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方法解析(9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属于边缘学科的地理学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地理学科作为“+3”中的一门,地理学习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目前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都应认真思索的问题,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高考改革;有效教学;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
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属于边缘学科的地理学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地理学科作为“+3”中的一门,地理学习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但与此同时,在中小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尤其是“六多三少”问题特别突出——课程多、教材多、教辅资料多、考试多、作业多、补课多,活动少、娱乐少、睡眠少,一直摧残着广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提升教学有效性便显得更为迫切和具有实际意义,笔者就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我国以往各学科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照本宣科地将书本内容灌输到学生脑中,并通过大量训练培养出一个个“做题机器”。但当学生步入社会后,在一段时间内却会感到很难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面对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感到在校期间不但学业负担重,而且是一个“无用的学习”过程,这完全违背了学习的初衷。针对这一状况,笔者觉得不如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做一些“加减法”,减少课堂中死板的教学环节,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但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主动学习,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使他们在日后的人生中受益。
1.减少理论灌输,增加技能培养
虽然地理属于文科,但如果教师直接把书上的概念、规律等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妥当,最终只会让学生对课堂越来越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笔者认为应减少对书本上一些知识内容的死板教授,而增加以提升学生地理技能为目的的趣味式教学,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地理素养,大大地提升了教学有效性。
例如,较大的地震灾害近几年来在我国频繁发生,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树地震”、2013年“4·20雅安地震”等灾害的发生,震醒许多人,整个社会开始意识到这方面的教育是多么重要,而学校教育在这方面非常欠缺。笔者作为地理教师也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课堂教学,仅仅只关注了课本上关于地震的基础知识,将它们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但日后如果学生真遇到地震,这些书本上的知识毫无帮助。虽说身处上海的我们很少经历地震,但是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分布影响范围十分广阔,而我国又地处这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另外学生们去国内外旅游留学甚至生活的话,仍有可能遇到地震灾害,他们需要了解一些地震后的求生技能。于是经过充分备课后上《板块运动》这个专题,当介绍到地震时,笔者会花上近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了解地震发生前的先兆,知道地震发生时正确的自救方式和应对突发状况的策略,以及在地震发生后还要学会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受困者。每次上完这样一堂课,学生们参与讨论的热烈程度及脸上认真的表情告诉笔者,他们喜欢学习这样的知识,而且相比于课本上的内容,他们也更需要这样的地理技能。
2.减少空洞说教,增加直观演示
地理空间能力是具有学科特色的地理能力,同时也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主要包括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空间格局观察能力等,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如果一味地使用讲授法,纯粹用语言解释各种地理问题,很难提升学生的空间能力,往往会造成他们听不懂或不理解的状况发生。所以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课堂中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将生涩难懂的地理知识利用直观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轻松愉快地掌握这些知识,唤起他们的思维共鸣。
例如在《地球的伙伴-月球》这一专题中,有一个重点难点内容为解释“我们在地球上为何始终只能看到月球正面”,书本上的解释是由于月球本身的自转与公转周期方向都一致所导致的地理现象,但这样讲授的结果往往是大部分学生根本不能理解这一原因,甚至有的学生会将地球自身的运动联系进去,最终得到了错误的答案。于是总结经验,经过思考和设计后,笔者在教授这一内容时使用了演示法:让两位学生上台分别扮演地球和月球,要求扮演地球的学生完全不动,并强调这个问题的答案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无关,而扮演月球的学生则以“地球”为中心绕其旋转,同时还要保持始终面对“地球”,并且为了让学生观察得更加真切,笔者还让演示的学生放慢旋转动作甚至做四分之一周期的分解动作。演示时,台下学生全都目不转睛地观察两位演示学生的活动,而在演示过后,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说对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相信他们脑海中肯定映射出地月之间空间运动的影像,这样一堂课对他们空间能力的提升帮助一定是巨大的。
3.减少被动接受,增加开放讨论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提倡不能把学生看作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要看作知识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则主要在引导学生向正确的学习方向前行,而不是限制他们将来要走的道路。所以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会将开放式讨论作为研究地理问题的主要方法,让学生拥有开放的可以开展积极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
例如,产业的区位条件是高一人文地理部分的重点内容,但不论农业、工业还是商业都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远,要让他们通过这些产业的特征去理解区位条件是非常困难的,于是笔者就尝试在教学中贴近他们生活,联系到在上该内容前曾带领他们去青浦采摘草莓的事例,让他们分小组进行关于“生产草莓需要哪些条件”的开放性讨论。通过一组组热烈探讨,“气候”“地形”“土壤”“市场”“科技”这些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条件一一被学生提出,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通过讨论,群策群力,学生就能得到较为全面的答案和结论,语言也更加严密、科学、准确。
