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红木雕刻手法的生存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历史概述
木雕作为雕塑艺术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因它特殊质材及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雕刻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同样的古老,人类成为高等动物重要的一步是制造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创造形象。人类先制造工具,后创造形象,许多世纪中人类用石头或较软材料,如木、骨、角等制造工具供实用,实际上,任何削制的石头、木、角质的工具已是一种雕塑形式的雏形。中国木雕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距今7000余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木雕鱼出土,这是我国木雕史上最早的实物。木雕工艺兴起于奴隶社会,成熟于封建社会。当人类历史有了木器业,可以说,也就真正有了木雕工艺,因为木雕主要是装饰木器具的,如建筑中的木结构装饰部件与实用木器具等。早期没有专业的木雕工,雕刻是由木工进行操作。那时的木工在制作木器具的同时,逐步向美的装饰方面发展,譬如一些线型的制作,起初没有线刨,而是用凿子凿出来的。进而由单一的直型线条发展为曲型线条。在掌握了刻线条这一基本的雕刻技艺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和木雕器具的逐渐普及,专业的木雕工匠应运而生。河南信阳战国大墓出土的木雕镇木兽,湖北云梦汉墓出土的彩雕木佣均为我国封建社会早期木雕作品。两宋时期木雕作品较为多见,这时的木雕已采用组织细密的木材为载体进行制作,这就有利于木雕作品的传世。元明时由于海外贸易的急速发展,木材种类有所增加,许多由海外进口的硬质木材,使木雕工艺得到长足发展。明清期间是木雕艺术的一个辉煌时期,涌现出大量有史可考的名家、艺人及其作品,是古代木雕艺术的一个高峰。清末至明国年间由于政府的腐败,国力的衰退,外强的侵略,民不聊生,木雕艺术从此衰落,艺人、名家也只能沦为匠人糊口度日。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民间工艺得到了保护及挖掘,木雕也重新焕发出生命,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省级木雕工艺美术大师。他们的作品工艺精湛、秉承传统、立意深远、讴歌时代,体现了大师们立足传统、锐意创新、直抒重获新生的胸怀和报效国家知遇之恩的深情。
2红木雕刻的工艺手法及作品分析
2.1工艺程序
结合当前国内原材料实际情况,笔者在制作作品时更加慎重,这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负责,把有限的资源利用的更加合理。一件优秀红木雕刻作品的问世,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设计构思,构思成熟后就开始设计图纸,画好效果图经过反复修改后定稿,再画整体结构图、局部小图以及制作样板等。
(2)定稿出来以后,将经过自然风干或蒸煮等工艺处理过的原材料,根据图纸、样板的需要取料,再进行框架、榫卯结构等工艺流程的加工。
(3)把图纸贴在取好的材料上,然后根据作品需要选择不同的雕刻技法进行雕刻。木雕创作表现形式多样,具体可分锼空雕刻、浮雕、浅雕、立体圆雕、锼空贴花等。①浮雕。浮雕是在古建筑中运用得最广的一种木雕艺术形式,如门窗、厅堂隔扇的裙板、天花板以及梁柱等。浮雕是在木料上将所要表现的图案凸起,与浅雕相反,雕刻技法上属于“阳文”。它的操作原理与篆刻艺术中的“朱文印”相同,所不同的是篆刻是单线条的,而浮雕则要分层次,要表现题材的立体感。从某种程度上讲,要胜于其他任何一种木雕表现形式,尤其深浮雕,能表现复杂而生动的场面,具有诗情画意,引人入胜。②锼空、镂空雕刻。