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工艺美术现状调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文章以分析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工艺美术品的现状为切入点,以历史发展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以其文化为基础,找到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工艺美术在传承和嬗变过程中的问题和革新,其中以东北赫哲族工艺美术品为核心进行研究。
关键词:工艺美术;东北人口较少民族;传统与嬗变
当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原始的民族工艺美术的热情逐渐下降,特别是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传统。东北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处于弱势群体,易被主流文化同化,失去原有特色,且当前我国社会是市场经济,原有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不断受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冲击,因此在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内部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工艺美术的保护。在这种局面下,具有千百年文化积淀的民族文化是否能够继续传承?传统民族文化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迎来转型创新发展?这都是令人担忧的。因此笔者从四个方面做出了分析,希望能够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发展现状与民族简介
(一)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缓慢。我们通过对比2000年至2008年,吉林廷边朝鲜族自治州与吉林省的人均GDP增长速度对比图可以看出,延边州的增长速度总体上低于吉林省的平均水平,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建国以前,攫取性的渔猎、采集经济在赫哲族和鄂伦春族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生产方式单一,商品经济不发达。建国以后,赫哲族、鄂伦春族虽然几经转产,逐步确立起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但人均收入仍然偏低。2005年,黑龙江省赫哲族村、鄂伦春族村、鄂温克族村和俄罗斯族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203元、2199元、2731元和2123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221元分别低了34.71、31.73、15.21和34.09个百分点。这些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5年,在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乡的24个行政村中,尚有19个村不通自来水、4个村不通公路、3个村不通电和电话,有2个村不通有线电视;在赫哲族乡的14个行政村中,有2个村不通自来水;而在鄂温克族乡的12个行政村中,有10个村不通有线电视、8个村不通自来水。2.投资成本高。东北基本上是“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在这种地理环境条件下进行开发建设,作为开发商,政府或者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投入来克服这些地理障碍因素,如改善恶劣的地域环境,平整地面等等,但这些项目的投入周期长,前期资金成本大,资金盈利周期长,回本时间不确定,缺乏足够的成功案例,如果当地的营商环境不够好,仅由资本市场一力承担,极有可能导致资本趋利避害,大量的投机资本外流。同时,不可忽视的恶劣的地理环境,必然成为先期投资的巨大障碍。以上是对于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的概述,为此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发展,是推进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途径。
(二)东北七个人口较少民族及其工艺美术现状
1.达斡尔族。达斡尔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共有人口131992人。史学家大多认为达斡尔族属辽代契丹的后裔,利用DNA技术的相关实验表明,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其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布贴画。原名宫廷补绣,俗称布贴画,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还叫拨花。布贴画是刺绣的一种形式。它利用做衣被剩下的边角碎料,在底布上拼成各成图将其固定,并进行细部的加工而成。其色彩丰富鲜艳,富有木刻版画的刀木特点。同时达斡尔族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达斡尔族的民间剪纸艺术早期的艺术形式主要有剪皮花、剪桦树皮及皮偶艺术形式,各富有特色。2.俄罗斯族。中国的俄罗斯族是古代俄罗斯移民的后裔,经过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长相、风俗和习惯等,已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俄罗斯族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下辖额尔古纳市等地,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俄罗斯族总人口数为15393人。其传统工艺美术品:俄罗斯套娃。套娃最早的创意就是为了取悦孩子而做成的木头娃娃,孩子们都喜欢童话故事,于是故事里著名的人物动物都被做成了娃娃。随着时间的推移,套娃形成了其特有的风格,大小不一的娃娃一个套着一个,让人更觉趣味。