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活形态变迁与工艺美术的开发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活形态变迁与工艺美术的开发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生活形态变迁与工艺美术的开发策略

摘要:回顾上下五千年,中国青铜、陶、漆、瓷等几种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我们可以看到日常生活与传统工艺美术的辨证关系,即前者的形态决定后者的整体面貌,通过后者可以一探前者的究竟。很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也证实了这一判断。基于这一判断,我们在策略层面应该做到: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用”与“美”要考虑当代人的使用习惯和审美倾向;要有品牌运营思维;重视新媒体与电商的运用;重视大数据、3D打印等现代技术的运用;注重绿色设计、定制设计等现代设计思想或理念的引入。

关键词:日常生活形态;变迁;传统工艺美术开发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重新审视。不仅政策给予了较大的扶持,社会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而且在工艺美术教育、产业化发展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虽然我国工艺美术的产业化发展比较顺利,但在传统工艺美术的开发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对此,很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或宏观、或微观。但笔者以为,工艺美术是生活的艺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工艺美术,使用者、创作者的日常生活形态是孕育该时代工艺美术的母体,我们在审视、开发传统的工艺美术时,应该把它置于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样,我们才能客观地看待传统与当下的工艺美术,才能在开发传统工艺美术的过程中卓有成效。

一、日常生活形态与工艺美术

李砚祖在《关于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工艺美术诸问题》中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分为四类:宫廷贵族工艺、文人工艺、民间工艺和宗教工艺。①其实不论哪个阶层的工艺美术都植根于这个阶层的日常生活,其形态的变迁势必会引起该阶层工艺美术某个层面的变化。我们翻开一部中国工艺美术史就是翻开一部中华先民日常生活形态的变迁史。诚如田自秉在《中国工艺美学史》序中所说:“工艺美术即是基于人们的生活需要,以满足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领域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所以,它既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时代的科学技术、经济思想、美学思想的形象的折射。”②石器时代,囿于技术条件的落后,先民只能通过打击、琢制、磨制、钻孔等技艺制作生产、生活器具,但在石材的选择上,先民已经十分注重材料的硬度、形状、颜色、纹理的选择。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石器工艺被金属工艺取代后,逐渐衍化出玉石工艺。陶器工艺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工艺美术。以半坡彩陶为例,先民用灵巧的双手制作出各种陶器造型,在陶坯半干时,用工具在陶坯表面打磨,再画上优美的纹饰,最后入窑烧制。在刀耕火种技术条件下,先民用陶器工艺制作出各类水器、食器、饮具等,既丰富了生活,又推动了文明进程。通过陶器上的纹饰,比如人面网纹盆上的花纹,我们可以了解到先民当时的发饰状况、生产状况以及“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③青铜器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工艺美术门类。制作青铜器需经过炼矿、制范、熔铸等多个步骤,其类别大体可分为: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兵器、乐器、杂器、工具八类。