锼空、镂空雕刻在古建筑的木雕装饰中,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锼空雕刻,习惯上又称透雕和镂空雕刻(镂空是用凿子雕凿),是在木板上用钢丝锯条锼刻空洞,并施以平面雕刻的一种工艺技术,一般要经绘图、锼空、凿粗坯、修光、细润等一系列操作工序而成。因为它有比较匀称的空洞,能使人醒目的看到雕刻的图案,视线不受障碍,玲珑剔透,并有强烈的雕刻艺术风格,极富装饰性。我国大多数的古建筑都饰以锼空、镂空雕刻艺术。③立体圆雕。立体圆雕最适宜表现专供欣赏的小件陈设品和大型的具象和抽象的木雕艺术作品。立体圆雕又称圆雕,是木雕艺术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形式。圆雕分装饰性即“规格型”和独立性即“自然形”两种。④浅雕。浅雕是在木板上雕刻出较浅的简洁明快的线条。在雕刻技法上属于“阳刻”其工艺性质又如篆刻艺术中的“白文印”相同,具有典雅古朴的艺术效果。它具有工具少,操作方便,表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图案设计不受规格制约等特色。适合于装饰大面积板面,如橱门板、屏风、挂屏、隔堂板、大型室内壁画等。⑤锼空贴花工艺。贴花是一种新型的工艺,属于木雕艺术范畴的装饰工艺。具有代表性的贴花工艺是西式家具上的木雕装饰,被称为“西式花”。方式是图案被雕刻成型以后用粘合剂粘贴在家具上,所以称为贴花。锼空贴花工艺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利用锼空这种雕刻技艺。将要表现的装饰题材锼刻出来。这种式样飘洒自如的图案花纹贴到器物上后,有浮雕一样的艺术效果,却不需要浮雕那么大的制作时间与材料,是一种经济实惠、美观大方的装饰工艺。在我国的装饰、装潢工艺中,锼空贴花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主要装饰手法之一。
(4)把雕刻好的作品用不同规格的砂皮及工具打磨出理想的效果,最后进行传统大漆工艺或抛光。在制做的每一个过程中都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把木当作黄金想,力求全面体现雕刻的典雅的外在形式和深厚沉重的文化内涵(见彩图9)。
2.2作品分析
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带给无数家庭优越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和谐社会的形成促使笔者充满激情地创作了《家》这一作品。没料到她的出炉,与当前国家所提出的创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不谋而合。《家》作品采用点睛之笔,以点代面,以一座徽派建筑的门楼,把艺术家内心的表述全盘托出,使人既懂得其深刻的寓意,又遐想无穷。老房子凝聚了太多的感情和岁月痕迹,它本身就是一段历史,当我第一眼看见徽州民居时,那种久别重逢的亲近感油然而生。因为那些古村落,那些粉墙黛瓦和家乡的老房子是那么像,一样的格局,一样的风格,朴实无华,同样拥有岁月的痕迹,而如今在南通这样密集的建筑群已经不多见了。但是,徽州的历史和社会环境所给予它本身的意义和内容却太具有地方特点了。一样地美人靠,在徽州,它深藏于深宅大院,在南通却能沿河面而建;一样的天井,在南通它平和而绵延,在徽州它是那样地高不可攀;一样的宗祠,在徽州,它是让人敬畏而崇高无上的,而南通却显得那么亲切温和。所以,那些看似相同的老房子,却在不同地方向人述说不同的历史。可是,它们又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在明清时期,大量的徽商聚集于江南一带,附庸风雅,以儒饰贾。在江苏无锡的惠山至今还有当初他们留下的徽商会馆,而且“薛家花园”也是由徽州人建成的,整个宅邸是典型的江南宅院风格,格局却又是徽派建筑的风格,在徽州也是处处能见江南的影子。在深邃的天井里藏着的是缩小的江南园林,在窗格门板上雕刻的是江南的传说戏曲,画卷中描绘的也多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有甚者在徽州唐楼村竟有一排江南骑楼景观,两地民居有如此深厚的渊源,这就是笔者选择徽派民居作为创作题材的动因。