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时代地方戏创新发展路径浅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时代地方戏创新发展路径浅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时代地方戏创新发展路径浅探

摘要: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地方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内容之一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地方戏如何找到创新发展的路径,这是地方戏艺术魅力和审美精神进行活态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笔者认为在地方戏的发展中应抓住时代机遇推动地方戏产业化改革;积极提高地方戏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并且运用现代新媒介、新技术手段推动地方戏的传播和发展,从而培养受众。

关键词:地方戏;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地方戏具有地方特征,凝结着地域文化,为某一地域流行的戏剧演出形式。地方戏作为传统的演出形式之所以被称为“地方戏”,它是和流行于全国的京剧相区别的一种叫法。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遍及全国各地,有360多种,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晋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曲剧、粤剧、淮剧、吕剧等。”[1]随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戏剧进入到急剧下降的衰落时期,地方戏曲只有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其实,地方戏不仅仅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应该把地方戏作为一种活态的艺术传承和发扬光大。“在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中,包含大量有积极意义的成分,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和解释自然与人类自身仍有进步意义;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工艺技术、社会组织方式、民俗传统等,是形成我们的历史认同感的重要基础。”[2]地方戏应该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时代精神,在艺术的创新发展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一、地方戏发展的问题及生存状况

(一)地方戏受众观念的变化

新时代人们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缺乏对戏剧文化的普及,戏剧缺乏受众。城市化的发展,使原来在农村生活的人没有戏剧可看。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没有对戏曲文化的深入了解,在城市的演出中只有专业的戏剧爱好者才会看戏。戏剧的发展缺乏一种既适合城市又适合农村看戏的新模式。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3]中国的地方戏在创作内容、创作形式、传播方式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随着戏剧产业化,创作内容艺术化,营销传播智能化的发展,戏剧的发展探索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地方戏在艺术语言和形式表现上具有某一地区的特征,地方戏发展的困境首先表现在受众的缺乏。第一,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的转型影响了整个社会对于戏剧的接受情况。改革开放后港台文化进入中国,特别是港台录像和流行歌曲充斥着整个文化市场,随着电视机的普及,观看电视剧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城市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整个社会掀起了打工潮,很多人从乡村走向城市,原来的受众转移。由于戏剧艺术节奏太慢,地方戏曲目老套,没有故事创新,很多年轻人是喜欢贴近生活,和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第二,年轻人不能接受传统戏剧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社会导向缺失。很多年轻人缺乏戏剧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致使不喜欢看戏。就如安徽的黄梅戏来说,黄梅戏兴旺时在全国流行,并形成了黄梅调电影。就现在的发展状况来看流行区域明显减少,只是在安徽和湖北黄梅戏剧院,以及安庆、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等地有专业的黄梅戏剧团。第三,戏剧的高度板式化、程式化给年轻人带来不真实的感觉,唱腔过于呆板,没有生机。地方戏的特点就是具有区域性,这也是地方戏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特别是跨区域演出对于大众来讲更是难以接受,很多年轻人不懂腔调,根本听不懂。

(二)地方戏剧院团发展现状及问题困境

第一,中国地方戏发展没有稳定的产业结构,缺乏完善的扶持机制。90年代国家提出了剧团改制转企的改革方案,现在的国有院团和民营院团的所有制形式也表现为多样性。就目前现状来看,中国剧院团体主要分为国营剧团和民营院团。像国营院团有部分省份已经实行企业管理制度,但还是以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的形式进行运营,国营院团有相对完善的经营机制,资金来源相对稳定;而对于民营院团来说缺乏足够的资金,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发展步履维艰。很多地方戏从业人员待遇低,演出设施简陋,演出道具老化。有的地方戏只能依靠政府的资助勉强持续下去,有部分地方戏已经消失。第二,地方戏人才匮乏。地方戏的人才一方面来自于民间艺人,而民间艺人一般是以演戏作为附加产业,并不把演戏收入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是各剧团、文化馆的戏剧编制人员,这部分人主要是以戏剧演出作为主业。这些从艺人员大部分人员老化,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由于体制内的编制名额有限,出现了老人出不了,新人进不去的现象。现在年轻人不愿意演戏,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固定收入和经济来源。现在的一些剧团主要是在文化系统下的事业编制单位,事业单位准入制度提高,在人才招聘的时候要求有一定的学历要求、年龄等要求。真正的表演人才,需要有专业的技能,其中的声腔、身段的表演是需要童子功的功底,如果招聘一些成年人,再进行戏剧培训,根本不现实。在引进和招聘人才中由于一些专业的人才文化水平低,考不进编制;还有一些人具备考试的资质,却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虽然进了编制却演不了戏。