我们所熟知的青铜器“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用鼎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反映了奴隶制社会的社会秩序,体现了奴隶社会神秘、威严、庄重的氛围。青铜工艺在殷商时代已相对成熟,装饰纹理也非常丰富,或想象、或写实的动物纹理较为常见。从中我们也能窥见商代人日常生活的某个侧面,比如,通过“饕餮”纹我们可以略知商代人祭祀的细节,通过龙凤纹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在神秘自然面前的无羁想象。但青铜器更多地是被统治阶层所享用,普通大众的生活用器皿还是以陶瓷为主。至春秋战国时,青铜器逐渐摆脱了作为祭祀用器或礼器的功能,更多地向日常生活用器转变,其装饰也出现了一些反映社会生活现实的场面,如宴乐、狩猎等。因此,青铜工艺的发展也印证了日常生活与工艺美术的辩证关系。战国时期,由于漆树的广泛种植,又有轻便、光泽、防腐、防潮的优点,漆器逐渐进入日常生活,漆工艺也成为战国时期颇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种。战国时期的漆器器胎除有早前的木胎外,还新出了木片卷粘胎,漆灰成型麻布裱糊的夹纻,牛皮制作再加以漆饰的皮胎等。漆器品种有耳杯、豆、笾、盘、盒、奁、案、几、盾、漆瑟等。战国漆器的装饰有笔绘、针刻、银扣、描金等,纹样包括:动物纹、云气纹、几何纹、新兴的社会生活纹等,纹样细腻、形象生动、清新活泼。战国漆艺由于漆树大量种植而盛行的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工艺材料有时也决定着某种工艺的兴衰。瓷器工艺,可说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门类,“中国”的英文“China”即“瓷”的意思,可见瓷器工艺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学术界把商代的釉陶称为原始瓷器,是为瓷器的萌芽。汉代的早期瓷器取得了较大成就,烧成温度已达1300℃,以青瓷为主。六朝时,瓷器工艺取得了突出成就,瓷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器皿的主要品种,开始取代铜器和漆器的地位。六朝青瓷装饰上莲花纹和忍冬纹的大量运用,动物纹向植物纹的转变,反映社会生产力提高后,审美领域逐渐摆脱宗教神化思想的约束,转向欣赏自然花草。隋代时,已能成功烧制白瓷,开创了我国陶瓷史上的新纪元。唐代瓷器日渐向实用化方向发展,仿生器形多向植物形转变,唐三彩更是闻名遐迩。宋瓷是我国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是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生活用品领域几乎代替了金属、漆器制品。宋瓷的艺术成就非常高,其造型简洁典雅,器皿比例尺度完美,诸窑风格各异、百花争艳。元代瓷器总体较为衰落,比较有成就的是青花瓷。元青花瓷色白里泛青,深受人们喜爱,自元以后成为主要品种。明代的白瓷也是我国瓷器史上的一个新高度,此后瓷器以白瓷为主。清代至民国,瓷器工艺总体上开始走下坡路,至新中国后始有改观。以上大略地介绍了我国几个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种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日常生活和工艺美术的辩证关系。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其实艺术也决定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受生活制约。工艺美术创作者和使用者所处的日常生活环境,包含但不限于当时的经济、科技、生活方式、审美等,该日常生活环境决定了这一时期工艺美术的整体面貌。因此,石器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先民不可能创造出后世玉雕那样精美的工艺产品;新石器时代先民的世界观、审美水平决定了人面网纹盆的整体面貌;商代冶炼技术的进步、祭祀的社会习俗、混沌的宇宙观等同样决定了商代青铜器的艺术特质。其它,如战国的漆器、六朝之后的瓷器等莫不如是。当我们想要了解一个社会的经济、科技、生活方式、审美时,我们可以通过审视属于这个时代的工艺美术品得出答案,因为它是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总之,当我们面对某个时代的工艺美术时,应该把它还原到那个时代去,才能知道它之所以呈现如此风貌的原因。而传承到后世的工艺美术,它产生于先前的时代,但也属于当前的时代,我们既要把它还原到过去的时代,更要把它置于当下,用新眼光去审视它,因为它又有了新的“日常生活”,这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在我们开发某种工艺美术品时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艺美术开发研究现状

