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发展民间工艺美术论文2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发展民间工艺美术论文2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发展民间工艺美术论文2篇

第一篇

一、现阶段民间艺术的发展形式

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由于现代文化的逐渐改观,工业化的发展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动劳动,在工业化背景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民间的工艺艺术形式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而当代的艺术家大多数都是将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作为珍藏品进行保护和研究,他们的过分喜爱让一些民间工艺品逐渐成为人们观赏的艺术品,而且大多数的人喜欢它们只是因为对那个时代的缅怀,并不是真正的喜欢这种艺术。民间工艺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从而与社会的发展相差的越来越远,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虽然一些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对于这种文化的保护重要性,也在逐渐的重视的它的发展,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这种工艺艺术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且与自己的生活及工作毫无关联,对于这种工艺品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一种漠不关心的状态。

二、民间艺术的发展方向

1.在创新中找到民间工艺的发展方向

对于我国的民间艺术的发展形式而言,如果要想在时代的进步过程中找到发展的方向,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是一个行业中的灵魂,只有不断的创新,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才可以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及工作之中。因此,在民间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保持传统文化的艺术气息,还要不断的总结时展的需要,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维持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从而吸引大众的眼球。对于民间艺术的一些专家而言,应该改变传统的理念,吸取一些先进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步适应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更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艺术思维模式,让民间艺术的发展在适应时代新的改革进程中保留传统的艺术价值。我们不仅应该注重民间艺术工业的经济效益,同时更注重民间工艺的社会效益,通过不断的创新让我国民间工艺艺术适应新的发展形式,让更多的人熟悉民间工艺艺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让民间艺术适应市场需求

由于我国工业化的改革进程逐渐深化,我国的传统工艺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工业化的发展给传统的手工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价格普遍偏高,而在工业化的制作技术可以大大的节省工艺品制作的时间,降低了制作的成本。因此,这种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严重的制约着民间工艺的市场需求。而在一些工艺制品厂中,更是大量的仿制工艺品,其质量、艺术气息与手工制品大相径庭,人们对于这些缺乏艺术气息的产品根本不感兴趣。这种发展形式根本不利于民间工艺的发展。因此,应该让民间工艺的发展逐渐的适应市场的需求,形成产业链,促进我国民间工艺的发展步伐,可以让民间工艺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想让传统的民间工艺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树立正确化的发展方向。我们既不能改变传统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应该适应整个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在传统民间工艺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找到民间工艺的发展方向,从而,为我国工业化的改革起到了补充的作用,与此同时,让工业化的改革与传统的民间艺术相互结合,两者相互补充,从而将传统的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的文化,从而让我国的文化向更完美的方向发展下去。

作者:应琦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临夏民间工艺美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民众生活的需求,是临夏民间工艺美术产生的根本动因,工艺美术品是手工业经济的产物,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这些手工艺品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取向,渐渐地淡出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成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艺术形式,失去了生活的源泉,日益走向衰竭。具有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虽带给人们感官上一定刺激,但作品蕴涵的文化价值和原创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与发展。如临夏砖雕是传统民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传统建筑也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慢慢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砖雕不再是普通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建筑构件或装饰品,反而成了极少数人收藏的工艺品。

其次,机械化电动设备、恶性的市场竞争对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影响明显,使得临夏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品质大打折扣。如保安腰刀工艺精巧,款式美观,制作一把上等的腰刀工序繁多,最多达八十多道,最少也需要四十多道,完全手工打制完成,可谓“千锤百炼”。传统磨刀刃的砂轮是手动的,匠人自己摇砂轮、磨刀刃,心中有数,手里有底。而现在多使用电动砂轮打磨,刃口就会变软,难以保证质量。临夏雕葫芦以“繁”、“微”、“细”见长,艺人们注重一刀刀精雕细琢,一次次巧妙布局,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今天兰州市面上所见的雕葫芦大多来自临夏。传统临夏刻葫芦成本较高,好的葫芦胚子一个也要六七十元,大些的葫芦胚子过千元,手工刻葫芦墨色使用的是砚墨;而现在市面出现了刻葫芦的专门机器,出活快,墨色用的却是油墨,甚至是鞋油。再如,临夏神韵砖雕有限公司的周边开起了二十多家砖雕厂,恶性的市场竞争也就随之产生,一些砖雕厂仿制神韵砖雕图案做成模具,机器加工、水泥制作,成本低廉,手工砖雕一平方四千五百元,而水泥翻模砖雕一平米仅九百元,但后者质量要差得多。甚至有人将神韵砖雕有限公司每件砖雕作品购买一件,直接翻模销售,打的却是“神韵”砖雕的牌子。恶性竞争也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厂家间为“挖”熟练技工,有意抬高工资,造成员工的不断流失。

再次,当前临夏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包括工艺美术品和工艺美术品的制作技艺两部分,制作技艺是民间工艺美术保护的基础,然而,传统民间艺术制作技艺的传承都采取家庭作坊式子承父业,缺乏合理、广泛的传承体系,必然导致手工艺人才的缺乏和制作工艺的失传。临夏地区从业雕刻葫芦的艺人过千,但能够出精尖作品的手工艺人不过五十多位,据我省首批工艺美术大师康建林老师介绍,他最早师从兰州雕葫芦艺术第二代传人王德善老先生学习技艺,成为一名职业的葫芦雕刻艺人。而在临夏地区雕葫芦艺人中像康老师这样拜师学成的并不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工艺美术大师也未对外招收学生,目前葫芦雕刻基本处于个体生产、自产自销的“零散”状态。由于经济利润的吸引,一些民间刻葫芦作坊迅速涌现,许多艺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仅凭自学一些技艺就开始出售作品,将工艺美术品当做旅游商品,认为一把刀、一个雕葫芦就算挣一块钱,一个月也能争五、六百块,完全忽略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且不断加大生产量,导致了劣质工艺品大量出现,市场信誉度自然也不断下跌。砖雕是临夏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近年市场需求旺盛,但仍面临着专业人员数量紧缺、技艺传承困难的现实困境。最后,近年来当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正逐步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逐步确立民间艺术的保护机制,但由于保护方式单一,大多还停留在照相、采访、记录等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工艺品本身的收藏上,不能完全直观地呈现和保存制作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保存信息各自独立,无法形成系统化、多元化、立体化的保护体系。