二、精心设计作业,改变评价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作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点,巩固课堂中已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但是传统地理作业往往存在题量过大、题目形式单一、作业评价单调等弊端,导致作业效率低下,对课堂所学起不到应有的巩固作用。笔者认为,不妨去除大量机械重复练习,而是以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主旨,对作业各环节进行重新设计,这样才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1.调整练习时间,从课后入课堂
教育部门明确规定,高中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八小时,作业时间不超过两小时。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每天完成各门学科的课后作业用时远远超过两小时,有的学生甚至做到凌晨都完不成当天作业,但如果不布置课后作业,那么学生将很难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所以笔者采取的对策是,在课堂上讲完某一知识点后,都会将一部分原本准备布置的课后作业转化为随堂练习。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课后作业量,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就能很快了解学生的真实接受程度,及时弥补缺漏,及时讲评,让学生强化对知识点的正确认识,澄清模糊的概念,真正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2.改变作业形式,减书面增趣味
传统的地理作业往往为书面形式,要么是机械抄记,拘泥于课本的重复练习,要么是封闭单一的题海战术。这样的作业对学生来说,成了一项艰苦的劳作、沉重的负担,以致部分学生“望作业而兴叹”,产生“作业恐惧症”,甚至最终让他们放弃作业乃至放弃学业。笔者认为,只有改变这种作业形式,才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喜欢上并会认真地完成地理作业。例如每年寒假里笔者几乎不布置书面作业,而是会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来制作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课题内容,并不限定作业类型及框架,最终学生们呈现的成果也是主题不一、形式多样的。有些学生用PPT展现了宇宙的奥秘,有的用FLASH制作了气象气候知识,有的则用电子书和视频形式描绘了国外的风土人情,等等。只要和地理有关系的内容,不管是自然部分还是人文部分,都能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要完成这样一份作业,学生不但需要用到课本上的知识,更多地还要通过课外书籍、报刊、网络等去获得课本以外的内容。这样一份作业的完成,是学生们将自己真正喜欢的地理课题呈现出来,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最终掌握的、真正能运用的知识是靠自己学得的,而不都是教师教给的。我们说教学“所教是学”,就是指教学首先要教学生如何主动学,使学生有渴望学习的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他们将来就能适应社会,适应科技的千变万化,成为有创新能力的人。
3.倡导综合评价,变被动为主动
作业是学生和教师间的一根的纽带。在对作业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做到准确无误,并对部分学生的作业适当地写一些简短的评语,而学生渴望看到的也是教师对自己作业的正确评价,就像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学生完成作业后想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后阶段的学习也具有指导意义。但是现在有不少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非常机械和单调,只有对错,没有任何评语,而且对于错误的答案还会惩罚学生机械地抄写,这样最终就会导致学生越发丧失对作业的兴趣,最终甚至不愿意去完成作业。所以笔者在批改作业时,只要时间允许,都会给予其细节上的修改和评价;此外对前文提到的一些自主性开放性作业进行评定时,还会进行班级展示,并让每一组组长也参与到对各组作业的评价中来。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不但能够对比出自身作业的不足之处,思考并改进学习方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而且在评价过程中,巩固了自身所学知识,并提高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现学以致用,鼓励实践创新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笔者认为,要学好地理,不仅仅是掌握课堂内对书本的解读及完成相关作业,还应该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思考发生在身边的地理现象,并且不断拓宽视野,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探究地理的真谛。
1.开展课外实践,明悟自然之道
地理以人地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揭示出人与自然应是平等、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要理解并感悟这样的关系,光靠课内的地理教学肯定是无法达到的,只有自身通过观察和实践去了解自然,明悟自然之道,才能更为深刻地明白人地关系的真正涵义,因此笔者在日常教学后会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月相”部分内容时,让学生们拍摄一个月中每晚看到的月亮的照片,并在照片后标注上所对应的公历及农历日期;在学到岩石部分内容时,恰逢学校组织去南京进行社会考察活动,一部分学生从南京带来各自挑选的漂亮的岩石,便进行了相关岩石类型和成分的研究;在学习了天气系统部分内容后,让学生对比天气预报与实际天气状况的不同,通过卫星云图对这些不同之处进行简单的可能性分析。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相应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通过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建立了正确的地理观念,更增长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能力和生存智慧。
2.倡导自我探究,提升全球意识
新课改实施以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调动学生自主动手、乐于探索的有效学习方法之一,但不少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门必修课程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完成后根本得不到太多收获。针对这一现状,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时,笔者会特别强调选题时不能好高骛远,要尽量从生活出发,将关注点着眼于身边。在确定课题后要制订出详尽的研究计划,再通过诸如问卷、观察、访谈、查阅文献资料等形式去获取研究必需的资料,最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得出研究结论。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最终的研究成果不仅仅只是赋予了学生所需的学分,更能使他们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使学生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建立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对于地理这样一门贴近生活的自然科学,研究性学习更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强化全球意识,使他们会用全球视野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例如,2010年笔者指导几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同时也参与了上海市第十二届“壳牌美境行动”方案实施活动。当时学生们关注到了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情况,就是在吃午饭时,大部分学生使用一次性筷子,这从表面来看是一件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但从深层次看,这样的行为可能对自身健康带来危害,并对世界植被量及气候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就确定了以此为课题进行相关研究,在制订了详细计划后,动手开始收集必要的资料,既有对学生们使用一次性筷子情况的调查统计,又有对砍伐一棵树生产多少双一次性筷子的数据研究,还有对一次性筷子制作过程的明察暗访,去了解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了哪些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物质。在对这些资料进行研究和总结后,呈现了成果并且获得了该项目的实施经费,之后用这笔经费采购了大量不锈钢筷子。这个项目最终获得了不少区级甚至市级的奖项,但相比于得奖,学校的师生们如今都使用上了不锈钢的筷子,一次性筷子已经从校园中彻底消失,这才是最大的收获。由小及大,如果全社会全人类都能做到这一点,这样一个研究性学习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将是无法估量的。
