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低碳建筑的现状思考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低碳建筑的现状思考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低碳建筑的现状思考探析

【摘要】我国要想建设低碳建筑物,还必须逐步地将数据库建立起来,对于多种不同的建筑材料还有建筑设施在生产过程当中产生能耗量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及统计,与此同时做好追踪标识工作,给公司建造方案选取以及政府的监管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低碳建筑;发展状况;激励政策;建筑装配式;激励政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逐渐从之前的粗放生活转变为现如今的精细化生活,从而对我们的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要求我们的国家,政府以及个人,为了我们共同的生活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改变,来改善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最近这些年,我们的自然环境正在持续恶化,不但气候异常,并且出现非常多的自然灾害。气候异常具体体现在气温的升高,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很多专家表示有关气候变暖是因为太多二氧化碳之类气体大量排放造成的,处理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当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被放置到很关键的位置,而低碳也变成现今非常热门的话题名词。

1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的必要性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为气候变化的缓解,凭借创新技术以及措施政策建立起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少的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属于低碳生活,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以及低碳发展的一系列经济形态的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属于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必须具备的表现。其不但属于对于全球环境负责,同样属于对于自身发展前景的负责。而低碳经济与很多发达国家中早就得到成熟的发展,而且属于未来必然性的经济发展形势。作为碳排放的大国,我国可不可以把握这次的机遇挑战,对于全球节能减排进度以及我国未来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声望有直接影响。而令人高兴的是,中国并没有保持沉默,在2009年8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之上,总理第一次提出我国把低碳经济培育当做新增长点,要培育低碳排放为特点的新型经济增长点,建设低排放为主体的交通、建筑以及工业体系。建筑属于排放温室气体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对于气候的变化具有关键的影响。详细资料表明,在发达国家建筑的使用耗能占整个社会总耗能的40%左右,而我国建筑的使用耗能占整个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在未来这个比例肯定会持续提升。我国有着全球范围内的最大建筑市场。我国的房屋总体面积早已高于400亿m2,未来我国每年还会增加大约20亿m2的建筑面积,直至2020年我国新增的建筑面积会达到200亿m2。与此同时,伴随经济持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城乡的居民消费构造自衣食不断朝着住行的方向发展,而生活方式自生存型朝着舒适型进行转变,对于建筑舒适度以及建筑面积之类居住条件的标准不断提升,使得建筑的能耗不断增加,且将变成以后20年排放耗能的关键增长点。若是建筑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推进,就能使节能减排压力得到大幅降低,使环境得到保护,节约能源。

2我国的低碳建筑发展状况

民众、房地产商以及政府都已经行动。而政府从重视建设施工环节节能朝两端进行延伸,依靠布局规划环节的节能直至建筑的报废环节节能。现今,住房的城乡建设部门正在自新建筑的节能监管工作、采暖区域改造工作、国家机关的建筑以及大型建筑的改造工作、促进新型材料的应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五方面进行建筑的减排工作。而有关房地产商角度,非常多的房地产公司以及企业家在环保节能以及绿色建筑方面得到很大成就,因此他们都赢得尊重以及市场。这些的企业家以及企业有着具体的企业气候变化应对战略,商务以及生产活动当中碳排放的减少都在做着努力的尝试,很大程度支持且参与到减缓气候变化以及相关适应的活动中,积极去履行公司的社会责任。在公众角度,政府以及社会媒体对其引导之下,环保思想传播的极为广泛,低碳逐渐变成人们平常生活过程当中的主要词汇,而低碳环保的建筑产品同样在市场上得到群众很大程度的欢迎。然而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和发达国家比较来说还有着非常大差距存在,低碳建筑发展成熟度也不够,有着非常多问题存在。第一,我国政策较为滞后且制度不够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低碳建筑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现今我国的低碳建筑发展依旧处在起步的阶段,而我国低碳经济以及低碳建筑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仍然处在试点构想环节,政府也并没有制定低碳建筑发展的有关政策方针,对于建筑耗能大户气体排量没有采用有关强制性方法以及一致化标准,也欠缺对于低碳排放公司的激励政策,因此节能减排大都依靠企业的自觉性。