二、中国地方戏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中国地方戏应注重产业化发展

在中国地方戏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国家院团和地方院团的竞争力和资金投入,把传统戏剧产业化。“改革不是为了改变剧团的包养者,是为了通过体制转换激活市场,培养更具竞争力的市场主体。”[4]在戏剧的营销上,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剧场营销模式,通过前台+后场的视觉传播让大众了解地方戏文化;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扩大地方戏的影响力。另外,近几年国家设立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扶持戏剧创作和演出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一方面结合地方特色,打造经典传统剧目,打造名家、明星;另一方面,结合时代政策进行产业化创新和优化,寻求戏剧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地方企业院团的活力,逐步完善戏剧产业的投融资机制。像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就是由安庆市黄梅戏二团深化体制改革而成。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和安庆市黄梅戏青年队合并形成,注重市场开拓和商业运营模式,形成品牌效应。同时再芬剧院注重经典剧目的打造,形成品牌效应。黄梅戏中的《天仙配》《女驸马》《夫妻观灯》《打猪草》等传统剧目,已经有固定的受众。在打造成经典剧目同时结合时代发展,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戏剧作品,如《徽州女人》。在地方戏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国家政策,整合资源,把传统的地方戏艺术移植到现代城乡改革之中打造地方特色。2015年9月,国家发改委在调研特色小镇的发展中,发现特色小镇建设符合经济规律,注重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比较优势和供给能力,体现了创新精神。在戏剧的发展中也可以结合特色小镇的发展打造特色戏剧产业,以戏剧作为特色小镇的亮点进行开发创新,这样不仅增强特色小镇的创新能力和小镇特色,更重要的是可以弘扬传统艺术,并且可以把传统的戏剧形成产业发展模式。如南陵目连戏,运用“南陵丰收节”打造地方特色小镇,在城镇之中打造文化中心,凸显地方戏的文化特色。同时,在艺术乡建的过程中地方戏可以抓住机遇,运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发生,不仅可以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还可以把中国传统的地方戏剧发扬起来。

(二)中国地方戏应注重艺术性创新

第一,地方戏应抓住时代性,注重内容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今后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就近些年的戏剧创作来看,既有传统戏剧的演出,也有新编历史剧的创新,还有一些紧跟时代发展而创作的新戏剧。一部好的戏剧应该抓住时代的旋律,能够表达真善美的东西。在创作内容上要创造出具有时代审美的作品,做到时代审美需求。“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5]戏剧中的时代精神,要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河南豫剧院出品的豫剧《焦裕禄》。在剧目中不仅表达了党的干部为党、国家和人民着想,敢于担当,鞠躬尽瘁,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同时还表达了焦裕禄作为父亲,对家庭、对子女却了少了一些承担,他唱到:“我知道我这个爸爸没当好!亲人们多受拖累多承担……”。此时塑造的焦裕禄更加立体,更加鲜活。艺术就是要打动人,在最真实处能够挖掘人性之弱点,从而引起现代人的思考,进而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关注人性。“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6]戏剧创作应该紧跟时代,创造出适合时代需求的艺术作品,和现实人民的生活相结合。挖掘具有时代精神的新题材,新内容。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7],在内容创新上,编写新复合时代的新剧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地方戏应注重形式创新,注重艺术性表达。好的地方戏作品可以给人带来审美情感,通过创新性的表演形式和叙事结构产生审美意蕴。2015年上海沪剧院推出的沪剧《邓世昌》注重视觉奇观化的表达,在戏剧的开始,通过道具和灯光效果制造了海底沉船的奇幻效果。描述了战争后的悲痛和沉静,同时也激起了观众的爱国热情。藏戏《松赞干布》将藏民族传统的歌舞与戏剧表演有机地结合起来,气势恢宏,情结曲折,引人入胜,给人带来审美享受,戏曲中的人物服饰、舞蹈动作都突出民族性。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汉剧《衣冠优孟》在舞台道具设计上注重创新,其中表现的皇室服装、楚国钟鼓及装饰纹样的处理,具有楚国巫史的神秘感和庄严感,传达出中国古来深邃的文化内涵。很多新编历史剧在创作形式和叙事结构上注重创新,这就适合了时代的发展审美。河北梆子《荆轲与秦王》、晋剧《太宗归晋》、豫剧《玄奘》、晋剧《于成龙》、秦腔《王贵与李香香》等都是根据历史IP改编的优秀剧目。由河南省文化厅、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河南豫剧院青年团联合推出的大型历史剧《玄奘》剧目,其中剧目既要表现大唐时期的佛教文化,同时在唱词上又要具有通俗化,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在庐剧《孔雀东南飞之焦仲卿妻》中,主要角色刘兰芝用两个演员同时演出一个角色,表达不同的内心独白,增强了视觉效果,具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谢柏梁编剧的现代黄梅戏《槐花谣》中运用了红色的“红肚兜”的符号性表达,丰富戏剧的多重意义,这种符号不仅可以丰富戏曲的结构,同时这种红色也代表了革命、正义和希望的内涵。还有一些戏剧注重戏剧诙谐性的艺术表达。在南陵目连戏《毛雪》中描写的是一个小乞丐的独幕剧,剧种人物是丑角的表演,小乞丐头戴破帽、腰系麻绳,胸戴肚兜,身段轻佻,表演诙谐。在黄梅戏《仲夏夜之梦》中唱词轻松诙谐,并且运用假的驴子道具来表达动物形象,增强了视觉效果,丰富了戏剧表现的语言。

