我国的本土化实践。另外,我国音乐教育中仍然存在的西化倾向,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本土化对于教育环境的需求。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实施途径
下面,文章将结合奥尔夫音乐教育本土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本土化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分析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中本土化的实施途径。1.提炼民族音乐“元素”作为音乐教学的起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观。原本,意即“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②从其音乐的各个组成来看,都是最基本、最初步、最原始的,人人都能参与的,但是通过元素的组合,效果却极为丰富动人,明确而强烈。例如,元素性的节奏,就是不可简化了的基本节奏;元素性的旋律就是最基本的动机或音列;元素性的旋律发展就是重复;元素性的结构就是对比,元素性的乐器就是身体。提炼民族音乐元素,以此作为本土化音乐教学的素材与内容,是国外教学法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充分融合的重要途径。2.教学方法与民族音乐的参与方式充分融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但正如上文所说,由于文化心理、性格特点以及传统教育的影响,使得中国学生很难在奥尔夫教学法捻指、拍腿等声势训练或是戏剧化的音乐表演中得以“原本”,脱离了本土文化的参与方式,会令学生感到拘束和局促。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结合本土游戏,以及本土音乐的传承方式与参与方式。例如,流行于我国河北各地的河北吹歌,乐器以吹管乐为主,辅以打击乐器,结构短小、节奏明快,乐曲往往采用“句句双”的句式,演奏形式一问一答,生动逗趣;又如,我国西南地区藏族民间流传的劳动歌曲,诸如挖土歌、打麦歌、打墙歌中一领众和的参与形式,领唱者男女不拘,有时交替领唱,生动活泼。本土化的音乐教学方式如果能与本土演奏形式与音乐参与方式相结合,或可以帮助打破奥尔夫本土化教学中民族性格的制约,引导学生自然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去,融入到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中去。3.加强评价体系研究与评价机制改革。突破应试教育与学校统一化教学模式对于奥尔夫音乐教育本土化的限制,有赖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评价机制的改革。学生的唱奏技能考核固然重要,但综合性的评价与个性化的展示对于学生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力、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提高都非常有益。通过评价机制的改革,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整体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个性表达。同时,评价体系的不适宜,会导致无法科学评估本土化的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效果,也无法有效推广。在后续研究中着重加强对奥尔夫本土化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合适的评价原则与评价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手段与评价方法,是本土化教学模式在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中推广与可持续发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4.促进教学环境与教学设备的本土化。奥尔夫教学法常见的教学场地是空旷、干净的地板,使学生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学生穿着宽松的衣裤、软底鞋或光着脚,以达到自然放松的学习状态,各式各样的奥尔夫打击乐器与音条乐器,丰富的教具与设备使得学生得以进行各种即兴与探索活动。但是在我国音乐教室主要是钢琴加桌椅的普通教室,很少有即兴的场地与丰富的教具、乐器。另外,我国55个少数民族分布分散,文化差异较大,民族音乐教育如若脱离了它的生态环境、脱离了它的文化属性,很难被学生理解与掌握。因此,民族音乐教育如何与文化、生态环境充分融合,对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本土化显得尤为重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关注身边的、生活中的、自然中的声音,将音色丰富且易于操作的民族打击乐器引入课堂,带领学生用身边的材料自制乐器,将大班学生以不同专题分成小组开展课堂探索活动,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参与体验与探索活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发展不能仅靠理念、方法与内容的研究与探索,还有赖于适当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设备的支持。
作者:张韧洁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