传统工艺美术的开发热潮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很多研究者对此做了深入、客观的研究。这些研究多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策,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鲜有从日常生活形态变迁的角度分析工艺美术的开发。以下对上述研究做一简单的归纳总结。刘晔等的《当前民间工艺美术保护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④开门见山地指出当前民间工艺美术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政府保护力度小,重申报、轻保护,存在“建设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问题。文章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保护生产业态、建立“一村一品”,开发假日经济,创建民间保护的“中国模式”。诞生于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流传至今,其原先生存的土壤变了,它遇到了新的“日常生活”,于是只能保护起来。然而,保护只是人为施加外力延续其生命。如果能在“问题—对策”模式基础上,进一步追根溯源,则更有益于探寻问题的本质。同样是研究工艺美术的问题或矛盾,有的研究则不仅指出表层的问题或矛盾,更追本溯源式地探究表象背后的深层次逻辑。这类研究更容易抓住问题的本质,也能提出更令人信服的对策。徐艺乙在《当下传统工艺美术的问题与思考》⑤中,从工艺和美术、传统与创新、文化与产业三方面思考了当下传统工艺美术的问题。文章认为,材料、工艺、形态是确立传统手工艺评价标准的基础,把作品通过工艺手段做的像美术品一样是没有意义的;创新方面,基本要求是继承传统,唯如此才能有所创新;文化的差异性要求与产业的标准化要求存在悖论,工艺美术的产业化要认真商榷。此文的思考深邃而又切中要害,更多地是集中在工艺美术的生产方面。当然,工艺美术的开发不仅限于此,还包括流通、贸易、品牌运营等。李砚祖的《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⑥,在回顾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历史和总结其当代价值的基础上,指出其三大矛盾:经济产业与文化事业、技术更新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变迁与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该文一样,邱春林的《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中的文化矛盾》⑦也论及了传统工艺美术在全球化时代遇到的手工制作与机器生产、用与美、经济事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丢失与文化再生、文化保护与文化自觉等五大文化矛盾。文章认为工艺美术不能一味拒绝现代技术工具;工艺美术的“用”要适合当下的生活,其“美”要唤醒当代人的审美情感;工艺美术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文化的丢失和再生,要把好的传统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积极面对新的时代和机遇,创造更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那些发展比较好的工艺美术贴进了现代生活,接受了现代文化逻辑。文章从比较宽泛的范畴思考工艺美术的发展与保护,而不是局限于工艺美术产品的创造,其对工艺美术所持的发展眼光与本文的逻辑也是不谋而合的。潘鲁生在《工艺美术的复兴》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在谈到工艺美术复兴的希望时他说:“面对社会经济、生产条件、生活方式、文化环境、艺术思潮、流行时尚的演化与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排斥新材料、新工艺的实验与探索……”⑧只不过本文把这些演化与发展都纳入到“日常生活形态的变迁”这一概念之下。面对传统工艺美术时,上述研究所持有的发展眼光在其它研究那里也得到了回应,这种辩证的发展研究也正是本文所推崇的。李砚祖在《社会转型下的工艺美术》中,敏锐地认识到信息时代的工艺美术正处于转型之中,他认为,历史上的工艺美术创新是自发的,今天的创新则是自觉的。在提到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时,他告诫说,“当代工艺美术的创新和发展应是自发性与自觉性的结合,不能违背工艺美术发展的规律而搞所谓的‘创新’。”⑨吴玉红的《清秀神俊韵逸洒脱—玄学对魏晋工艺美术风格的影响》选取魏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作为研究的时间节点,以江浙青瓷和画像砖为例,论证了魏晋社会生活方式、审美标准的变化对工艺美术风格的影响。文章认为,对清秀神俊、韵逸洒脱的推崇,使得这一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一改汉代的浑朴、神秘与热烈。该文虽然没有上下五千年的纵论,但也符合生活形态决定工艺美术风格的哲学判断。综上,学术界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或者研究当前工艺美术界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或者研究新形势下传统工艺美术怎样以发展的姿态,适应新形势、取得新发展;或者对某个具体问题进行个案式研究。如前所述,对于“问题—对策”式的研究,可以在提出对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问题或矛盾背后的深层次逻辑,抓住问题的本质。传统的工艺美术在新时代如何发展,本文认为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从日常生活形态的变迁角度切入,也只有如此才能让传统工艺美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