安徽民居建筑的工艺特点就是三雕(砖雕、石雕、木雕)。雕刻多以镂雕、透雕、立体圆雕和深浮雕为主。从作品中反应出徽派建筑的基本面貌,为我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空间。木工中的榫卯对接、房檐下的斗拱构造、门沿上方的剔地浮雕花卉文饰、镂雕人物走兽、门口嬉戏的主体圆雕童子等,众多雕刻技法成熟、严谨、细致入微的表述,使一件作品形神并貌地出现在大家面前。此作品力求给读者以心灵上地冲击力,采用繁简对比地手法,精雕细刻的部分都浓缩在门楼这一范围内,向外延伸的是平整高大不雕文饰的防火墙,给人以无限的张力,似乎感觉到了连绵的建筑,把人带入了联想,这也正是好的艺术品所具备的特征及意境。所以好的艺术家必定是一个胸有成竹的造境大师,能引导读者以视觉及心灵上的享受。画面再一次展开:新春伊始,家家张灯结彩,家门口两个童子正在欢快、忘情地燃放爆竹,门后的影壁墙上一只富贵牡丹纹花瓶映入眼帘,像是为读者道一声平安的祝福。
3红木雕刻的生存现状
(1)原材料的匮乏。随着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消费群体的增加,一些不可再生或再生周期很长的珍贵原材料即将消耗殆尽,致使其出产地国家不得不限制开采或零开采,导制了原材料紧张,价格一路上扬,红木类原料更是如此。我国是红木制品的消费大国,红木材料自古就依赖进口,现在随着全世界对温室效应环保问题及物种保护的重视,多数国家已不轻易开采山林、出口珍贵木材。这对红木加工业的影响极其深远,促使红木行业内不得不重新洗牌,一些资金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的作坊或小型企业将被逐个淘汰,红木制作将迎来精品化的时代,只有资金雄厚、制作精益求精的企业和个人,才能成为市场的主流,引领行业队伍。红木雕刻行业以及整个工艺美术行业的制作者,能够客观认真地对待原料问题,因为,在行业中做到不出次品、劣品就是在保护资源,要有精品意识,通过做减法将优美的中国传统木雕文化清晰地展示给大众。
(2)人才的缺失及培养模式的缺陷。继承与弘扬传统木雕艺术,要把好的木雕艺术传承下去。面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在全国工艺品展出中,优秀作品的作者年龄偏大,年轻作者寥寥无几。无论哪一种工艺门类,都要求作者对工艺事业本身很热爱,要专心,肯动脑筋,耐得住寂寞,抵抗得住外界的诱惑。面对这些实际情况,笔者也正在尝试进行着一些解决的办法,如在社会上定期的举办作品展,让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艺术有深刻的感性认识,由喜爱到向往,并投身其中,逐渐深入。在个人带徒的同时,把木雕艺术纳入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科研之中,在讲坛上言传身教,这已是新时期美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和长远的文化战略举措,并经常举办青年木雕作品比赛,能让年轻人有机会展示,有机会学习,让他们脱颖而出,积攒动力,以图成就,把这一事业发扬光大。
(3)境地的尴尬。由于机器制造业的高度发展,越来越挤压费工费时的手工操作的生存空间,如一件简单的木雕,花上几天时间是很普通的事,而用机器只需数十分钟。同样一件作品,由于成本、价格差异太大,致使手工制作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少。也正因为利润空间挤占了民间手工艺品的生存空间,在低成本的逼迫下,粗制滥造的手工木雕品比比皆是。手工木雕渐渐失去了它固有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要想使木雕作品在市场中站定脚跟,就必须拿出手工木雕无可替代的优秀艺术作品,这就要求作者有高超的技艺手法的同时,还要有深厚的艺术素养。同时,木雕艺术需要紧紧抓住自身的特色文化,进行空间的拓展和艺术的创作。所以,它必须同时拥有艺术载体的独特性、技艺高超的工艺性以及具有无可替代的代表性,才能常变常新,真正具有承载人类美好祈愿的广泛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