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子信息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阐述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对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专业与社会实践融合,将社会实践课程分为必选项、特色项、任选项的模块,实现课程专业特色和个人学习个性化的模式。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0引言
社会实践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逐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从而丰富社会经验,对未来学习进行合理规划,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更好服务地方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
1研究背景
社会实践课程自我校建校以来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但该课程在早期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学特色缺少专业化。从我校学生培养方案看,各个专业的课程名称都为社会实践,不能较好体现不同专业的特色,课程教学内容和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联系不紧密,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以学生分散实践方式为主,实践完成后撰写课程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具体实践内容及课程报告进行评分。这样的教学方式虽有利于学生积累一定社会阅历,树立正确就业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劳动观念、纪律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但并未能结合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特色,学生在校内学习的专业知识不能针对性服务社会,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内容容易脱节。课程建设缺少系统化。早期,社会实践课程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社会服务三者融合度不高,未能同时兼顾三者。课程教学方式较单一,考核方式较传统,学生在课外实践中,积极性受到影响,不利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实践模式的探索
近年来,结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我院电子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我院社会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学方式有了明显变化。我院社会实践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进行,课程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努力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课程,并把我院电子信息类专业方向调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三课堂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优化教学团队,提高课程实效性。目前该课程教学团队不仅包括多名我院优秀专任教师,还拥有多名稳定的企业实践基地导师。社会实践课程属于实践类课程,有其特殊性,和教室内的理论课有着较明显的区别。为充分发挥校外企业实践基地的优势,并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我院已和多家校外企业实践基地达成共识,聘请企业人员担任该课程的校外指导教师,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供专业指导,从而让学生在该课程实践中,不断发现自己知识薄弱点,与企业指导老师进行探讨和交流,进而完成学习-实践-再学习过程,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改进教学方法,融入课程多元化元素。随着课程思政的不断推进,在课程总体目标引导下,本课程从文化自信,专业自信,社会责任,道德和法制意识等多方面着手,深入挖掘在电子专业调研,集成电路应用和发展,软件工程应用,就业方向选择等课题中包含的思政元素,依托专业背景开展思政教育,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社会实践课程,并深入到学生电子专业技能培训和企业实践中,更好突出课程本身的专业性。因此,本课程教学团队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前教育,企业实践,课外扩展,论文撰写等多个过程融入思政元素,将正能量引入教学。在课前教育环节,制定严格的考勤评分机制和社会实践纪律,让学生行为有法制意识;在走访我市电子行业相关企业中,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电子电路发展优势,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在校外实践基地实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要敢于克服困难,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践过程遇到的难题,培养工匠精神。通过一系列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课程全过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体内容见表1。完善教学内容,突出课程专业化和个性化。课程教学团队以培养学生专业认知和专业规划为目标,结合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教学理念,精心设计和完善教学内容。目前,我院该课程教学内容由必选项、特色项和任选项构成,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其中,课程必选项以学院校内外实践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践基地优势。其中校内实习部分包括参观校内实践基地工程文化馆,了解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历程,电子及软件行业产业链,参观创新实践工作室等,为学生校外实践提供相关行业背景知识。校外实践部分由校内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实践基地,参观实际项目进程,并由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项目实践指导和教学,促进专业知识提升,提高知识内化效率。特色项以专业调研为主,由校内老师先期为学生开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包括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嵌入式应用技术方向、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等,介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新现状,了解我院三大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关联情况,并邀请企业老师为学生做行业发展现状讲座,先后进行5G物联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讲座、汽车新能源技术及无人驾驶技术应用讲座等;此后学生需结合我院后期进行专业方向分流的要求,根据专业特点和周边地区企业实际需求出发,选择不同企业进行走访,完成“我市及周边地区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调研”“我市及周边地区的软件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调研”“我市及周边地区的嵌入式产业发展调研”等课题,不断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和社会责任感。任选项由参加公益志愿活动、创新创业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等构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分散完成。其中必选项和特色项以突出课程“专业+”特色为主,为学生打造“专业+”学习平台,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任选项以突出课程个性化为主,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实践项目进行,并以小组形式完成,可选择学校、书院、社区等提供的志愿服务实践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等,也可自行联系相关企业按分散实践进行。可选项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了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拓展了第三课堂,提高了学生的爱校情怀。扩展教学模式,强化虚实结合实践体验。课程教学模式已从单一线下教学发展为线上线下混合式多样化教学,将电子专业知识和企业实际应用相融合,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逐步得到内化吸收,避免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脱节的情况。其中线上学习包括企业相关岗前培训、企业导师项目经验分享等视频观看和讨论,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了解电子行业发展趋势,熟悉企业岗位要求,将理论学习提前至线上进行,让学生在进入企业实践前进行“虚体验”,为后期企业实践奠定基础。改革评价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课程改变原先“一份课程报告定终身”的考核方式,设计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使课程的评价过程可测量,可回溯。在充分考虑课程三个模块后,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多角度综合评价,课程成绩构成包括课内及线上学习、企业项目实践、专业方向调研报告、任选项完成效果和成果分享及PPT展示五大模块,增加过程性考核机制,并将企业老师引入教学考核团队。其具体考核方式如表3所示。改革后的课程评价体系多角度综合了学生电子工艺基础、电路板综合焊接和调试技能等线上学习情况,企业实践基地实践效果,专业调研报告完成情况等,并将部分考核成绩交由企业老师评价,使得课程成绩考核结果更科学、合理,并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课程教学成果
通过“专业+”社会实践模式探索,目前我院社会实践课程主要教学过程如下:(1)开展社会实践动员会,使学生明确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任务。(2)利用线上教学资源,进行电子行业基础技能及相关理论学习。(3)参观校内实践基地工程文化馆,了解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历程,电子及软件行业产业链,参观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4)开展专业方向介绍会,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现状,了解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关联情况。(5)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教学,深入贯彻“专业+”社会实践理念。(6)分散完成课程任选项和专业方向调研。(7)完成社会实践报告并进行成果分享与PPT汇报,形成“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互补系统。在大思政的教育背景下,社会实践课程有效融合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我院学生在文化自信,专业自信,社会责任感,道德和法制意识等多方面得到提高,能熟练运用各类信息化资源,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专业认知,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方向有深入认识,可以对未来就业进行初步规划,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扩展,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通过多角度的企业走访和调研,也为我系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与完善提供了有效依据。同时,在福建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福建省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多次获得省级及国家级奖项。由必选项、特色项和任选项构成的社会实践课程,将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为学生精心打造了“专业+”社会实践平台,将专业能力转化为岗位能力,提高专业知识输出效果及适应职场能力,使课程设置专业化、个性化。
4结语
社会实践课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基本思想,持续进行课程建设。(1)教学内容的持续改革。课程的实践内容应与时俱进,适应电子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将专-创融合进一步深化。(2)优化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在企业进行实践和学习。将优秀企业导师请进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做专业和行业指导,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3)进一步完善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把企业文化,实践基地发展和建设情况,电子行业发展趋势等资源开发成线上内容。(4)将工匠精神引入专业教学中,并结合新媒体的应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作者:范羚 单位:厦门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