当然,笔者在进行以上探索时,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有待解决,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了更多开放性讨论、随堂练习等内容,虽然可以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但却加重了学科课时的“负担”,如何很好地平衡这两者成为了关键,笔者也一直在这方面进行着思考和实践。另外,如何在进行这些教学环节变化的同时也能满足等级考试的要求,不让学生唯考试而学,但也要让所学有助于考试,将是每位地理教师都要重点关注研究的课题。最后,笔者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尤为关键:其一是文化素养的提升,一堂高质量的地理课,往往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地理专业知识,也要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具有较高的修养,还要有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中青年教师来说,由于教育教学经验有所不足,这些方面通常是有一定欠缺的,就需要通过继续学习和教育来提高;其二,也是更为重要的,则是教师德育素养的提高。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只有具有较高德育素养的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充分地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甚至感动学生,形成课堂的同心力和凝聚力,最终使教书育人获得最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孝亭.新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及其解读[J].现代中学教育,2001,(10):18-19.
[2]翟博.教师新视野[M].北京: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15.
[3]俞彩芬.浅谈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J].读写算(教师版),2009,(3):109-109.
[4]张家辉.试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5):4-7.
[5]钱宇,周义钦.基于高考改革新方案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地理教育,2015,(8).
作者:雷捷 单位:上海市第二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法运用
〔摘要〕在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高中地理拓展型课程部分更适合采用单元教学法。本文从什么是单元教学法、单元教学法相比课时教学法的基本特点、以及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单元教学法等几个方面,对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进行了初浅探索,并以沪教版“生态环境治理”为例作具体说明。
〔关键词〕单元教学法;高中地理;生态环境
一、关于“单元教学法”
1.单元教学法
单元教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欧美“新教育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首先比利时的德克乐利提出教学整体化和兴趣中心原则,是单元教学的萌芽。之后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实用主义的单元教学,他的学生克伯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设计教学法(又称单元教学法)的理论。1920年该理论随杜威来华传入中国,并对我国语文教学产生重大影响。1931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莫里逊提出“单元教学法”,让学生在几天或一周时间内学习一项教材或解决一个问题,教学过程分为五步:探索-提示-自学-系统化-复述。该理论将儿童中心和教师中心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折衷,在当时具有一定代表性。
笔者理解的单元教学法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以单元主题为线索,运用系统方法有机重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进行连续课时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单元学习,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式。
2.单元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1)教学设计整体架构
单元教学突出从整体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兼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长期培养熏陶和体验积累,教学内容合理协调整体与部分、课内与课外、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
(2)教学内容异课同构
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围绕单元主题采用类聚原则,集中呈现相关内容,异课同构,重点突破。有助于学生在比较异同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和方法的归类(即“同构”),同时关注不同内容各自的特色,突出共性与个性,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
(3)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单元教学更注重教与学的过程,通过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各课时之间前后关联,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基础到提高,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坡度和阶梯,在一段时间内组织学生由学习过渡到运用迁移。
(4)教学方法多样组合
单元教学可以梯度选取教师精讲、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多种方法。各种方法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使教学处于一种有序和可控的状态,对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地理单元教学的优势