时至今日,套娃的素材也越来越丰富,除了童话人物外,历史人物、权贵政要,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都成为创作的对象,按照肚子里含有的小娃娃个数的不同,套娃以分成5件套、7件套、12件套、15件套等等。俄罗斯套娃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需经过楦空、烫花、镶金等工序手工制成,由大到小层层相套成一字排开,情趣盎然。每个娃娃要经过15道工序,大小都不用工具测量,而是凭借艺术家们的感觉和经验,他们独特的手工设计使套娃们变得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娃娃们相互套在一起,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代表着多福多贵、多子多孙的含义。俄罗斯族的套娃表达了人民对家庭和民族的热爱与尊重,对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向往和追求。3.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人口约30000人。鄂温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居住于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黑龙江省讷河市的兴旺鄂温克民族乡等多个鄂温克民族乡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鄂温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皮制为多。鄂温克族妇女擅长刺绣、雕刻、剪纸等工艺。图样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过游猎生活的鄂温克人,善于用桦皮和蘑菇为原料,用刀和剪子刻剪成各种飞禽走兽,如汗、鹿、鸭子等,作儿童玩具,还善于在器皿上刻绘美丽的花卉图案。鄂温克族民间还有不少的剪纸艺人,他们能用纸剪成各种动物,形象逼真、美观,栩栩如生。他们供奉的各种神像,都是用桦皮剪成的小人模型涂色而成。而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桦树皮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在文化人类学上有“活化石”之誉。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把桦树皮制品当作一种民族工艺品流传保存,有的至今还在实际生活中使用。4.鄂伦春族。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山林地带。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有鄂伦春族8659人。其传统工艺美术品是刺绣,从头上戴的到脚上穿的,都要绣上花、鸟、鱼、虫和小动物的图案,显示了她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鄂伦春族人特别是妇女还很擅长用白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这些物品不但轻巧耐用,而且雕刻的花纹图案形象逼真、美观大方。5.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五家子屯有数百人聚居,是18世纪从新疆迁去的。柯尔克孜族是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占其总人口的69.2%,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柯尔克孜族人口数为186708人。柯尔克孜族的传统手工业历史悠久,有木器制作、金属加工、纺织刺绣等。雕刻和刺绣的各种动物、人物、花木、日月星辰,内容丰富,造型美观,形象生动,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柯尔克孜族的智慧与才能。柯尔克孜族用黄金、白银、红铜镶嵌制造的耳环、戒指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用铁、铜制造的餐具和生活用具,如茶壶、锅、刀剑、钮扣、铃铛等,工艺精致、结实耐用。在饰物和器皿上多雕刻动物和龙的形象。柯尔克孜族以善制毡制用品著称,几乎家家都有的帏幔,是历史悠久的室内装饰品。柯尔克孜族的草编织品种类很多,大都用芨芨草编制而成。这种编织品就地取材,工艺简单,经济实用,既是日常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又是独有的手工艺品。柯尔克孜族妇女善于编织和刺绣,主要有壁毯、围帘、头巾、手帕、床上用品等。柯尔克孜族马背上总是驮着一条编制非常考究、小巧精致的“胡尔俊”,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百宝囊”。6.锡伯族。锡伯族多数居住在辽宁省(70.2%),在东北的沈阳、东港、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东北的锡伯族在语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同于汉族。锡伯族的民间工艺美术可分为雕刻、图案设计、刺绣、绘画、剪纸等种类。其中锡伯族的雕刻包括刻、泥塑、石雕、砖雕、木雕等工艺及与此相关的产作品、产品。而石雕美术则多见于庙宇建筑。砖雕则多用于屋基底部砖砌雕刻和屋檐瓦的各种图案。石雕壁画见于靖远寺的装饰建筑上,石壁分块,拼成图案,在其上面雕刻着各种花卉、树木以及珍奇鸟兽相互连缀为一体,配置自然物景色,淡雅古朴而又雄浑壮观。锡伯族的住房,大多是砖、木、土结构,窗台以下均垒砖,屋檐用砖分顶数层,在这些砌砖的部位,均可见到简单而又形象逼真的砖雕艺术。7.赫哲族。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饶河县、抚远市。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5354人。无民族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现通用汉语。树皮工艺对赫哲族影响极深,赫哲族在使用树皮时,必须先用水煮或者是火熏,使树皮遇热后变软,再用力压平,然后便可裁剪,制成各种用具。赫哲人的工艺,除了树皮、兽皮外,还有很多的编结物品。例如他们还能用柳条编结的筐篮、树皮或麻绳结的渔网、皮条结的马鞭等。赫哲人捕鱼用的各种网,则是用麻绳或者是树皮编结而成的。赫哲族最著名的工艺美术则是鱼皮画。赫哲族制作鱼皮画所采用的鱼皮均为野生鱼的鱼皮,通过对这些天然鱼皮的纹理和花纹的良好运用并结合拼接、染色以及黏贴等方法,制作成鱼皮画,即鱼皮剪纸。鱼皮剪纸不是单纯的剪纸,而是融合了包绣和贴花的独特剪纸艺术,为了进一步细化剪纸的内容,还广泛的运用雕刻和染色等技术。因为赫哲族人信奉萨满教的原因,所以其内容大都是动物的图案。为了显出动物的形态和特征,鱼皮剪纸中的动物多为正面或者侧面的形象且造型感染力强、线条粗狂豪放,极具表现力,装饰性极强术制作成一幅幅精美的画,不但展示了鱼皮所具有的特殊的美感,还包含了作者情感。以上是笔者对东北七个人口较少民族进行的简单概述,接下来以赫哲族作为核心进行传统工艺美术的现状调查研究。
