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影对真实短时间事件的表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真实事件受到电影制作者的关注,各国均有尝试,改编的电影题材迥异、风格各不相同。国内对真实事件进行改编的电影在数量上也逐渐增多,往往都是大型的新闻事件,而有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其实很短。本文聚焦在真实短时间事件的电影改编方法上,结合《解救吾先生》和《中国机长》,对电影从真实短时间事件到视听艺术的转化过程进行探究。
关键词:电影;真实事件;短时间事件
近年来,国内很多真实发生的新闻事件受到人们关注,由此改编成的电影也得到可观的口碑和票房。如2019年上映的《烈火英雄》改编自大连716大火事件;2019年的《攀登者》由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峰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2018年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是根据2005年陆勇的真实故事改编;2015年上映的《湄公河行动》根据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编。电影本身就是利用对事件、物象和声音逼真的重现,对观众经验进行唤醒的一种视听艺术手段。电影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关键问题在于艺术家如何能以观众所不熟悉的方式和手段,完成对事件或人物形象的艺术性重塑。然而,在种种真实事件的改编电影中,有一些真实事件的发生时间其实很短,而电影则要用100多分钟的时长来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表达。比如,《解救吾先生》是2015年上映的一部悬疑电影,改编自2004年的吴若甫绑架案,从事发到最终的解救成功一共也不到24小时,影片却用了106分钟讲述了一场解救吾先生的惊心动魄的警匪缠斗的故事。又比如2019年上映的《中国机长》,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的真实事件改编,从飞机挡风玻璃破裂到成功备降成都机场,整个事故时间仅仅34分钟,而电影时长达到111分钟。电影需要合理地强化真实事件中的冲突,扩大其张力使之戏剧化,既要满足尽可能接近真实的表达,又要满足观众对电影效果的期待。
一、挖掘情节:主线与多线统一
以讲故事为目的的电影必然讲究时间的延续以及叙事线应当以什么样的逻辑发展推进。《解救吾先生》用案发多少小时来描述,《中国机长》用直接的时间点表示。影片的时间结构由事件按时间先后汇成一条完整的脉络,加上剪辑手段,同时从几个不同的视点来表现,几条线同时叙述,这样可以丰富同一个时间点的情节,扩展短时间事件可以呈现的内容。“我们曾给故事下过这样的定义:它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要是问:‘什么是原因?’则是情节。”福特斯的这一经典表述同样适用于短时间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多条线索的叙述方式,既可以割裂发展,也能达到剧情的完整统一,但他们之间具有因果性和线性的逻辑性。《解救吾先生》片中,以审问华子、营救吾先生的计划、吾先生被绑架的状态这几条线索并列叙述,将事件的真实性和冲突性表达得淋漓尽致。《中国机长》中,以飞机舱内的事件发展为主线,基于挡风玻璃破裂这一特定的事件背景,推进了塔台、军事基地、控制中心、飞行爱好者几条线索的同时发展,使剧情向既定的飞机成功备降结局推进。
二、人物刻画:主体与客体结合
无论电影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叙事,都需要通过人物形象来体现,这需要通过人物的刻画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具象的表达。而对于短时间发生的真实事件中的人物刻画,不仅仅停留于人物形象造型这样外部特征的展现,更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情绪,乃至拓展不尽相同的人物关系。通过这样的细化表现,才能更准确、更生动地把握短时间事件内体现出的人物光辉。作为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首先要对事件主体人物进行精准的把握。电影通常由小说、故事等文字形式进行改编,其中的人物都是平面化的,电影将他们立体起来、具象起来、生动起来。而真实事件中的人物是客观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个体,已经通过新闻报道被人们了解,那么电影就要对这样的人物进行多维度的了解,而非单纯地塑造人物,使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产生亲近感。对短时间的真实事件中的主人物形象的挖掘,一来是要尽可能真实地表现人物,二来要发掘人物背后的故事。比如《中国机长》中,开头对机长刘传建的家庭做了简单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刘机长的家庭观念,除了职责所在,也正是因为要回家给女儿过生日这样的意念,使刘机长在气压稀薄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幻象的精神状态下坚持了下来。其次,次要人物形象的表现对事件的整体推动发展也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同样在《中国机长》中,每个人的细节表现都在事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副机长的协助、乘务长的沉着冷静、乘务员的专业水准,他们肩负使命,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将飞机转危为安。
三、空间场景:开放与封闭交互
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的交互剪辑是将不同的空间场景剪接在一起,形成超越画面本身的新意义,观众会在观看这种剪接中,脑海里同时容纳多个时空,从而丰富短时间真实事件的表达信息。封闭空间在真实事件中是实际的主题地点,在电影中运用封闭空间更注重表现叙事的功能,有其特殊的艺术魅力。《解救吾先生》片中的封闭空间主要指吾先生被关的农家小屋以及审讯室,封闭狭小的空间使事件的矛盾冲突紧凑而集中。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推动叙事的对白都发生在这两个封闭空间之中。在这样的封闭空间中,人物常置于画面的几何中心,观众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人物、对话、动作的表现上,更能凸显演员精湛的演技和影片对事件发展节奏的把控。《中国机长》中的封闭空间主要是飞机舱内,如果细化还可以分割为乘客乘坐的飞机舱和飞行员所在的驾驶舱。整个事故的发生都在密闭的飞机舱内,观众不会联想到飞机外的境况,同样也使事件的冲突紧凑而集中。影片中有时还会用到人物的心理封闭空间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通常这种心理活动的封闭性空间会与人物生死相关联。例如在《解救吾先生》中,基于对人物背景的设定,吾先生曾当过兵,他想象自己趁机偷取罪犯的枪与绑匪激烈对战的情景,要么你死要么我亡。适当运用虚拟的封闭空间,能够进一步提升影片的叙事张力。与此相反,开放空间会引导观众关注画面以外的内容,突破镜头画框的局限性,使观众产生联想:画面外发生了什么?接下来会怎么样?是谁在操控这些?《解救吾先生》以烟花、车流、移动的行车视线拉开帷幕,对于这样一组流动而不稳定的镜头,导演没有单单把视线集中在某一处场景上,而是叠加戏曲唱腔的音效,使观众瞬间产生不安和紧张感,同时为之后的街景、车内空间埋下伏笔。当然,无论是开放空间还是封闭空间,其表达效果还与构图设计、光影效果、场面调度、人物造型这些要素密不可分。空间场景的调度使用是将真实事件转化成影像效果的基本处理手段,只有交叉运用好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才有望对短时间真实事件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在真实短时间事件改编的电影中,除了以上手段是深入表达事件、丰富电影内容的方式外,叙事的蒙太奇手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枷锁,是实现真实短时间事件改编成电影的关键手段。而在影片的结尾,通常会加入真实事件的照片或纪实片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改编也是有理可依、有迹可循的。影片情节的合理设置离不开事件发展的真实性,总之,只有善用电影的视听语言和艺术手法,才能将电影艺术与真实事件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颜纯钧.电影的读解[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2.李冬梅.电影叙事学视角下的《解救吾先生》[J].电影文学,2016(14):88-90.
3.雍晴,唐雪莲.影像叙事风格及表现方式的历史维度[J].电影文学,2011(11):21-22.
4.[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作者:肖菲 单位:江苏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