新高考方案出台后,高中地理拓展型课程调整后的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培养学生讨论和研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如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从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来看,首先“地理问题”以区域为载体,体现地域性;其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需要学生具备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析、评价等综合能力解决问题,体现综合性。
在“地理问题”教学中运用单元教学法可以更好地渗透地理学科地域性和综合性两大基本特性。首先,单元教学把地理问题归类,形成“单元”。其次,在每一个单元中,选择不同区域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既联系生活丰富教学内容,又强调了区域独特性和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再次,在单元教学过程中,异课同构,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运用综合地理思维能力解决地理问题。
二、地理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基于教材,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单元”
进行单元教学,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形成单元。笔者对沪教版高中地理拓展教材以单元教学进行整合,设计如下单元。
2.立足整体,优化教学设计
首先,从单元着眼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整合教学内容,以基于教材和源于生活为基本原则,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如在“气象气候灾害”的教学中,对上海学生而言,他们常常会在刚经历连绵阴雨的梅雨带来涝灾之后,马上又经历伏旱带来的旱灾。教师若能跳出教材框架结合时事选材,呈现这一对矛盾,教学将是事半功倍。其次,根据学情、梯度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教学内容(资源跨区域调配、生态环境问题等),可以采用从教师精讲向学生自学过渡的方法,而对于学生比较熟悉或有一定基础的教学内容(气象气候灾害等),可以先学生自主探究,再教师归纳总结。再次,教学中突出“异课同构”,即通过“异课”多次运用分析同类问题的地理方法,在“同构”中落实方法,达成目标。
3.关注细节,夯实学生基础
首先要重视学案设计,尤其在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时,更要关注学案的细节,使学生在恰当的“支架”和提示下进行有法的自主学习。其次,要重视对学生课堂回答和学案作业的评价,提高评价的成效。既要对学生的优秀回答给予积极肯定,又要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回答的不当之处,帮助学生在不断勘误的过程中纠错,从而朝正确的地理分析方法和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方向迈进,提高地理学科能力。
4.把控全局,恰当处理课堂生成
因为单元教学是围绕重点教学内容的连续课时教学,所以对教师紧扣单元核心、把控全局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特别在自主学习课时,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思维,又要尊重学生的不寻常观点,对其独特见解给予积极肯定,同时还不能偏离单元的教学主旨,恰当的处理课堂生成。
三、单元教学实施案例
1.基于课标,构想总体思路
“生态环境治理”是沪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拓展部分第三篇区域开发的一个专题。《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将这部分的教学要求定为“学会阅读区域图文资料,分析区域开发条件,对某一区域开发方案进行评价”。根据课程标准和学业水平等级考要求,将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为:
(1)说出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阅读相关图文资料,分析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用条理清晰的地理语言表述观点。
(2)学习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运用该方法分析各类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后果;根据区域背景分析造成各类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3)养成关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习惯;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材选取三个案例,分别是“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和“三江平原湿地开发与保护”。图1是三个案例共同运用的分析方法,以此为线索.
2.循序渐进,实施单元教学
课时1:任务驱动,授以方法
单元教学的第1课时统领整个单元,是后续课时的样板,因此采用任务驱动法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具体任务为:
课前预习:阅读相关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土高原的区域背景。
任务一: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任务二: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任务三:分析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可采取哪些措施。
小结: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每个任务完成后师生交流评价,通过连续的任务将教学过程步步推进,最后完成课堂小结。
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是:①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区域背景分析;②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产生该问题的原因;③从原因入手,抓住主要原因提出治理措施。
课时2:学案导学,巩固方法
本课时在单元教学中承上启下,教师在第一课时之后,布置自主学习作业:运用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自主学习“三江平原湿地开发与保护”,完成学案。课堂进行交流评价。
课时3:绘制导图,应用方法
单元教学的最后一课时是学生自我实践、反馈强化的过程。教师在第二课时后布置开放性作业:借鉴案例一、二,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进行梳理归纳。课堂上学生交流讲解,师生点评。
3.重视细节,关注课堂生成
(1)教师详细设计学案,从第一课时到第三课时逐步放手,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依托,又给学生创设了大胆表达见解的平台和机会。
(2)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学生回答进行有的放矢的评价与指导。如在任务三的交流环节,学生对于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往往想到哪里说到哪里,需要教师指导他们分析此类问题的思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原因是主因,所以主要从人为角度思考措施,一控制人口,二发展产业;但也不可忽视其自然原因,人类已经采取了许多综合防治措施将自然因素扬长避短,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从而总结。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是许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具体如何调整,学生往往只会泛泛而谈。此时同样需要教师点拔:分别从一、二、三产业入手,因地制宜,延长产业链。
参考文献:
1.黄金鑫.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陈晓波,刘彩祥,郑国民.对“主题单元教学”的几点思考[J].人民教育,2005,(8).
