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钢琴课中钢琴的解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钢琴课中钢琴的解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钢琴课中钢琴的解读

本文作者:韩晔 单位:榆林学院

影片通过围绕钢琴展开的几个故事片段,向观众展示了女主角艾达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同时也体现出女性为了摆脱社会道德的禁锢、逐渐走向觉醒的勇气。

弃琴:婚姻出现裂痕

影片的背景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艰难生活,一开始影片向我们介绍了一个从6岁起就不会说话的女子艾达,她领着自己的女儿被父亲嫁给一个远在新西兰并且从来没有见过面的男人斯图尔特的故事。艾达独自带着女儿和她心爱的钢琴历经艰难来到新西兰的一个荒岛,然而她的丈夫并没有按约定来接她们,母女两人只好撑开帐篷在海边孤独地过了一夜。第二天她的丈夫斯图尔特带着当地的土著人来接她们。斯图尔特嫌路难走,就决定将笨重的钢琴留在海边,此举令艾达非常生气,也很失望,但同时又无可奈何。所以那架被禁锢的钢琴留在了海边,钢琴声一点一点响起,孤独的,沉默的,仰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那是她心底最后一丝声音,就这样被突然留在了海边,一个陌生而无边无际的地方。那是她的灵魂,她遗失在了海边。她嫁的丈夫可能一开始就丢掉了她对他的爱,因为他丢掉了钢琴,丢掉了艾达的世界也丢失了进入她世界的机会。因此,这场婚姻一开始就注定有了裂痕。由于下着倾盆大雨,艾达的婚礼草草收场。婚礼后艾达疲惫地回到家,她生气地扯破她的婚纱。婚姻对于艾达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她心里想的只有被留在海边的那架钢琴。

寻琴:爱情开始滋生

艾达思念着自己的钢琴,当她走到窗前凝望着窗外的雨时,她想起了她的钢琴。此时影片出现的画面是钢琴身后巨大海浪,它似乎要将钢琴吞噬。随着钢琴主题曲Theheartaskpleasurefirst(《心灵呼唤快乐》)的响起,观众似乎都能感受到艾达内心对钢琴的担心。大海的惊涛巨浪似乎也暗示着艾达婚姻生活中将会出现的各种艰难。当艾达意识到男人已经不值得她信任时她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自由。经过再三考虑艾达决定去找邻居贝恩斯帮忙。最终贝恩斯同意了她的请求。艾达领着女儿来到海边开始弹奏钢琴,主题音乐响起。通过钢琴艾达尽情地抒发着自己渴望已久的迫切心情。此时一旁的贝恩斯听到音乐完全惊呆了,他没有想到这架钢琴对于艾达来说是如此重要,钢琴的魔力同样使他着迷,让他的目光片刻离不开艾达。从优美的琴音中贝恩斯似乎听懂了艾达的内心,也由此萌发了对艾达的爱意。艾达在弹完钢琴打算离开的时候,镜头拉向高处俯瞰着他们。艾达和女儿走向远方。看着母女俩渐渐远去的身影,贝恩斯也踩着她们在沙滩上留下的脚印,悄悄地跟在后面。此时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三个人在沙滩上留下的脚印,它们从不同的方向汇成一条,好像暗示着艾达和贝恩斯终将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发生。

换琴:权力与欲望的交换

《钢琴课》给人的感受是自从艾达来到这个小岛上,交换就一直存在着。在艾达的丈夫斯图尔特看来,钢琴完完全全是权力的交换物。作为艾达丈夫的斯图尔特本应理解并满足妻子的需求。然而从影片一开始斯图尔特就以钢琴太重、道路难走而拒绝为艾达搬运钢琴,使他们的婚姻一开始就有了裂痕。斯图尔特作为来自欧洲的一个淘金者,非常看重土地。因此,他非常愿意和贝恩斯做这笔交易。当艾达不同意时他表现得非常大男子主义。他告诉艾达既然是一家人,就都得做点牺牲。他还威胁妻子必须教琴。此刻的艾达恨透了斯图尔特,但她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这笔令人厌恶的交易。后来贝恩斯放弃学钢琴并且把钢琴送往斯图尔特家中时他表现得很着急,马上问道:“那我们的交易怎样?”而且一再劝说贝恩斯不该放弃钢琴。可以看出斯图尔特有着无止境的物质欲。在艾达的情人贝恩斯的内心深处,钢琴被当做欲望的交换物。贝恩斯是新西兰当地的毛利人。艾达从一开始就看不起他,认为他野蛮,没有文化,更不准动她的钢琴。然而到后来艾达才发现正是这个人能懂得钢琴对她的重要性,这也是他为什么提出要用地换钢琴的原因。这在普通人看来很难理解。起初他这样做完全是出于满足自己的欲望,然而到后来通过学琴、通过一系列的交易(琴键的交换),贝恩斯渐渐从起初的欲望转变为爱情。后来贝恩斯说道:“这些相会令我觉得自己像嫖客。我想你关心我,但你没有。琴是你的了。”虽然贝恩斯归还了艾达的钢琴然而他却俘获了艾达的心。艾达重新拥有了自己的钢琴,然而她没有先前想的那么兴奋,此时的她已经爱上了贝恩斯。她在钢琴键上刻上了“youhavemyheart”的字样。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交换。在斯图尔特与贝恩斯的交易中,艾达同丈夫离得越来越远;而在艾达与贝恩斯的交换中,他们彼此却是靠得越来越近。在与贝恩斯的交换中,艾达逐渐走出了自我封闭的世界,尝试着同别人交流。

