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西电影音乐的文化内涵比较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西电影音乐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提出几个角度的新思路,更清楚地对其差异进行分析,希望对此课题的研究应用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西电影音乐;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电影音乐是音乐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视觉和听觉的结合,通常任何一部电影都离不开音乐元素的应用,一部好的电影我们在欣赏时总能发现音乐的伴随,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情景衬托、情感激发、情绪扩展等方面。音乐是流淌的画面,是抽象的画面,它和影片的具体视觉画面相互衬托,达到知觉的饱满,同时又富有张力,是电影艺术的有机内容和环节。中西电影由于文化背景和内涵的不同,电影当中所表现出来的音乐也有一些区别,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这种区别产生的原因很多,本文尝试对此进行分析。
一、西方电影音乐的文化形态特征
1.西方电影音乐本体文化形态西方电影音乐的一个文化源头就是近代古典严肃音乐。古典音乐众所周知是严格按照科学的演奏技法来进行的,无论是西方的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还是贝多芬为代表的浪漫派音乐,都是一脉相承的,富有继承的特征,他们所展示的风格各有侧重,但是在音乐本体技法和理论理性上面都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原则性。西方古典音乐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强调精神属性,这种精神是力的精神,康德最早把这种力的精神称为知性精神,它代表严格、严肃、严谨、规范等内涵,这作为西方文化传统的基石,处处可见,无论是音乐、舞蹈、文学、美术、建筑等,都可以感受到其魅力。西方电影音乐也是如此,音乐的感染力贯穿影片始终,成为画面之外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2.西方电影音乐器乐演奏西方电影音乐当中,器乐演奏部分是不可少的,像卓别林的许多电影,交响乐无处不在,长笛、钢琴、小提琴几乎伴随着整个影片的叙事进程,仿佛和人物形象、语言、情节融为一体,成为不可分割的电影环节内容。再比如电影《辛德勒名单》的配乐总共有13首,小提琴部分长达20多分钟,让人沉醉其中。无论是协奏曲、奏鸣曲、交响乐、管弦乐,我们经常可以在西方电影中看到,西方人对器乐演奏的喜爱是深植灵魂的,这是和中国电影音乐不同的地方。尤其是铜管乐、弦乐的应用,富有浓厚的西方文化特色。
二、中国电影音乐的文化形态特征
中国音乐源远流长,属于世界公认的三大民族化音乐中心———古希腊-罗马音乐、古非洲音乐、古中国音乐之一。中国音乐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思想、道德内涵、艺术价值。据记载从夏朝开始就有了宗教祭祀音乐,这标志着音乐的启蒙。在中国电影音乐中所呈现出的本土的音乐特征是比较多的,其中主要吸收和发展了以下几种音乐形式。1.民间歌曲歌谣中国民间歌谣音乐在发展历史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形态,比如美学、哲学等思想内涵,都在其中可以窥见。《二泉映月》这首音乐作品就展示了老庄的大静之美的美学思想,还展示了禅宗的“悟”的宗教境界,这些特色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一面,因此在传唱过程当中,为了更好地将其散布,让受众感染于此,在众多实践例子当中,我们发现其适应性被应用得最为广泛。民间歌谣主要体裁有号子、山歌、小调、叙事长歌、少数民族的对唱等早期对话对歌的形式,现在已被逐渐地忽视掉。如电影《刘三姐》有戏曲片、舞台艺术片两个版本,它们都以民间歌谣作为电影故事讲述的特殊形式,在影片中刘三姐的唱段很多,展现了民间歌谣的独特魅力,从而让电影变得富有民间地域特色,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它作为一部成功的电影,音乐的作用功不可没。2.戏曲音乐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它以程式化著称,通过吸收杂技、民间杂耍、武术等技艺成为国粹之一,由赵季平作曲的《霸王别姬》可称为引入戏曲音乐的经典电影代表作之一。这部电影的音乐一开始出现京胡的声乐,演奏的是著名的戏曲曲牌,然后加入了一个箫的演奏,利用曲牌的变形,加深观众的印象。3.民族音乐中国民族化音乐由于其独特的内在属性,与古希腊-罗马音乐、古非洲音乐区别很大,是不同文化传统下的不同音乐形态。发源自古希腊-罗马音乐的欧洲近现代民族音乐,更注重具象的表达,反之中国民族化音乐则注重意象的表达,内涵丰富,颇有层次感。一般来说,由表及里,以情入意,层次感鲜明,每首作品都有双层结构,可谓雅俗共赏,各取所好。中国民族化音乐通常有一种代入感,层层入戏,仿佛剥洋葱,每一层都有其特殊意象,值得让人玩味。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最终达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心外无物的崇高意境。这种分层过渡的原则,恰好就是中国民族化音乐的最好写照,需要层层推进、曲折而至,最终才能有所收获。另外,音乐真实目的是为了让受众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真正懂得中国民族化音乐的魅力所在。1940年,中国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塞上风云》上映,作曲盛家伦改编了一首当年的流行歌曲,在电影的开篇把观众带入内蒙古辽阔的草原之上。这段音乐基本上是器乐演奏,受到了观众热烈的欢迎。从此,也拉开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音乐的创作序幕。1962年音乐家雷振邦为新中国第一部多民族合作完成的故事片《冰山上的来客》创作了音乐。
