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理课堂情境教学运用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问题意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教师育人的重要目标。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离不开问题情境、实践情境、地图情境和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应视具体情况而因时制宜。但无论何种创设何种情境,均应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立足于学生作用的发挥,并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方可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实践情境;地图情境
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在于,借直观的形象,构建起各种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转化成自觉、主动的行为;学生在情感力的驱动下,以个性化方式展开质疑、想象、推理,从形象的感知上升为理性的抽象、深刻的理解。
问题情境教学的实现,关键在于能基于情境设置问题,由一连串问题催生学生的疑问,从而使学生产生一以贯之的情感专注力,引导学生解疑的欲望,并在解疑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疑问,独立思考,并实现问题的解决以及知识信息的获取。因此,问题情境教学的关键在于设计富有价值的问题,以问题导入,以问题连缀,以问题驱动,形成具有从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的逻辑关联的问题系列、问题载体系统,构成具有思考品质的问题情境,牵引学生不断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性、批判力、创造力得到发挥,并产生了内化的思维图式,深化了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分析。地理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在导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诸环节设置问题,并以启发引导的方式,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使课堂探究不断走向深入。同时,用问题的设置,带动问题的发现;用问题的发现,来引导解疑的纵深拓展,提升学生的自主力,从而逐步培植学生问题意识的敏感度、思维的敏捷性。[1]就《西气东输》这堂课而言,导入时,教师可先展现西气东输的路线图(图1)或播放视频,同时针对路线图或视频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于西气东输类似的现象进行联想,启发学生将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联系起来;进而对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的原因发问;进一步对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之因置疑。如此,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形成融合贯通、有机一体的问题情境,牵引学生在旧疑中发新问,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实现思维的建构。
二、情境教学在地理课堂的达成,须借重生活情境的创建
陶行知有云,“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2]的确,教育无法脱离生活,教育必须建基于生活。而地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生活学科,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理学科中自然规律、原理知识,本就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现象的归纳、概括、总结。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熟知、尊重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并予以充分利用,选取具有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启发他们去关注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发现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自然问题,并在问题的探究以及解决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形成掌握地理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学习《我国的气候》为例,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全国各地服饰、美食等风土人情的信息,试着自制成幻灯片,并由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如我国西北省份,妇女的头上总包裹着纱巾,而藏族同胞则穿着长袍,傣族服饰的短袖裙装,相差缘何这么大?再如,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而北方人却以各类面食为主,湖南、四川等地的人们喜食辣椒,却是为何……如此,于耳闻目见的生活现象中设疑,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求学热情,使讨论探究热烈而深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相关知识。
三、情境教学在地理课堂的达成,须借重地图情境的创建
地图的教学是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广泛运用的教学用具。因此,营造地图情境,是情境教学得以实施的重要抓手。首先,地理地图既是各类地图,也指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数据等,具有直观、典型的特点,将概念化知识原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快速、深刻理解抽象的知识、原理。其次,地理地图是经过长期硏究、精密测算才得出的准确结果,在实践中,学生必须掌握看图、读图、用图的系统性方法。学生要准确读取地图中的信息,必须学会运用综合方法对地图加以分析,对地理现象进行观察、想象,再调动自身积累的经验,迁移运用课堂学得的原理知识,进行辩证解读。最后,地图的解读,必须结合教学案例,并且有所侧重。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合作,交流讨论。学生既要阐述基于自身理解的观点,也要与同伴或教师展开交流讨论、深入探究,进行彼此间思维的碰撞,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以《地质灾害及其防御》这节课为例,在学习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充分运用中国地质灾害地图(图2),引导学生仔细读图,先直观认识地质灾害的层级、分布,然后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气候规律、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灾害的层级、分布特点进行成因分析,从而辩证地看待我国的地质灾害问题,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综合归纳、辩证分析的能力,进而正确、全面地认识评价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情境教学在地理课堂的达成,须借重实践情境的创设
实践课是重要的地理课堂形态之一,涉及最多的实践是地理实验。实践课通过教师指导、师生共同参与实践,对关涉的具体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引导学生基于现象分析,互动探究,形成结论。这样,在活泼互动、潜移默化中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比如《河流地貌的发育》这堂课,教师可预先备课,利用沙盘,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制作成地理教具。教师可先示范堆积沙子,对河流地貌的演变过程予以模拟;之后,引导学生模仿教师行为,动手参与实验,模拟制作出各类地貌,同时边注水,边观察地貌变化,迅速地演示出自然界演变的过程,将流水侵蚀和沉积的过程形象地呈现出来。可在举手投足间,化繁为简,微观之中见宏观,快速呈现大自然的沧海桑田,使学生的认知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助推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文辉.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践和思考[J].揭阳教育,2004(1):47-48.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张秀华 单位:福清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