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艺美术史课程探究式教学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设计学类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之一。文章阐述了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引入研究课题的形式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在课题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关键词】中国工艺美术史;探究式教学;课题研究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设计学类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其所发挥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对于设计类的各个专业而言,能够为学生铺垫重要的理论知识背景[1]。该课程以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发展为线索,对中国历史上的工艺美术历史事件、现象、工艺美术品进行分析、探索,并且在授课过程中传授搜集史料、鉴别史料、分析工艺美术作品等有关技能,为学生建立起坚实的史论基础。但是,由于条件的制约,教学手段多局限于课堂讲授结合观看分析幻灯片和相关图片资料的方法来完成该课程的教学,课堂沉闷单调,缺少必要的互动性、体验性、生动感、真实感而使教学变得苍白无力,索然无味[2]。因此,想要顺利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度,而引入探究式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笔者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谈谈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1探究式教学法推行的必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已经被基础教育领域所普遍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传授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者多个任务之中,通过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即是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理论知识极强,且相关内容繁多,涉及到历史学、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等专业理论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均需强调和学习,而且还需实践运用,才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我国的工艺美术历史发展线索、工艺美术现象及相关工艺美术作品。传统的课堂传授教学模式,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疲于完成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少有机会与学生互动,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也造成工艺美术品类分析、现象描述、资料发掘与整理等基本功训练难以实现,其最终的教学效果往往收效甚微,与该课程的重要程度不成正比。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讲解教材基础理论知识,而是要拓展教学内容,突破工艺美术史识度的界限,以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不完全沿袭传统的从史料到史料的授课方式,不局限于向学生传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而是扩大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借鉴民族学、社会学田野调查方法,收集各种田野资料,拓宽工艺美术史学习和研究的深、广度,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面和创新意识。
2探究式教学法的具体实践
通常完整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一般包括“选择认知对象、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结论、检验结论”等环节构成[3]。探究式教学方法实际上其核心就是向学生传授学习、做学术研究的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4]。具体到“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课程教学实践,笔者的做法是在授课过程中以课题为载体,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的课题当中,亲自去开展田野考察、材料收集、分类、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从中锻炼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指导学生从自身的研究兴趣出发,精心选择课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最终完成课题也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在选择课题方面,引导学生结合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事件、现象或工艺美术作品,以自己的现实生活经历为基础,选择贴近自己生活的课题。学生选择好题目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历史文献检索、开展社会调查,然后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堂讨论,交流研究心得,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老师讲授西南少数民族青铜工艺的相关内容,可以带领学生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博物馆,实地参观广西出土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鼓,参观过程中,老师讲授有关铜鼓的历史、传说、铜鼓图案含义等,激发学生对铜鼓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组员,组成四至五人的学习小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从自己感兴趣的诸如铜鼓图案、铜鼓造型、铜鼓文化、铜鼓类型等方面进行选题,如铜鼓上的羽人纹如何运用到包装设计之中、在艺术设计作品中如何运用铜鼓元素、完成一套铜鼓元素的VI设计并说明创意理念等。这些选题比较贴近学生的专业,也能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愿望,使他们能够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生和研究当中。其次,在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带着课题研究走进社会,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是以研究铜鼓为例,在指导学生完成上述有关铜鼓的基本研究之后,可以带领学生到广西南丹白裤瑶地区,让学生亲身体验有关铜鼓的民俗活动。打铜鼓是南丹白裤瑶丧葬活动中的必备环节,打铜鼓与砍牛、跳老猴舞等活动相结合,组成了白裤瑶特有的丧葬仪式。在此仪式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了解铜鼓造型、演奏方法,而且还能够感受与铜鼓有关的文化活动。教师也能够在现场指导学生开展实地调查,收集有关铜鼓的田野资料。
3在课题研究中培养创新思维
在课程中引入研究课题进行教学其目标除了完成课程知识的传授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1注重培养问题意识及创新思维
在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转变传统的演绎型、归纳型的授课方式为探究式教学方式。例如在确定研究选题之后,学生面对选题会存在不知如何开展的情况,此时不要急于给学生介绍研究的各个步骤,而是鼓励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己先寻找研究课题的方案,教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指导。同时,引导学生在设计研究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学生设计研究课题方案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课题研究过程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就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逐渐被培养出来的。例如在课题研究的基础理论分析阶段,笔者除了引导学生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历史发展脉络、经典工艺美术作品等知识之外,还将之与当下我国工艺美术发展所遇到的新问题结合起来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课题研究的田野调查、数据分析等实际操作阶段,还要让学生注重研究过程的总结,而不仅仅单纯地关心研究结果,指导学生把整个研究过程记录下来,因为从研究过程可以看出整个课题的研究思维脉络、创意出处、灵感的来源等。或许课题研究的结果不够尽善尽美,但是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经过今后的实践锻炼,最终必定能够完成更好的课堂学习,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3.2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运用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其本身就体现了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如历史学、美术学、设计学等。因此,教师在讲授课程以及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解读。利用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来解读同一个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在课题研究之时就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开展研究,教师甚至可以邀请不同专业的学生来共同探讨同一个课题。例如,学生在研究“铜鼓上的羽人纹如何运用到包装设计之中”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历史学的知识分析羽人纹与兽面纹之间的关系、运用平面设计的知识分析羽人纹的图案特点、运用材料学的知识分析何种材料最适合用来做有关羽人纹的包装设计、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分析羽人纹的包装设计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符合市场的需求,即“人的需求”;还可以运用传播学、营销学的知识分析羽人纹包装设计的市场前景等。
4结语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探究式课题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开展课题研究,将教材理论知识与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所获取的资料相互结合,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学科交叉研究的思维,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很好地实现“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亚辉,贺炜.“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困境与改革——以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为例[J].美术大观,2016(6):150-151.
[2]傅克辉.“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互动式教学法实践探索——以四川美院为例[J].装饰,2013,10:127-128.
[3]张逢成.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4]徐学福,宋乃庆.20世纪探究式教学理论的发展及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4:92-97.
作者:黄建福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