作者:曹嵘 单位:上海市天山中学
第三篇:高中人文的地理教学探究
【摘要】高中人文地理部分与自然地理相对应,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我们实际生活连接最为紧密的部分,这使得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也符合高考改革的大趋势,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的人文地理教学将成为我们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新的实验点,我们应当以此为突破,在人文地理教学上有所转变,促进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本文着重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论述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和教法学法。
【关键词】人文地理;教法;学法
高中教学中对于人文地理部分,以往都是比较忽视或者重视程度不如自然地理,自然地理偏于理性,强调思维的活跃性,而人文地理部分则强调分析和逻辑,强调缜密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没有重视,只是一味的用模式和套路去答题,使我们逐渐学会了模式化的东西,让学生失去了思考和逻辑性,这越来越不符合高考所要求的生活化的实际,所以我们必须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改变。
一、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脱离生活实际
人文地理是强调生活性的学科,所以人文地理应当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认真把握这一重要原则,只是照本宣科,从不脱离课本,从不引申,使得学生对于本课的理解也是相当的偏颇,只能停留在课本上,而运用不到实际生活中,这对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很不利。另外也对高考改革形成了误读,没有正确把握和分析高考的形势,这样固步自封对学科教学将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以实际生活案例为结合点,使学生能够具体感知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缩小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差距,使学生理解课本、记忆知识更加深刻,课堂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2.教学缺乏引导性
教师在照本宣科地基础上,仍旧是不出课本范围,对于理论的解读忽略,同时也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课本内容进行粗浅的释读,学生听的一知半解,没有一个合理的引导。比如对于“区位因素”的解读,一些老师只是说一些区域形成的条件和有利因素,而没有分析具体的条件,也没有结合实例,这样使学生抽象的理解,并不能够让学生有进步和提高,相反容易使学生与其他概念混淆。在引导学生方面,教师仍旧要结合生活实际,比如在分析区位因素时可以以“雄安新区”为例,从自然和人文方面,从政策、交通、科技到水流、土壤等方面,全面解读有利于新区发展的因素,这样带领学生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教学套路根深蒂固
对于人文地理,老师总是会以经验式的答题模式,为同学们铺好路,把各种应试技巧都给学生罗列出来,可是我们看近年的高考题,总会出现一些我们没有总结的答案,这说明套路式的题型已经越来越不适合高考的要求,也能够看出,高考试题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跟我们的高考宗旨基本趋同,这是值得我们应试教育下的所有学校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味的为学生做一些本不属于教师应做的事,教师应当做好引导和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教师应该在这方面有明确的认识,要摆脱模式化的教学,这样对老师对学生都有利。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也可以使老师在新问题和新思想上得到补充,不断的思考问题,促进教师自己的发展,而不是使教学和思维僵化。
4.自身分析能力和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在教育队伍中,大部分的教师专业素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仍旧有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时代在变化,知识的储备不能仅仅停留在大学所学到的层面,而要实时更新,与时俱进。另外地理教师在逻辑分析能力上应当有进一步的提高,在模式化的教学之下,教师的思维出现了固化,这也对教师个人能力产生了限制,所以教师在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上要有所改进。
二、对学生学法的现状和建议
1.脱离实际
在学生方面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对于新闻的热情永远没有对娱乐的热情高,所以在时事热点的关注上少之又少,这对于地理人文模块来说是很不利的。人文地理是需要有一定的生活认知和时事热点的联系能力的,高考的导向也是想把学生引向实际生活,在学生脱离实际生活、缺少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关注新闻时事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学生不仅要有娱乐的心态,同时也要有生活的心态,多接触自然,多去实地考察、多去看时事评论和分析,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生活经验,能够为我们学好人文地理学科做很多有益的帮助。我们不应该做一个高智低能的学生,也不应该纸上谈兵,而要做到学以致用。
2.不做笔记
很多学生都对教学产生了一种依赖,学校会给学生印很多的辅导资料,然后学生就懒于动手去做笔记,仅仅依赖于学习资料,自己不会总结,使自己的错题积累成堆,而没有集中地反思,等回顾错题时又找不到相应的题,很是散乱。这样的习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弊端。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养成做笔记的良好习惯,总结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能够使自己及时复习错误的知识点,促进自己对于人文地理的学习。
3.懒于动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总是羞于向老师询问,懒于动口,不敢洞口就不能进步。学生可以向同学询问解决,同时应该克服自己的害羞,大胆地向老师提问题或者请教不懂的知识点,这样对自己的学习才有进步,同时能够让自己更加仔细,对于人文地理学科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在更高的层次上去想人文地理的一些问题。有勇气洞口,才会有更大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者:王炳炜 单位:万全区万全中学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在素质教育中,各门学科都应该受到重视,各学科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正确对待每一门课,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地理是高中的一门基础课,但是,在众多的高中学习科目中,地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地理被放到了副科的位置之上,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在平时,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语数外、理化生的学习之上,地理学习不重要,也不需要深入理解,只要在考试之前结合课本简单看看,记住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了。即使学不会地理也没有关系。由于学生对地理学习存在着误区,导致学生们在地理课堂上表现不积极,地理课堂的教学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高。
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自己要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摆在地理教学的位置。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向学生逐步渗透地理学习的重要性,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地理教学工作,以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举措。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