二、赫哲族工艺美术的传承与现代化现状
赫哲族族人由于生活地域的独特性,使其以渔猎为生而创造了一种特殊艺术形式———鱼皮艺术品,向世人展示了赫哲人的智慧。这种由传统工艺保留下来的艺术图案,彰显出赫哲族特有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鱼皮艺术品出现了文化内涵淡化、传承乏人、适用性弱等问题。要改变这一趋势,促进赫哲族鱼皮制品发展,就要认清、意识到其现代化发展方向,必须要在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调整日用工艺品的比例,并加快数字化技术的利用,保存鱼皮艺术影像资料,同时政府应加大资助力度,促进传承人队伍的年轻化。以下是对阻碍赫哲族工艺美术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工艺美术内涵性淡薄
当今社会下,人们对于民族独特的服饰并不是很重视。一方面:现代人更多的崇拜与众不同的异国风情和时尚的服饰,从而慢慢的淡化了本国独特民族的服饰艺术;另一方面:人们在当地文化园为旅游而“开发”出来的“改良式”民族服饰上原生态的民族服饰特色图案基本消失。在民俗旅游区可以彰显民族文化的图案随处可见,但这些东西已不是民族文化的自然显露,而是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我们调查发现,拥有赫哲族传统工艺传承者身份的人,分为赫哲族和非赫哲族两种,在传承中都使赫哲族传统工艺品产生着变异,原生态的特性很难保持。其中某些传承者只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放弃鱼皮艺术图案的“前途”,只追逐“钱途”。这样,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民族特色图案的作品少了,观赏性、装饰性的多了,诚然从当下市场而言,这样的作品更加受欢迎,但是从赫哲族文化长远发展来看,以及文化多样性而言,如此举措实在目光短浅,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文化是不应该以弱化民族文化内涵为代价的。
(二)传统工艺美术继承缺人
经调查发现,当下赫哲族鱼皮画的大多数制作者是50岁左右的老人。这些赫哲族和非赫哲族的艺人们,由于年龄增大对传统工艺品的开发、创新已经没有足够的热情。这造成了传统工艺品的开发保持原状,或停滞状态,甚至在相关的工艺品开发上出现了传承缺失的现象。与此同时,在现代社会思想文化冲击下,年轻人大部分没有了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愿再学习和传承传统手工鱼皮技艺,使传统艺术的继承人缺乏。
(三)传统工艺美术实用性弱
赫哲族制作出的鱼皮多作为装饰品、挂饰。然而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现代文明的发展,更多精巧的装饰品代替了赫哲族鱼皮饰品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据调查发现,鱼皮制品中仅有鱼皮包、鱼皮腰带、鱼皮镜子等是具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仅占各家工艺品店里物品总数的5%左右。其余大部分是陈设品,如鱼皮贴画;还有少部分的鱼皮挂件。综合来看,赫哲族的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转型创新发展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激发赫哲族成员的民族认同,为本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献策献计,继承和创新发展本民族的传统工艺美术文化。
三、东北人口较少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独特价值
艺术因技术的加入而变得多姿多彩,技术也因艺术的介入而更富有审美性。传统工艺美术,往往都是该民族工匠们运用高超且独具匠心的技术,以及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美的法则,通过千百年的积累沉淀而创造传承下来的。而东北七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工艺美术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质,研究价值商业价值极高。
(一)有助于博物馆的建设
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和展出各种文物及实物的专门机构。博物馆收藏的主要大项有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雕塑、纺织印染品、家具、服饰等,这些物品大多数都是工艺美术作品。对工艺美术的研究,有利于博物馆在展出中进行文化宣传,传授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
(二)有助于旅游文创产品的经济增长和创新传承
随着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旅游业成为了我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市场。游客到旅游地除了购买土特产品外,就是要购买些旅游纪念品留念或作为赠送给亲朋好友的礼物。例如到广西去旅游会购买绣球,到云南大理会购买扎染品和大理石雕刻品,到重庆会购买当地的特色食品等等。并且随着游客的消费意识提高,文化层次增强,高品质旅游成为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而当下各地的旅游文创产品依然稂莠不齐,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的旅游业,仍然处于较为原始和质朴的阶段,对于游客没有持续的吸引力。因此,重塑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工艺美术,在赋予原汁原味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依照用户体验,开发创新型文创产品是应该受到当地旅游部门和人口较少民族族内重视的举措。旅游者中有各种文化层次及经济能力不同的人,旅游纪念品也务必重视实现不同的档次,例如赫哲族的鱼皮画,既能有上万的精品,也应该有几百的流水线制品。
