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阆中马家面人文人化在民间美术中的体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阆中马家面人文人化在民间美术中的体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阆中马家面人文人化在民间美术中的体现

[内容摘要]阆中马家面人中的人物造型以其雅致文气的取材、动静相宜的造型、古朴沉稳的色彩,体现了工艺美术文人化的特点。

[关键词]马家面人艺术特色文化内涵

面人在民间美术中也称面塑或“捏面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传统民间美术。四川阆中马家面人传承人马彬自幼随父(马帮席)学习家传面人技艺,并在阆中设摊制作、销售。现今阆中仅马氏一家从事该项民间美术,其技艺属个人工艺,由于传承时间较短,并未形成严格的技艺传承规则。马家所售面人以案头陈设式为主,分为传统题材和现代题材两种造型。传统题材的造型以古典人物为主,相对复杂,做工考究,耗时较多,也是其作品艺术特色所在和本文探析对象。现代题材的造型多为人物肖像、花草、卡通人物、饰品等,造型简洁夸张,耗时较少,易于制作,且带有表演性质,是为旅游而开发的新题材。

一、雅致文气的取材

从三国孔明征伐南蛮以面制成人头和牲畜祭江拜神的传说,到南宋《东京梦华录》中“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的记载,我们可得知最初制作面人的目的有二,即祭祀与食用。因其目的不同,面塑的门类繁多,造型又各有差异。马家面人在整体风格上是观赏性大于实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作为食物或民俗活动载体的功能性相对较弱。一般民间美术受农耕文化影响,在选题及审美上偏向以表现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期盼为主的民俗生活题材,如老头、渔翁、孙猴儿、猪八戒等较为喜庆的人物形象就是清末民初时期面人的主要题材。而马家面人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来自神话、小说、戏剧等故事,通过其代表服饰、特殊场景、情节动作等强调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借由人物广泛的认知性让人一目了然。据目前收集到的马家面人的相关资料显示,马家面人中表现传统人物题材的有:观音罗汉、福禄寿喜、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状元及第(文、武)、四大美人、麻姑拜寿、踏雪寻梅、三国人物、红楼梦人物等。总体上讲,马家面人在选题及审美上更偏向孝悌忠信、仁义礼智、修身齐家的传统儒家思想和表现市民文艺戏剧精神的美术形象,充满了文人意趣。阆中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历史。清初,阆中曾为四川临时省会达十余年。据史料记载,阆中历史上曾出过四十多名进士,文风炽盛。流传百年的文人旨趣,对民众产生了深刻的心理影响并得到认同。作为体认市民审美习惯的马家面人,在其创作之初就具有了雅致文气的特点。

二、动静相宜的造型

马家面人中的传统人物造型分三类:男性人物、女性人物和佛教人物。其中男性形象内容比较单一且造型模式固定;而女性形象更为丰富,动静相宜,是其文静雅丽风格的突出代表。在目前收集到的马家面人作品中,其早期作品(马邦席早中期作品),肌体比例相对协调,头身比例为1∶4,基本遵循传统面塑口诀中的五头身。而随时间的推移,人物身体比例逐渐拉长,到后期作品(其子马彬作品)中,头身比例已渐增为1∶7。以仕女造型为例,其人物造型,着重刻画人物头部,面部为弯眉细目,绣口通鼻,头饰及衣物造型类明清仕女造型,梳髻;颈部以下躯干的整体塑造相对固定,削肩修体,两肩较窄,双臂与躯干紧连,仅双手与躯干分离,一般置于腰侧或抱于前胸;普遍着交领衣、长裙,腿部造型隐于衣纹之中,或露鞋尖。整体秀骨清象,极具观赏性。马家面人的仕女造型无论神情还是服饰极少有重复。因面塑材料的特殊性,马家面人的手和腰部基本上无动势,身躯呈垂直状,姿致闲逸,神态安怡,除特定穿裘衣仕女造型(如踏雪寻梅)外,均饰有彩带。仕女造型的彩带以腰部为界,向上脱离身体,飘于半空;向下贴近裙摆,散于地面,为宁静的人物形象平添一分飞动之美。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形象一直是文人思想的精神载体,是文人士大夫抒发精神理想的对象。这种理想化不仅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或审美认识,更具社会性。马家面人造型虽无大开大合,但动静相宜,且无情绪淡漠感伤之色。其仕女形象中独特的彩带装饰,不仅营造“飘飘凌云”的意象情境,更是对女性美的高度赞颂和对女性精神的理想塑造。

三、古朴沉稳的色彩

马家面人的色彩是在民间美术“五彩”的基础上,结合“面”这一原材料的特殊性,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个人风格的艺术表现“。五彩”即青、赤、黄、白、黑五色。中国传统文化以五色为正色,认为: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种色彩观构成了中国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完整的色彩体系,具有思维的逻辑性和广泛的认知性。通常,民间美术用色喜艳丽、浓烈、鲜明,绝大多数设色以表达吉利祥瑞的观念为主,而马家面人的设色在此基础上更显古朴沉稳。马家面人中的敷色分为两类,一是染色面团材料,二是彩绘颜料材料。人物造型中的头、脸、发、手、衣裙、饰品多用染色面团制作,仅领口、袖口、裙摆和甲胄施以彩绘线条以作点缀。在一些特定题材中,由于色彩与人物之间的认知有关,所以色彩表现相对固定,如红袍的状元、绿袍的关公等;但在另一些人物造型中,色彩搭配则相对自由,可以根据实际材料的使用情况,做出不同的衣裳样式和色彩搭配,如踏雪寻梅、黛玉葬花等。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色彩虽以鲜艳、明快为主调,但在五行色彩的基础上,有时也会出现较为个性化的色彩表现,甚至倾向于文人绘画的色彩感觉。马家面人的着色有明显的文人画特点,这与其取材有内在的关系。其题材源于明清小说和戏曲的人物形象,如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就自然地、无意识地避开了以神仙鬼怪为主的《西游记《》水浒《》封神演义》等为创作蓝本夸张怪诞的形象。显然,阆中马家面人中的人物形象造型既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的积淀,也源于市民意识和世俗趣味的渗透。而其制作过程中对审美功能的关注和制作技巧的考究,使马家面人这一民间艺术逐渐雅化,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师范大学校基金一般项目“阆中马家面人仕女图像研究”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朝闻.中国美术史清代卷(上).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

2.李东风.中国民间美术时空观.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作者:李婕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