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戏的继承与发展浅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国戏曲艺术是京剧与昆曲等众多地方戏组成的,现存的地方戏曲有348个,地方戏是地域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的另一种表现,而且各个剧种之间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差异性就成为地方戏曲之文化特点。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戏曲艺术发展的脚步变得缓慢,这不是说戏曲艺术过时了,也不是观众不喜欢戏曲,而是要从根本上找问题,继承与保留经典的和优秀的内容,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本文以笔者近几年对博白桂南采茶戏继承与发展的研究提出观点,并以实例说明博白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心·采茶部采取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戏曲艺术;继承与发展;博白桂南采茶戏
戏曲艺术在20世纪初非常流行,比如京剧、昆曲和一些地方戏(秦腔、粤剧、晋剧、豫剧、越剧等),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戏曲的发展空前繁盛,还新生了一些小剧种。现如今戏曲进入了发展缓慢的阶段,其中存在有客观的外部和发展环境的因素,但笔者认为更要从自身找问题,要深挖地方戏曲的文化价值,因为有文化的东西在任何时代都会有市场需求,文化的呈现方式是关键问题。面对当今地方戏曲的发展问题,先要看继承了多少,还是不是那“味道”;其次去想如何发展,有没有找到该剧种发展的路,因为每个剧种都具有一定的差异,面对的问题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所以要依据该地方戏曲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继承:继承与保留
(一)经典作品
2006年5月20日,桂南采茶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桂南采茶戏文化的肯定,也是发展的保障;这是一种保护,但不能让剧种成为只有文字、照片和影像资料的博物馆艺术。文字记录是有限的,照片记录是片面的,影像资料还能有相对完整的记录。但影像毕竟是“死的”,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以人传承才是正道。传承的问题首先是要保留,保留那些经典剧目最原汁原味的东西,只有这些正统的东西在才有创新发展的前提,没有它的存在就是瞎改、乱改。桂南采茶戏在发展历史中也是不断融合了其他“采茶戏”的元素才形成今天的模样,而且也形成了一套属于桂南采茶戏本有的程式体系和表演特点,创作了成熟的经典作品,这些是桂南采茶戏发展过程中的时代印记,而这些印记也需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还要让人(表演者)和影像资料一起保留。戏曲有一个特殊的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戏曲“角儿”的艺术特性也在于人,一出经典剧目成为经典的最大因素是表演者个人的技艺和表演风格之魅力所在。
(二)音乐特色
桂南采茶戏与其他“采茶戏”在音乐风格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诙谐”和“风趣”是桂南采茶戏音乐的两个特点。首先桂南采茶戏与其他采茶戏都是一种源于生活的产物,它的旋律经常会出现在采茶劳作场景中,而这种旋律无形中成为了人们舒缓情绪、调节疲劳的方式;其次,桂南采茶戏讲述的故事大多以百姓生活琐事为主,音乐的旋律风趣幽默,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感,慢慢地成为了劳作后和生活中的“娱乐必需品”。桂南采茶戏音乐发展先有民间小调的融入,发展过程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只吟唱民间小调,第二阶段融合多种采茶旋律进行联唱,第三阶段发展了一些民间舞蹈音乐,逐步形成了现在的音乐体系。其中包括“看茶调”“摘茶歌”等“采茶灯”调式。在桂南采茶戏音乐旋律中有一个“吁嘟呀”的旋律作为衬词,别有风味,听众深感亲切,广为传唱,因此,“吁嘟呀”又成为桂南采茶戏的另一俗名。由于桂南采茶戏具有歌舞并重的独特表演风格,在多人表演的场面中,演唱氛围非常欢快热烈,歌舞场面更是灵动多变、不拘一格。自由的表现样式与不同情绪的“吁嘟呀”旋律配合让人物性格更鲜明,人物情感抒发更准确。桂南采茶戏“吁嘟呀”的音乐特色成为该剧种特有的音乐元素,极大地提高了该剧种的艺术魅力。在桂南采茶戏音乐方面的传承更应该把这些原汁原味、诙谐、风趣的音乐元素完整地长久保留。
(三)传帮带
戏曲艺术最大的魅力还是人,因为同一出剧目不同的演员扮演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味道),无论是从唱腔方面,还是表演方面都是如此,看的就是演员身上的“味道”,这才有了“演的是戏,看的是人”的说法。曾经的戏曲艺术家一个人会演几十出戏,多则上百出戏,他们所演的剧目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虽然也有“万变不离其宗”的意思,但经过艺术家多年舞台演出实践几乎已经把戏与人相互融合,这是他对作品的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擅长的技艺表演展现,流传至今。现在桂南采茶戏的老艺术家越来越少,这已发出信号,中国地方戏的数量在逐年减少,也是因为地方戏老艺术家的离去。《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实施“名家传戏——戏曲名家收徒传艺”计划,支持各级各类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学校、研究机构采取“一带一、一带二”等方式传授戏曲表演艺术精粹。建立戏曲院校青年教师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青年骨干“双向交流”机制,为培养新一代青年拔尖人才创造良好条件。桂南采茶戏的发展历史虽然没有昆曲、秦腔、粤剧、梨园戏等剧种历史悠久,但也是广西乃至全国“采茶戏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客家采茶戏”的代表,它的传承更应该被重视,不然桂南采茶戏的文化流失速度会更快。
二、发展:与时俱进,找发展突破口