3低碳观念于建筑设计当中的处理技术

(1)低碳建筑内部功能房间需要我们合理充分的使用好太阳能对我们生活的贡献,以及资源节约方面进行思考,太阳能属于纯净、可再生以及无污染的一种自然能源,把太阳能当做建筑内部空间的采暖能源,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约常规性能源耗损,进而起到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作用,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达到绿色低碳的建筑理念。再有就是从健康卫生角度进行思考,太阳光当中的辐射短波有着防腐杀菌的作用,如果室内的日照较为充分,就可以最大程度上使得室内细菌滋生现象减少,从而提供给人们健康卫生的室内环境。(2)针对阳光间和主体间的相邻空间的使用,在阳光间不仅有非常大的窗口可以吸收太阳光,同样阳光照射的地面同样可以蓄热,阳光从玻璃照射在地面上来存储热量,进而使得室内温度提升,主体间是通过和阳光间邻近墙体或者窗户获得热量。在夜间采用低传热系数的中空玻璃以及厚的窗帘来隔离室内与室外能量的传递起到保温的作用。此外,为有效地避免阳光间在夏季阳光的直射,窗户上可粘贴防护膜和设置遮阳板等措施来减少热量传递。(3)建筑朝向优良之时,其面向南方大窗口,冬季之时可以收纳大量阳光,而夜间便能够利用专业保温板对窗口进行遮挡。而建筑物室内地面必须采取较强蓄热能力的材料,比如混凝土和砖之类材料,白天可以吸热而且对热量进行存储,在夜间持续对室内进行热量释放,进而让室内可以持续保持优良的温度,别的朝向墙面构造需要强化其保温性能,进而使得建筑物室内整体热量的散失减少。(4)当条件制约而不能将主导风向避开之时,就应当于迎风面尽可能少的开启门窗,与此同时建筑物需要将四周自然条件充分利用起来起到挡风作用。(5)建筑物热特性需要与使用性质相适应,针对全天用房间需要有着较好的热稳定性能,避免室外的温度降低或者供热间断之时;针对只在白天进行使用的那些房间,就应当在供热开始之后,其室温可以迅速提高到需求标准。针对室外气温的昼夜变化,为了使室内的热环境可以维持在需求标准,供热方法上有关供热间歇的时间不能够过长,避免夜间的温度不能达到基本的规范标准。(6)建筑装配式的大力推广可以节约材料,节约人工,减少室外现场污染都为低碳生活做出很大的贡献,同时装配式保温一体化外墙的使用,可以很好的做好外墙的保温减少室内温度的流失,改善室内环境,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外墙保温一体化的设计对建筑的防火也起到了保护作用,可以很好的把保温材料包裹在不然材料内,起到防火隔离作用,提高保温材料的防火等级。

4我国的低碳建筑发展方策

4.1政府必须健全完善有关政策和制度且提供有关发展条件

政府必须加紧制定出有关的政策和制度,强化在规划,投标,建设,使用以及拆除过程当中全面建筑减排节能的监管工作。监管必须具备一定标准,然而现今我国还没有一致化的标准规范。在国际上较为常用的属于德国的DGNB建筑物寿命周期的碳排放计算,现今仍然没有别的更加专业以及科学的计算方式,我国能够在这种计算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来满足于我国的建筑国情以及和国际市场进行接轨。我国要想建设低碳建筑物,还必须逐步地将数据库建立起来,对于多种不同的建筑材料还有建筑设施在生产过程当中产生能耗量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及统计,与此同时做好追踪标识工作,给公司建造方案选取以及政府的监管工作提供依据。

4.2广泛采取钢构造建筑代替老式的钢筋混凝土构造建筑

钢构造建筑凭借自重较轻、防震性能优良、修复能力强、造价较低、节水节能以及材料的可回收以及可再生优点,而被称作21世纪绿色建筑。有关钢构造建筑造价和以往混凝土构造大体相当,然而其使用面积能够多出5%,而且建筑材料碳排放的差别量非常大。依照武汉市某钢构造工程有限公司的研究计算说明,钢构造建筑每平方米的建筑钢材用量是100~120kg左右,各种的建筑材料碳排放量是480kg/m2,混凝土构造建筑材料的碳排放量是7406kg/m2。使用房屋的过程当中,因为其采取节能的设计,建筑保温节能的成效很好。所以在最终建筑的拆除环节,拆除钢构造工作仅仅需要很少的物力人力,并且非常多的材料能够循环进行利用。与此同时,钢构造建筑对建筑产业化非常有利,依靠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得住宅建筑能耗降低。依照统计,若是房地产行业的建筑产业化比例能够达到10%,每年污水排放的减少量能够达到十个西湖总量,木材砍伐的减少量能够到9000hm2,用电的节约量能够与葛洲坝一个月发电总量相当。但是,钢构造建筑于我国建筑行业当中占比低于5%,然而发达国家早已超过50%。

5结束语

绿色出行、环境保护、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目前已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各行各业为此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发展低碳建筑可以有效的减少碳排放,给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是我们意识到,低碳建筑、节能减排已成为以后建筑行业发展的大方向,对于企业而言属于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自身的行业性质出发,不断提升不断改进。我们生活的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推广低碳建筑合理开发低碳建筑,让我们的居住生活环境更加节约、舒适、人性、合理,也为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绿色地球。

参考文献

[1]张志回.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J].节能经济,2014(2).

[2]蔡肖爽.以LCA为基础的低碳建筑评估分析[D].无锡:江南大学,2014.

[3]卢岩.低碳建筑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以及实践分析[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作者:胡庆涛 单位: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