(一)教学方法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不能做到“教”和“学”的有机结合。这种“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厌倦、乏味,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课,自然不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对地理学习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一直以来,许多学生和家长都地理学习都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地理学习不重要,没有给予学习地理的充足时间。及时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他们也是根据教材和教师的讲解进行进行机械记忆,不能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知识的学习,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导致地理学习的效率低下。
(三)学生的认知及思维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地理知识包括的内容广泛,有些地理知识比较抽象。由于高中生的生活阅历有限,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没有发展成熟,在学习地理时,对于一些不熟悉,尤其是抽象的地理知识难以理解,在地理学习上遇到了拦路虎,削弱了他们地理学习的兴趣,影响力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一)运用直观教学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高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于形象的事物他们最感兴趣,印象也更深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教学法,以便于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使用地理图册、地理挂图、图片、实物等为学生再现地理现象,进行直观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教学,能够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画面中获得感性认识,学生对感性认识进行处理加工之后,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理性认识。运用直观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还可以把问题深入浅出的为学生讲解清楚,学生在理解知识时会感到更容易,教师讲解起来也更加方便,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先进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地理场景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让学生感到兴奋,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教学内容以丰富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由于多种展示形式相结合,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地球绕日运动”、“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能够把众多的信息生动、有序的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兴趣更浓。
(三)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是一门实用的课程,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身边的许多地方都要用到地理知识。单纯按照课本讲解地理教学内容,就会使地理课堂变得空洞,脱离实际。在地理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能够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地理知识,又能够促使学生把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为了更好地做到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材,从中挖掘出地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有联系的部分。在平时,教师还要多读书看报,关心时政热点,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以便于把教学内容和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手段丰富多样,每种教学手段都有着自身的优势,我们不能单纯的评定哪种教学手段的优劣。只要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就是有效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找到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问题寻找解决对策。只有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从而构建出高效的课堂。我相信,只要教师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发挥出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田丹 单位:重庆市奉节中学校
第五篇: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探讨
【摘要】一直以来,在学习高中区域地理相关知识的时候都会发现其中涉及的内容不仅广泛而且杂乱,针对这种学科特点,教师能做的就是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打开一条学习区域地理的大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采取整体法、差异法、比较法、联系法等这几种教学策略来逐渐提高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区域地理作为一门涉及范围广、综合性思维强的地理学科分支,对学生的要求也由初中阶段的“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的低层次上升到高中阶段的“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的高层次。基于这样的教学要求,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区域地理的学习,只有这样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整体法
在地理中,有一个专业名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它具体是指组成陆地环境的各个要素,其中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基于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我认为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也应该贯彻这一教学思想,即以整体法教学来作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一项综合策略。所谓整体法教学就是在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着眼掌握全局,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要求引导学生从细节出发,把握重点,了解并掌握区域地理中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各项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比如,在学习“印度”这一板块的内容时,先带领学生从印度的地理位置这一因素开始分析,然后继续分析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生物等,这样学生就能从整体上掌握印度的基本内容了,当学生掌握住这些内容后,教师可以从气候与粮食生产、资源与工业发展、人口与外包产业等一些细小的方面去分析。通过这种分析,才能使学生从整体着眼,从细节处落实,逐渐地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模式。
二、差异法
在高中地理中,区域其实就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它是可以度量的。对于区域地理的教学,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行学习,还应该指导学生从差异中更好的掌握区域地理,只有寻找差异,才能使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本区域的特点。
比如,在讲授“气候”这一内容时,我就是以中国这一区域为例来展开的,然后又从三个具体的区域来阐述他们的气候特点。即东部季风区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降水少,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均较大,多大风天气;青藏高寒区为高原气候,气温低,日照强,风力大。这样的讲解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区域之间的差异,还能使学生明白,区域不同也会导致气候不同、粮食作物不同、生产方式不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总之,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明白区域内部有相对的一致性,但又不是绝对一致;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但是临近区域又有相似的地方。