二、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

临夏是一个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均极为丰富的地区。在这块土地上,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也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历史文化遗存,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民族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其区域历史形成的独特性,是当前临夏经济社会发展中拥有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临夏与外界的交流往来不断扩大,民间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多彩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成为当地人民骄傲的亮点。在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文化大省建设的进程中,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探索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推动我省文化大省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做好宣传工作,正确认识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价值。临夏民间工艺美术的长远发展,来自临夏州委州政府相关文化保护部门的支持。当地政府和相关的文化保护部门应加强对民族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宣传和弘扬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发挥其文化保护的作用,加大对民族工艺美术的宣传力度,以及民间工艺美术扶持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如采取对相关单位、民营企业和民间艺人给予相应补助、举办多种工艺美术文化节等形式,让人们广泛认识到工艺美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民间工艺美术在其产业发展方面,技艺的传承和文化内涵的展现是其持续发展的灵魂,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保护与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商业价值,将其视为一种商品或旅游纪念品,更重要的是研究蕴含在其中的文化特质和内涵,不要让这些蕴含着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工艺品在规模化生产中变味。

其次,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应加强民间艺人培训、管理工作,鼓励民间企业构建研发、培训中心,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如,2000年尹集镇民间刺绣艺人马秀兰与丈夫马兆义在镇政府支持下,承包了镇文化站,创办全州唯一一家以传承、挖掘、弘扬传统民间手工刺绣文化为宗旨的河州民间刺绣培训中心,组织县内外画家、民间刺绣能人及爱好者挖掘刺绣资源,开辟刺绣培训基地。在州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心聘请各类专兼职教师在全州内开展农民工和“两后生”(大中专毕业生、高初中毕业生)刺绣技术培训。2011年,马兆义夫妇组建临夏兆美民族刺绣文化有限公司,以展会销售为主,积极将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目前在全县范围内已培训九个乡,培训从事家庭刺绣加工的妇女五千三百余人,从事订单式作业加工人员一千八百八十人。今天尹集镇有一百个家庭发展成为手工刺绣示范户,每五名农村妇女中就有一人从事刺绣。中心占地两亩,拥有建筑面积一千平方米的培训场地和建筑面积五百平方米的实习基地,配备各类设备四十台(件),收藏各类民间刺绣珍品三千多件,已开发出刺绣工艺品四大类一百多个花色品种,推荐民间刺绣艺人四十多名。2011年尹集镇荣获“甘肃省民间刺绣艺术之乡”称号,被州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心组织生产、销售刺绣工艺品三万多件,收入五百二十多万元,净收入一百多万。此外,中心组织学员作品参加省内外各类展评活动,多次获奖或被有关部门收藏,初步形成了一个集样品翻新、创意设计、刺绣培训、刺绣加工和作品展示展销为一体的综合性培训机构。该中心原为镇上停业的电影院,是一栋陈旧的三层小楼,虽设有产品展销厅、藏品厅、培训部、图书室等,由于年久失修,楼内阴凉潮湿,许多珍贵的刺绣收藏品、图样集、样品难以妥善保存。同时,培训资金短缺、销售途径有限等问题都制约着中心的发展。

再次,做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还需依靠我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推动。鼓励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参与地方民间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建立民间艺术研发中心、实习基地,从本土特色民间资源入手,构建地方文化品牌,体现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民间工艺除了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相关之外,更重要的是其自身旺盛的创新和适应能力。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主要的制作方式是手工,在当前先进的技术条件之下,民间工艺美术的持续发展必然要挖掘新技术、新工艺,以传承独特的工艺水平、文化品质,使其避免市场经济冲击所出现的式样的重复、品质的低劣、品种的单一,做到不仅“原汁原味”,还应精益求精、精雕细刻,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将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融入本土高校设计专业教学,有助于实现双向促进效果,一方面,依托高校的教学资源和高素质人才,通过现代设计理念的规划,使临夏多样化的民间工艺资源得以充分推广与开发;另一方面,有助于解决临夏工艺美术、设计人才单一的问题,为民间工艺的人才培养、产品创意以及市场开发提供支持,加强临夏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最后,实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保护,除了积极组织专业人员挖掘、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间工艺美术遗产资源外,还应注重技艺传承的理论化、系统化,著书立说,打破民族界限和口传心授的模式,使其创作、研究队伍多样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砖雕艺术家沈占伟谈到,当前临夏砖雕的生产主要是靠临摹,没有专门的教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有效利用当地教育资源,组织一些民间工艺美术保护方面的专家以临夏民间工艺美术相关知识为基础,编写针对当地中小学生的校本教材,适合大中专毕业生、高初中毕业生、农民工的不同类型的培训教材,让学生从小就接触民间艺术,掌握民间工艺美术基本技能,从而提高艺人的基本素养和文化层次,正如王卓所希望的,让民间技艺进入普及教育的行列,也为更好地继承、发扬民间艺术培养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民间工艺在产业机械化的生产线上保持创造性和延展性,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通过传承达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而由文化产业开发延展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从而使临夏民间工艺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正如当地花儿所唱:“大夏河弯弯地绕城边,花儿声响遍了两川”。

作者:王玉 芳任蕾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