三、传统工艺美术开发的新策略

在传统工艺美术拥有利好政策支持和良好发展势头的大环境下,基于日常生活形态的变迁与传统工艺美术之间辩证关系的判断,以及对学界以往研究的再研究,本文对于新时期传统工艺美术的开发也提出相应的策略。这些策略认识到日常生活形态的新变化,并主动顺应新形势,它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具体产品的开发,还涉及产品的运营、贸易,新的社会环境和媒体环境、新技术、新思想等。即从开发的全产业链流程,及开发的内外环境方面统一思考。第一,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用”与“美”要考虑当代人的使用习惯和审美倾向。“传统”的工艺美术诞生于“传统”的日常生活,当“传统”生活进入到“现代”生活,就需要适合“现代”。这不是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关乎“传统”是否能够被接受的问题。以芜湖铁画为例。芜湖铁画被誉为中华一绝。它始创于明清,诞生于安徽芜湖,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康熙年间,芜湖铁匠汤鹏受画家萧云从启发,创制出具有“铁为肌骨画为魂”的芜湖铁画。作为安徽省第一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芜湖铁画,是我国工艺美术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然而,芜湖铁画当前也面临着现代转型的问题。铁画始创时,受到文人士大夫喜爱,其“用”以收藏价值为主。现如今,铁画要焕发新的生命力,就需要开发出铁画更多的用途,比如环境装饰、旅游纪念品等。其审美格调,也不能仅局限于梅、兰、竹、菊、迎客松等传统题材,而应该吸纳更多与现代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习惯的美学风格。第二,要有品牌运营思维。中国各地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琳琅满目,每种工艺美术产品的商业开发者也为数甚众。分散经营的做法既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也挤压了众多开发者的生存空间,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品牌运营的做法,既可以发挥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也可以使得分散的开发者,根据各自实力谋求产业链上符合自身条件的定位,从而真正做大、做强工艺美术产业。还是以芜湖铁画为例。芜湖铁画名声在外,芜湖地区的铁画公司并不在少数,但大家各自为战,互相竞争,并没有真正的强者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秉持品牌运营的理念,把“芜湖铁画”当作一个品牌来运营,扶持一到两家大而强的铁画公司,发挥其领头羊的作用,其它小的铁画公司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在研发、制作、贸易等环节发挥用武之地。第三,重视新媒体与电商的运用。当前的时代,是新媒体的时代,也是电商的时代,新媒体与电商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应该忽略此二者的存在,工艺美术产业亦是如此。因此,工艺美术产业经营者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与产品消费者、研发者、经销商等进行实时互动,打破信息不对称,让创意、资金、信息等各路资源流畅地进入产业,促进产业蓬勃发展。电商之于工艺美术产业的作用更是如此。电商的存在打通了开发者到消费者之间的各个通道环节,也扩大了产品的销售空间,使得其进入国际市场更加便利。第四,重视大数据、3D打印等现代技术的运用。前文介绍过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几种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门类,我们不难看出技术的进步对于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意义。当前,我们可以运用大数据发现工艺美术品消费者的某个消费习惯,或符合人体工学的某个设计细节,或符合某个科学的产品流通细节等。我们也可以运用最新的3D打印技术制作工艺品设计模型,或某个产品零配件等。当然,可用的现代技术不仅仅限于大数据和3D打印技术。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开发而言,我们对任何新技术的诞生都应该持乐见的态度。第五,注重绿色设计、定制设计等现代设计思想或理念的引入。当前,我们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开发不能把它与现代设计思想隔绝开来,而应该主动拥抱现代设计思想,大胆尝试、勇于试错。唯有如此,传统的工艺美术才能更有魅力与活力。比如绿色设计,这是一种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设计思潮,它强调设计产品的环境属性,推崇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主张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提倡产品和零部件的回收再利用。绿色设计思想很有必要纳入到传统工艺美术的开发之中。大家知道在玉雕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玉石是不可或缺且不可再生的原材料,但时下一些地方为眼前利益开发出许多低质量的玉雕产品,本质上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瓷土之于瓷器开发也是同理。时下一些地方用瓷做酒的外包装,一次性使用之后的瓷瓶也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结论

日常生活形态决定工艺美术的整体面貌。因此,在进行传统工艺美术开发时,我们既要把它还原到过去,更要把它置于当下,用新眼光去审视它。基于此,当下进行传统工艺美术开发时,我们应该把它贯彻到我们的开发策略中去。这些策略包括: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用”与“美”要考虑当代人的使用习惯和审美倾向;要有品牌运营思维;重视新媒体与电商的运用;重视大数据、3D打印等现代技术的运用;注重绿色设计、定制设计等现代设计思想或理念的引入等。

注释:

①李砚祖:《关于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工艺美术诸问题》,《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84页。

②杭间:《中国工艺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7页。

③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第13页。

④刘晔等:《当前民间工艺美术保护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美术与设计》,2014年第6期,第125-129页。

⑤徐艺乙:《当下传统工艺美术的问题与思考》,《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第29-33页。

⑥李砚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第110-115页。

⑦邱春林:《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中的文化矛盾》,《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第119-126页。

⑧潘鲁生:《工艺美术的复兴》,《装饰》,2014年第5期,第34页。

⑨李砚祖:《社会转型下的工艺美术》,《装饰》,2014年第5期,第29页。

作者:史启新 陈党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