(一)创作新品,推动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娱乐项目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戏曲,市场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博白桂南采茶戏(博白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心·采茶部)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桂南采茶戏研究与发展的文艺团体,肩负着桂南采茶戏发展的重要责任。创作作品,创作能推动剧种发展的作品不容易,再能让作品与时俱进让观众喜欢就更不容易。现在艺术市场能吸引观众的艺术种类多样,地方戏曲不创作新的作品就是在“逆水行舟”,桂南采茶戏同样如此。博白桂南采茶戏针对这一问题也找到了解决办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先从地域特点找突破口。桂南采茶戏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剧种,广西博白作为全国客家人口大县,为桂南采茶戏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桂南采茶戏是客家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项目,更是博白人民联络感情、抒发情感的普遍方式,在大街小巷、乡镇村头经常会有人聚集在一起唱桂南采茶戏,所以博白桂南采茶戏首先就会把当下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故事作为题材创作采茶小戏,并经常开展“送戏进村”的活动,加强了当地人对采茶戏的热爱。博白桂南采茶戏近三年创作了两部大型桂南采茶戏作品,创作的初衷是挖掘博白地域文化,树立博白客家精神。第一部是大型桂南采茶戏《绿珠女》,该剧属于新编历史剧,故事原型是中国十大美女之一——绿珠,作品弘扬了主人公的博爱与奉献精神,树立本地人物形象,再通过作品演出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地域文化历史,增强人民的民族自信。第二部是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性节点,挖掘博白革命先驱朱锡昂先生事迹,创作了大型桂南采茶戏《八桂先驱·朱锡昂》,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重要举措,旨在以此感怀先烈、激励后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从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博白桂南采茶戏的发展能审时度势,抓住时展的契机,挖掘地域文化再进行进一步提升打磨,着重突出地域文化的民族属性,继续将作品再提升,以更好的状态演绎精品,把作品推出去走向全市、全区巡演,让桂南采茶戏能继续走下去,走得更远。
(二)改善环境,多元化融合
排练场是艺术创作的保障,剧场是舞台作品演出的保障,专业的戏曲院团是离不开剧场和排练场的。博白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心·采茶部是广西唯一的专业化的国营桂南采茶戏艺术团体,可称为全国“桂南采茶戏第一团”。对此现任团长吕光东心里清楚,改变环境是剧团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让桂南采茶戏复燃,要拿出艺术水准更高的作品回到观众的视线中。由于博白桂南采茶戏这些年积极参与县、市的各类文艺演出,得到大家的认可,慢慢地提升了博白桂南采茶戏的影响力。团长审时度势提出了提升排练和演出场地的改造问题后,得到了相应政策扶持,在原有的排练场基础上加装了舞台灯光音响设备,提升了排练场的功能,可以在这里完成一些日常的演出;将办公楼进行整合,改造了三间中型练功厅。如今环境改变了,还增加了业务和配套发展项目,第一,开展采茶戏培训业务,针对采茶戏的一些爱好者和青少年进行培训;第二,练功厅除了演员日常的训练,也会开设一些歌舞类的少儿艺术培训,还能在舞台上进行成果展演,把现有的资源利用好,把有限的资源功能最大化,对博白桂南采茶戏发展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该剧种的发展,进一步研究如何多元化融合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养,建立新模式
地方戏曲的发展要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恢复“造血功能”。博白桂南采茶戏的发展还要从人才培养着手。发展一定要有人,对如何培养人,如何留住人等问题吕光东团长也找到了办法,制定了5年人才培养方案预计完成300人的培养目标,每年招生的学员与广西艺术学校联合培养,保证每年培养50-60个学员,逐步壮大博白桂南采茶戏的人才梯队,把博白桂南采茶戏的演出队伍朝着精细化、优质化、精英化的方向发展。人员梯队实施分类化管理,分成桂南采茶队、少儿艺术培训队和歌舞演出队,成立桂南采茶队,解决了桂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成立少儿艺术培训队,解决了桂南采茶戏融合发展问题,继续拓宽未来发展道路;成立歌舞演出队,丰富了桂南采茶戏演出种类,还能对接商业演出和文化旅游演出项目,逐步让博白桂南采茶戏成为专业性强,舞台表演形式多样的一专多能型的地方戏曲艺术品牌。博白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心·采茶部近几年恢复的传统折子戏、创排的小戏和两部大型桂南采茶戏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同时在博白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博白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心·采茶部开始探索传承民间文化艺术与市场化相结合,2018年,创排大型新编桂南采茶剧《绿珠女》已经成为博白县文化艺术的品牌,已经落实由政府牵头从全县28个乡镇,60多所中学招收学员,与教育局对接博白职校积极配合,将“桂南采茶戏”融入九年义务教学课堂,做到特色项目教育。博白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心·采茶部找到了发展的路线,制定了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证明了传承经典,创作新品,树立地域文化品牌和加强人才培养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吕光东 单位:博白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