三、中西电影音乐的文化内涵比较分析
中西电影音乐的文化内涵比较的原则主要是注重文化互动的大环境,不能破坏了主客体、内外和谐的一致性,过度强调比较方的主体地位,注意不能割裂比较者与比较对象、人与文化的互动性,这本身是一种非理性的姿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将文化内涵比较放在一个由主体间性与人的世界组成的大环境下去考察,使对比分析的本质产生构建性,从而真正发挥研究的效率和意义。1.中西电影音乐本体比较从音乐结构和行进发展来讲,西方音乐重和声而中国音乐重旋律。由于西方音乐早已纯熟的创作技法,使它的和声体系已趋于完善的程度。声部的对位严谨,重复调的创作,讲究音乐形象的冲突性。而中国音乐从诞生之初,就作为个体存在,因此更注重旋律的行进,讲求圆滑的过渡,不喜欢锯齿形的旋律冲突。从配器角度来分析,西方音乐在配器上讲究声部的搭配和平衡,讲究比例的协调,讲究层次。而中国音乐的配器则呈现单一化和群体的整齐化,仍然讲究天然的配合,尊崇天人合一的理念。直到后来,随着西方音乐理论与技法的引入和传播,才有了协奏等创作形式。中国电影音乐内容上面有些失衡,失衡表现在过度追求商业内容,忽视了真正具有民族价值的音乐艺术形态。在电影制作过程中,过度追求商业价值,把名利放在了首位,这一定程度上是对电影音乐价值的损害,容易让受众的关注点偏离文化本身,而流连于表象声色。另外,我们还发现许多团体和机构及个人热衷模仿美国式的电影音乐文化形态,殊不知美国国情与中国不同,美国不似中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不够深厚,因此不能简单模仿这种商业模式,而应该围绕民族文化本身进行音乐内容的融入传播,遵循分层过渡性原则进行电影和音乐的融合。对现代电影音乐的本体意义研究表明,现代西方电影本体与传统电影本体区别很大,无论是哪方面都无法简单模仿,有的甚至是颠覆式的,比如价值体系的打造。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电影音乐比西方电影音乐的本体意识仍然有些落后,没有和国际接轨,本体意识一旦不够,价值体系的建立就会大打折扣,从而影响艺术效果。本文认为中国本体意识缺乏创新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解决了本体意识,提高电影音乐工作者的本体意识形态,这对进一步打造中国现代化的电影音乐体系组织有积极意义。2.文化信息比较西方音乐因为讲究对话,节奏感强,符合人的情绪的直观传达,更为写实,所以它更通俗化,更容易被接受。同时,由于西方音乐兼收并蓄了各国音乐的风格,融合性更强,承袭因素更多、更完善,因此也为它的通俗性提供了条件。中国音乐体现出的是一种源自中国古文明的静文化,同时它也受到长期以来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作用的儒学、道教、佛学、禅学的影响,讲求节制,不外露,控制个性的张扬。中国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轻天道,重道德而轻知识。在处理人与人关系问题上,中国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体轻个体,重和谐轻抗争,强调宗法性、纪律性。结合历史情形,必须认识到中国民族化电影音乐在国际当中的态度和看法,将电影音乐内容与方式有效契合,切中外国人真正的审美心理,才能让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有效传播。由于欧洲中心论的盛行,历来包括西方人在内的外国人士对中国民族文化有颇多争议,这一方面是独断论思想所致,一方面是沟通的失当。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的形成是具有客观因素的,本文对这些因素不做过多论述,毕竟是众所周知的,本文只提出,完全消除这种差异是不现实的,应该力求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当中的精髓展示出来,并且将这种文化形态的内在含义揭示出来,不仅要讲清楚这种文化“是什么”,还要讲清楚“是其所是”。按照这种思路,这种比较所产生的效应就应该解释为保持“比较什么”与“怎样比较”的高度契合,质言之,比较的内容就是比较方式。结语综上而言,东西方电影音乐的差异,目前正处在激烈的文化变革当中,我国电影音乐文化也很有可能面临着新的解构和重构,本文认为通过中西电影音乐的比较,以国际视角,用动态的眼光去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复兴,从而更好地为此类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点和参考坐标。
[参考文献]
[1]秦婉丽.浅谈《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J].电影文学,2010(13).
[2]张子骏.浅谈中国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符号[D].上海师范大学,2010.
[3]李华东.论电影《刘三姐》的音乐艺术特色[J].电影文学,2009(06).
[4]田亚梅.浅析电影《夜宴》音乐的凄凉无痕[J].电影评价,2008(21).
[5][美]保利•亨利.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高占祥.文化先导力(上)[J].党政干部参考,2014(02).
[7]马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以歌谣为中心的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陈涛 崔雪花 单位:哈尔滨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