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历史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历史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历史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将历史地理学融入中学地理教学之中,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文章结合新课标要求,探讨历史地理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以期为提升地理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地理教学新课标

一、利用历史地理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的主线和核心。通过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让学生充分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而这一相互作用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现。此时,借助历史地理学知识,展现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状况,让学生通过历史和现状的比对,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例如,在讲解“荒漠化”问题时,教师可以以历史期的统万城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统万城是十六国匈奴人后裔赫连勃勃所建的夏国的都城,自统万城建成后,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一直是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但北宋以后,一代名城逐渐沦为废墟”。[1]以统万城的兴衰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历史地理学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地理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以史为鉴,充分理解人与地的相互作用,用时、空两个角度思考地理问题。课程标准中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历史地理学中有大量的内容都能很好地说明生态脆弱区的发展问题,如楼兰古国的衰亡、罗布泊的干涸等。以历史事实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很好地落实课标要求。

二、利用历史地理学知识,认识城市的发展问题

城市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课程标准中要求“举例说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地理学以时间为发展轴线,可以很好地理清城市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了解城市的发展史,进而更加充分地理解城市化进程,明白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著名地理学家褚绍堂对都市之地理因素进行了深人的分析,并以上海为例说明了城市的发展问题。“北宋年间,上海早期聚落形成。元代,除了经营沿海的盐业外,棉织业已逐渐兴起。清初,尽管实行海禁政策,但上海的贸易仍比较活跃。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上海根据自身的优势,实现了迅速的发展”。以上海的发展为线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城市发展问题。历史地理学中关于都市的发展内容,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很好的实例,用以说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问题。把历史时期的城市状况介绍给学生,时空综合思考地理问题,全面把握影响城市的发展因素。

三、利用历史地理学知识,认识人口迁移问题

人口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人口迁移则是人口专题的重点和难点。人口迁移往往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课程标准中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教师将历史地理学中关于人口迁移的内容加以整理,作为地理学习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问题。“上古时期,人口的重心在黄河中游及其附近地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有所增加。两汉之际,黄河流域的人口有向南迁移的现象,唐代中叶秦岭淮水南北的人口已渐趋于平衡。到了北宋,南方人口明显超过北方”。U]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口逐渐由北向南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思考,结合特定历史背景,考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脱离了这一历史背景,单单从空间层面进行思考,不利于学生全面把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比如历史时期的“闯关东,走西口”等,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教师将这些资料作为地理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四、利用历史地理学知识,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灾害发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课程标准中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措施。”历史时期,自然灾害频发,将这些史实作为学习资料,有利于学生以史为鉴,学习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从汉代至清代,见于记载的地震有8000余次,其中破坏性地震有600余次。[3]那么地震在我国发生频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治?教师可结合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历史史实作为学习资料,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学习其应对措施。大部分的自然灾害都可以在历史的长河里寻找其踪迹,比如干旱问题、水患问题、泥石流、滑坡等。将这些历史资料适时加工整理,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自然灾害的威胁并学习如何进行防治。这样进行自然灾害的学习,比起空洞的说教,更加具有影响力和震撼力。

五、利用历史地理学知识,说明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交通对一个区域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我国有很多因铁路修建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城市的发展历史,向学生说明交通对一个区域发展的作用。“二十世纪初,石家庄还是获鹿县辖下的一个小村。清光绪三十三年,正太铁路在石家庄和京汉铁路相连,石家庄成为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和商品集散地。至今,石家庄市已成为全国文明城市”。通过石家庄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深刻感受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历史上因交通而发展或衰亡的城市有很多。比如,历史时期的扬州因京杭大运河的兴起而繁荣,又因京杭大运河的衰落而逐渐走向低迷。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善于积累这方面的实例,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将其运用到中学地理教学之中符合我国课程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历史地理学在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没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将历史地理知识融人地理教学之中,跨学科,多角度,时空综合,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邓辉,夏正楷,王瑋瑜.从统万城的兴废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2):104-113,126.

[2]史念海.论我国人口重心区域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2):15-55.

[3]葛剑雄.从历史中寻找防灾救灾的经验和智慧[J].文史天地,2016(9):1.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