(三)中国地方戏应积极扩大受众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让更多的观众选择观看戏剧,这就要培养戏剧的受众。培养受众的方式除了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以外,还要加强地方戏和观众进行互动交流。让更多的人认识地方戏,观看地方戏,热爱地方戏。同时拉近演员与群众的关系,让大众了解演员,了解戏曲艺术。另外,在地方戏发展中扩大受众很重要的两点就是,一是加强戏曲艺术的教育,二是利用现代新媒介技术加强地方戏艺术的保存、传播。第一,加强相关的地方戏教育引导。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强戏剧史、戏剧基础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的戏剧文化。通过“戏剧进课堂”“戏剧下乡演出”等活动开展戏剧艺术的传播。加强专业戏剧演出、欣赏课程的开设。有目的组织戏剧节、戏剧比赛。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平时加强学生的专业训练,形成一个课程体系,通过演出、观演的方式让学生从小耳濡目染,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对戏剧的传播认识,同时也可以增强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二,数字技术、媒介技术的发展使整个社会进入到一个快速互联的信息传播时代。戏剧也应该紧跟时代,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把戏剧中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因素激发出来。现代的数字技术不仅可以对戏剧资料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保存,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对具体剧目进行活态化保护。媒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戏剧艺术朝向更加宽阔的方向发展。人们看一出戏,可以在现实剧场观看,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互联网络或新兴媒体进行观看。豫剧艺术抓住了时代特征,运用媒介技术推动地方戏的发展和传播。豫剧以戏迷擂台赛的形式开办《梨园春》这样的大型戏剧娱乐节目,并通过声光电等媒介元素使戏剧舞台变成具有奇观效应的可视可听的电子形式,丰富了戏剧表现的形式。现代科技的发展扩展了观众观看戏剧的媒介,同时也加强了戏剧信息的传播力度。各种网络媒体渠道为现代信息传播提供了平台,在视频传播上出现了听戏、梨园行戏曲、戏曲大观园、戏缘等专业戏曲APP平台,加速了戏剧的观看和传播。同时,微博、微信、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加大了戏剧的信息传播,并且快速把有效信息传播给数以千百万的网民。“传播不仅是传播本身,更是社会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之一,并且是几位重要的维度,可以调节其他维度乃至整个现代性的构成与转变。”[8]在地方戏的信息传播中加强网络市场营销方式,通过网络监管和大数据统计观众的数量、观看年龄、观看方式等,从而了解不同观众的偏好和审美习惯,从而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戏剧作品。互联网的发展也开辟了网上订票、网上评论、网上花絮宣传的方式,推动了戏剧艺术市场的发展,为戏剧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三、结语

在地方戏的发展中应积极发挥区域优势,把传统的戏剧文化与区域文化发展结合在一起。积极发挥地方戏院团的主体优势,扩展业务能力,调整戏剧产业结构,探索持续可行的产业模式。地方戏艺术的发展应积极拓展受众基础,从戏曲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作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在形式创新上特别是学会运用新媒介、新技术手段丰富地方戏的语言。同时借用新媒介保存戏剧数字资源,增强舞台艺术效果,扩大传播效应,从而增强社会受众。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完善的戏剧运行机制,激活戏剧的活力。保持整个戏剧的生态健康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戏剧艺术从“爬小坡”到“上台阶”的飞跃发展。

作者:刘永亮 单位:安徽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