(三)有助于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一举二得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游客的文化需求的提高,越来越追求独特具有纪念和实用意义的旅游文创产品。旅游经济的高速发展既然不能失去文化内涵,破坏文化传承,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实用美术,也不应该固步自封,传承者应该主动去适应市场的发展,在保证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前提下,和政府的支持下,创新发展旅游文创品促进民族的经济发展。正如电视的普及直接冲击了民间文艺的传播等。政府部门既应该认识到保护传统工艺美术内涵的重要性,也应该学会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工艺美术适应市场经济,主动宣传扩大工艺美术的经济市场。工艺美术应该避免孤芳自赏,需要充分了解用户体验,使工艺美术品贴近游客的生活,满足游客的购物心理,才能促进游客口口相传,年复一年地增加工艺美术市场经济。
(四)有助于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工艺美术是实用美术,它体现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饮食上来说,有餐饮具和食雕面塑;从文化教育上来说有文房四宝和书籍装珍印刷等等。我们加强对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工艺美术的调查研究,可以充分了解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和独特性。从而有助于文创品的再创作,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调研,准确定位消费者消费需求,既满足了消费者旅游外出的购买纪念品的需求,也使游客的日常生活更加有情趣,更丰富多彩。
(五)有助于推动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工艺美术文化研究
传统的工艺美术在实用性能上,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工艺美术缺乏创新,缺乏活力难以与时俱进。究其根本,是由于我国学术界缺少了对于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工艺美术方面的大量专题研究,使得地方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导致相关的工艺,工艺美术,工艺品等历史,文化传承和民族特色等保护不完善,不正确,造成了大量的文化断层。而当旅游经济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支柱之时,民族内部和地方政府将会迫切需要学术界的理论支持,促进对工艺美术文化的系统研究和正确保护、传承及创新发展。
四、东北人口较少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意义
工艺美术是实用美术,既是满足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理应符合市场经济的商业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民族工艺制品和生活用品既然需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又要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就要打破传统的桎梏,降低高昂的价格,打破当下的粗糙而冷淡传统质感和人文情怀,从而实现大规模物美价廉物有所值的大规模文创产品的流通。同时实现产品分层,针对中产及以上阶级消费者,打造相应具有吸引力,乃至和新科技结合的文创产品,在保证文化内涵,如民族符号,传说神话等文化因素成为文创产品特色的同时,形成低端品产业化实用化工业化,高端品精品化多样化的双轨道商业运营模式。对于东北人口较少民族而言,工艺美术既是其文化的结晶与灵魂,也是经济再发展的关键核心。对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和文创产品创新发展具有积极借鉴意义。推动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工业美术再发展,有利于成为其他民族地区旅游业经济发展,文化保护双结合的创新发展成功案例,并且有助于实现国家的改革红利惠及每一个民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学.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的现状分析[J].装饰,2005(8)
[2]张兰.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市场化运作与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20)
[3]李砚祖.社会转型下的工艺美术[J].装饰,2014(5)
[4]庞笑笑,王荣成,王文刚.中国东北沿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0(3)
[5]邵文红.文化创意产业下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新思维[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4)
[6]魏林.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8)
[7]孙熠,邹迎双,王晓丹.赫哲族传统工艺美术鱼皮艺术现代化发展研究.美与时代(上),2013(4)
[8]舒展.积极推进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全面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10)
[9]徐万邦.对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研究的几点看法.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12)
[10]梁智勋.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及其特点.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1(3).
作者:黄尧 孙巍巍 李德君 王禹然 邵强 李现实 单位: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