教琴:冲破禁锢、真挚相爱

起初艾达非常不愿意去给贝恩斯上课,她也很厌恶这个粗俗的毛利人去动她的钢琴。当她去教琴时她才发现贝恩斯已经提前请人调试过了钢琴的音调。贝恩斯告诉艾达他只想听艾达演奏钢琴。为了接近艾达,贝恩斯提出和她做个交易:“只要你满足我的要求,你就可以拿回钢琴,你认为怎么样?每一次你可以取回一个键。”艾达从6岁那年起就一直用钢琴表达她的感情,因此,她很想取回属于自己的钢琴。如果没有了钢琴就等于没有了生命。最后她同意了贝恩斯的要求。最初上课的时候,艾达对贝恩斯表现得很冷淡。但是随着二人的相处,艾达发现贝恩斯能读懂她的心思,她不仅爱艾达,还非常爱惜她的钢琴,比如他可以用自己贴身的衣服去擦拭钢琴,这让艾达不再那么冰冷得让人难以接近。慢慢地,二人的感情开始滋生。此时,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一大特色:镜头出现多处红色色调,比如窗帘、光线,等等。因为红色不仅象征着爱情,它还与先前的多个阴郁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渐渐地,艾达习惯了在丛林中的往来,习惯了有个人听她弹琴,习惯了有个人抚摸她的身体……就在她沉浸在这一切习惯当中的时候,贝恩斯却要把艾达的琴还给她。他说他要的是爱,而不是把艾达变成妓女,把自己变成流氓。虽然钢琴要回来了,但是艾达却一点都不快乐,终日郁郁寡欢。她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沉迷于弹钢琴,相反,她变得非常失落,经常一个人在窗前发呆。经过一番周折终于艾达冲到了贝恩斯的身边并且紧紧地拥抱住他。两颗渴求爱情的心终于靠在了一起。可以确定,他们彼此需要。不是肉体的欲望,而是灵魂的渴求。

沉琴:获得重生

艾达与贝恩斯的相会终于让斯图尔特看到了,他把艾达关在了屋子里,还用木板把窗户给钉死了。艾达依然对丈夫很冷淡,不断地拒绝他。此刻的斯图尔特还抱最后一丝幻想,他决定再给艾达一次机会。第二天早晨,斯图尔特放了艾达,还说他信任她。而当艾达把刻有“我爱你”字样的琴键送给贝恩斯时又被丈夫发现了,失去了理智的他砍掉了艾达的一根手指。然而艾达并没有屈服,好像更坚定了她的信念。斯图尔特终于彻底绝望了,这一次他似乎读懂了她的心。他选择成全他们,所以他找到了贝恩斯让他带艾达走。有情人终成眷属,贝恩斯带着艾达和她的女儿,还带走了那架钢琴,三人离开了小岛。水手们都劝贝恩斯不要带这么笨重的钢琴,况且会有危险。贝恩斯坚持这样做,他知道钢琴就是艾达的生命。航行途中,两个相爱的人幸福地握着彼此的手。真真切切地感受着对方的存在。故事到这似乎该圆满结尾了,但是简•坎皮恩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她不会让影片落入俗套。因此就有了“沉琴”这一说。笨重的钢琴使得船不停地晃动,艾达看了看钢琴,虽然很舍不得,但还是执意要扔下自己不惜一切代价找回的琴,当她发现自己的脚被琴上的绳子绑住的时候,犹豫了片刻,然后和琴一起落入了大海,她闭上双眼,下沉着,下沉着……就在我们以为一切都要结束的时候,她却突然奋力挣脱了绳子的束缚,奋力地游向海面,然后被救了上来。她和她珍爱的钢琴,做了最后的告别。过往的一切,都随着那架琴,埋葬在海底。通过沉琴艾达彻底从过去封闭的世界里解脱出来,告别了钢琴对她的桎梏并最终获得了重生。

主人公艾达通过钢琴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正如电影开始时她的画外音:“奇怪的是,我不认为我是沉默的,因为我有钢琴。”通过钢琴艾达找到了能够读懂自己心灵的人,找到了真爱。同时,在现实环境和内心世界的冲突中,艾达寻求着平衡,最终获得内心的平静。总之,《钢琴课》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它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精神成长的意识,这都足以让其成为一部令人回味无穷的优秀影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