三、比较法
在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去学习地理。比较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比较学生不仅能发现相似事物之间的联系,还能发现其区别。这样的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还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
学生就能清晰的发现两者的相同点,即“煤炭资源、交通、市场条件都很优越;以及两者的不同点,即:鲁尔区内铁矿资源不丰富,辽中南水源供应紧张。这样的方法就缩短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效率,所以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识别区域、辨析差异、提高能力。
四、联系法
在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我们讲授的内容虽然是区域性的,但是这些内容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不管是大洲的分区、世界的分区还是国家的分区,区域的分区都是彼此联系、彼此依存的。因此,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去学习这一内容。
比如,在讲授“尼罗河的治理和开发”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长江的治理与开发。这样学生们就会根据阿斯旺大坝的建立自然的联系到了长江三峡的开发,还有学生们还能从尼罗河的治理和开发中联系到其他河流的治理和开发,如中国的黄河。这些内容都是共性的内容,所以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特定区域的理解,还能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思维。因此,在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教师要用联系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具有共性的地理问题。
五、热点关注法
关注热点地区及其与地理有关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地理的视角加以分析,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如: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朝鲜半岛问题、中东问题、巴以问题等。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熟悉和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顺利的找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思路,这样一来在碰到相似的问题时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总之,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高中区域地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整体法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地理,用差异法使学生在区域中辨别不同,用比较法使学生提高能力,用联系法使学生掌握区域共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美娟.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5月.
[2]胡超.基于教学过程分析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5月.
[3]王英杰.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学生地图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4年10月.
作者:吴健锋 单位:广东省惠东县平山中学
第六篇:高中地理教学下的创新教育
摘要:创新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语,有关创新的标语和口号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周围,每个人对创新有着自己的认识,从个人而言,学生对解题方法的创新,得到老师的表扬,从业者通过创新出色地完成工作。从国家和名族的角度而言,改革创新解决了一系列难题,提高了综合国力。大家都说,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为人才的竞争,而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产生必定离不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要改变以往的知识教学模式,应在遵循地理教学一般规律的同时,尊重学生既有的客观实际,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地理教学;素质教育
当前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到来,使得通过不同阶段的教育,让学生学量知识已经变得意义不大,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运用,更加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已使用和主导时代飞速发展的大潮流。地理教材的很多知识几十年下来基本没有改变,但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综合性,因此对于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将创新教育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创新教育的前提是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而是教育观念、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改革。创新教育必须以以人为本,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差异性的,它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的第一条中指出:”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现代教育观念认为,人的各种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不同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方向。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
1、以高中地理教材为核心,抓住基本知识,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的主角让给学生。离开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而谈创新,无异于空中楼阁,根本不可能实现,创新教育的前提是对基本知识的深刻掌握和运用。以《宇宙中的地球》一课为例,如果组织学生要讨论是否存在外星人,就必须理解和掌握外星人是否属于生命,生命存在的宇宙环境是什么?只有知道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学生的讨论才能有意义,讨论中所产生的创新才能有意义。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在创新教育环境中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承担的是引导者与组织者,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控制课堂的模式,改变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被动听的模式,地理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加强理论联系实践,从实践中发掘有用素材,积累素材,以专题化学习为基本结构,培养创新能力。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地理课程以综合性和实践性为突出特征,跨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教师教学不能只依赖教材,要引导学生拓展地理学习的视野。以教材中《北京的自行车多了还是少了》为例,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调查自己所在城市的自行车的状况,学生通过走访调查、查找资料,发掘有用素材,形成背景资料,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且创造性地加以解决,最后形成一个专题,交流讨论。这种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
