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奥尔夫音乐治疗在孤残儿童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奥尔夫音乐治疗在孤残儿童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奥尔夫音乐治疗在孤残儿童的应用

摘要:随着奥尔夫音乐治疗法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它被逐渐应用到许多领域,特别是在孤残儿童的心理行为治疗方面的应用。它在恢复孤残儿童心理、生理功能,补偿其心理、适应性行为和社会交往的缺陷等方面,是一种独特而先进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福利院;孤残儿童;奥尔夫音乐治疗

1奥尔夫音乐治疗概述

1.1奥尔夫音乐治疗的含义

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耶加德、卡罗尔、格特鲁德和美国的坦普尔等多位奥尔夫教育法的研究者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将音乐治疗与奥尔夫教学法融合起来,最终形成并发展了系统化的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奥尔夫音乐治疗法强调参与性、综合性、即兴性等教育理念,借助说、唱、奏等发声形式,使儿童参与到音乐治疗中,自主抒发其内心情感,拓展其个性发展空间。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简单易行,活动形式丰富,打破了传统枯燥学习的桎梏,能够让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治疗活动中。

1.2奥尔夫音乐治疗的原则

(1)参与性原则。“原本性音乐”是奥尔夫所追求的,他提倡人们通过亲自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与活力,回归人本。原本的音乐是语言、动作和舞蹈紧密结合的,是一种人们亲自感受、参与其中的音乐。它不仅仅是单纯的音乐形式,也不仅仅是表演或者舞台艺术,而是必要的生活元素,是自我表达和沟通互动的需要。奥尔夫音乐治疗的优势在于关注儿童内心世界的开发,通过让儿童亲身参与到形式多样的、类型丰富的音乐游戏和音乐戏剧活动中,极大程度地激发其内心活力,调动其情绪,使得学习艺术与愉悦身心二者相得益彰。(2)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将人们自出生即获得的语言习得经验和语言能力,比如有节奏的朗读、代代相传的童谣和谚语以及小品、谜语等,作为音乐治疗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手段和技术要素,放到治疗的过程中去。这也是奥尔夫音乐疗法的一个特色和创新。在音乐治疗期间,能够充分地刺激个体的听觉、触觉、视觉、动觉等器官,使器官能够接收到多重音乐信号,能够让个体有机会去感受和分析这些信号,以便更好地想象、创造和表达,激发参与者的音乐潜能,从而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不同感受和情感。

2福利院孤残儿童的特性与问题

2.1福利院孤残儿童心理问题

第一,缺乏家庭归属感。家庭归属感意味着孩子对“家庭”的概念要有清晰的理解。福利院孤残儿童没有体会过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接纳与包容,他们很少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所以他们许多问题的产生都是源自家庭感的缺失。第二,信任感的弱化。管理员对于自己喜欢的儿童和不喜欢的儿童态度差异大,所以儿童会担心因为自己不被喜欢,自己的利益受损,他们对管理员也同样秉持着不予以信任的态度。第三,强烈的自卑感会造成自信缺乏。福利院的儿童在经历了被父母抛弃后,会对自己产生严重的认知偏差,并对自己进行消极评价,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缺乏前进的动力和希望。

2.2福利院孤残儿童行为问题

首先是品行道德问题。在福利院中,最常见的不良品行就是偷东西、撒谎和说脏话等。福利院孤残儿童数量多且年龄水平参差不齐,很难进行统一的品行道德教育,儿童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不好的品行和道德规范。其次是情绪易变问题。在儿童时期,他们能够感知各种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尤其在情感上更为深刻和丰富,但是对于自己的情绪仍然不能进行合理的控制。若是受到一点刺激,则会引起自己的情绪变动,并通过不恰当的行为表现出来,从而造成不正确的发泄方式与行为表现。最后是日常行为规范的问题。在福利院中,儿童由于缺少老师全面细心的关怀,以及受到管理员不平等管理,时常会出现强者欺负弱者、不讲礼貌、不顾他人感受、不懂得如何团结友爱等现象。

2.3福利院孤残儿童社会交往问题

第一,在福利院护理人员少、孤残儿童多的现实情况下,孤残儿童长期缺乏深度交流,他们的情绪波动或心理状况很难被及时发现。无法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宣泄,使他们逐步走进对社会交往产生的困境。第二,在福利院生活的过程中,孤残儿童因为无法受到绝对的公平和公正待遇,也容易形成对他人产生偏见的心理,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被动接受社会交往的状态,往往使他们更容易陷入社会交往的困境。第三,调节能力较差,他人对其评价消极。对于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来说,他们的心思敏感度极高,情绪波动大,又缺少适当的疏导方法和宣泄方式;所以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他们难以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也难以获得来自他人对其积极的评价,使他人远离自己,始终无法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3奥尔夫音乐治疗在福利院孤残儿童的应用

3.1通过节奏训练,增强纪律规则意识

节奏训练是严谨的,正因为节奏训练的严谨,在福利院进行奥尔夫音乐治疗时,可以从简单的节奏练习开始,逐步提升难度;通过不同的节奏形式让孤残儿童感受到不同的情感表达,以此来找寻更适合自己的正确表达方式。这不仅能够让他们在节奏训练中找到乐趣,还能够启发他们自主创造不同的节奏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能够让他们认识到人生并不是随意的生活方式。只有严格遵守规定,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务,实现自我价值。

3.2通过童谣演唱,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童谣演唱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教授经典的童谣歌曲,在他们熟悉歌曲之后,可以自由将歌词进行改编,由个人自主发挥。在使用这种方式时,可以鼓励孤残儿童将自己压抑已久的心事通过歌唱的方式展现出来,也可以与同伴对音乐感受进行深度交流。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与同伴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他们缓解消极负面的情绪,学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表达,提高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以此收获更多他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

3.3通过乐器演奏,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奥尔夫乐器演奏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原始的乐器或自制的乐器进行演奏;另一种是通过声势,即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进行演奏,比如像捻指、拍手、剁脚等。在乐器演奏的过程中,不要求发出精准的音调和旋律,更加注重的是孤残儿童的参与性。在参与的过程当中,参与者通过使用原有的乐器或者发现身边可发出声响的物件以及利用自身发出的声响,与其进行协作配合,来顺利完成演奏。这不仅能够提高孤残儿童的观察能力和即兴表演的能力,还有利于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司海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归属感研究[D].安徽大学,2011.

[2]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3]周向军,高奇.人际关系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179-180.

[4]王琳琳.奥尔夫音乐治疗对河南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情绪的干预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5]王冰.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障碍的个案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09).

作者:李莉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