3、实现地理创新教育,就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以故事、趣事、实例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比如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这章内容时,倘若教师提到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学生们都会想到哥白尼,对哥白尼的故事也都有所了解。请读者想想,大多数学生在小学或者初中知道了哥白尼的故事,但是限于学生理解能力低,教师可能在介绍哥白尼的时候往往简单化处理,所以学生对哥白尼的本人和为真理献身的精神的理解浅显。所以教师有必要给学重新介绍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那些复出巨大努力和心血的伟大地理学家和其他科学家,尤其要介绍某些地理重大发现和创新详细过程,激励学生创新精神和为科学的献身精神。
4、充分利用现代地理教学手段,加强互联网运用。过去一支粉笔加一本教科书的教学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互联网+行动实施背景下,地理教师要紧随时展,迎合当代学生的特点,建立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地理教学手段。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从专业知识学习中获得的,因此高中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本中具有创新架构的知识体系。同样以《地球自转的地球意义》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课本中以外的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5、学会批判与反思,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个人认为思考必须包括两种状态:学习中的思考和学习后的思考,缺一不可,由于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性和惰性的原因,许多学生缺乏反思,教师要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必须要有一下特点:灵活性、启迪性、迷惑性,从而引起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疑惑,发现课堂学习的不足,进而反思,不断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学活知识,慢慢培养批判精神。完善评价考核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地理学科课程评价机制,改变以外专注于考试成绩的模式,从能力要求方面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核,将对学生的考核由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转变为以学习过程、期中考试以及实践锻炼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模式;另一方面完善地理教学评价考核主体,将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学生纳入到评价考核体系中,以此促进地理教学体系的创新发展。
三、结语
据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新地理教学势在必行。作为教师我们应利用各种手段创新教学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全面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作者:黄冬冬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一中
第七篇:微课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是虚拟网络技术与实际教学模式两者的有效结合,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微课的存在明显缩短了教学时间,以更形象的动态视频或者图片等形式来加强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与认知,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下面笔者就微课的可行性与应用优点进行分析。
一、微课在高中地理实际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在网络技术普及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微课的出现是必然的,并且在逐渐发展中获得了教育专家、学生家长、教师的认可和充分肯定。微课的出现完善了现有的教学模式,深化了高中地理教学,并丰富了教师的知识体系。在繁重的高中课业背景下,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高中地理课本上静态死板的图画和文字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积极性。而微课的及时出现成功解决了困扰学生已久的关于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加深对高中地理的理解、巩固已学的高中地理知识等问题。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微课优势体现在多媒体教学中。
微课是利用计算机中相关软件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实例。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很多自然现象的细微变化无法亲自体验、见证,只能通过枯燥的文字进行理解,而微课则能借助现代技术设备将一些看不见的变化直观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关于“水圈与水循环”的学习,学生无法直观地观察水循环的过程。而通过多媒体制作动态视频则能真实呈现水循环过程,生动易懂。直观立体的观察有效地弥补了学生对地理教学理性认识的缺乏,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弥补了技术的局限性,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细微的地理现象。
2.以网络为媒介,具备网络教育的优势。
微课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料,可以跨国家、跨地域使用资料,资料信息的互通共享可以为学生查找所需资料提供便利。同时,学生可以与教育者随时随地进行网上交流,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的传播范围。网上学习没有时间、地点的约束,灵活性强,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率。
3.微课的教学时间明显缩短,但是效果明显,主题突出,应用方便。
微课教学中应用的动态视频是教师根据具体的知识点或者理解误区制作的,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统一授课、统一提问,微课教学则打破了这一固有格局,灵活生动,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微课教学可以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发现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在老师反复提醒的重要知识点上仍然错误不断,课堂氛围很压抑。通过询问学生得知学生对老师所讲的知识听不懂,对高中地理不感兴趣。而微课则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从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转变,使学生耳目一新,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既多角度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又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数得。
5.集多学科优势为一体,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
人文、自然、社会等在高中地理中都有集中体现,也就是说,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微课教学中,地理学科知识与人文、自然、社会的有效融合,为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理解、领悟方向,实现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式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实现了完美统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
6.视频讲解生动形象化,使学生的课堂疑问迎刃而解。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依靠老师的枯燥讲解和课本上的静态图画,学生无法在脑海中构造相应的动态模式图,只能依靠死记硬背。而微课中的视频教学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例如,在《昼夜长短的变化》这节课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而课本上只是依靠几张静态图进行简单介绍,学生对地球如何公转、如何自转、倾斜度等存在着疑惑,但是得不到解决。在微课教学中,老师可以制作或者查找相应的视频进行讲解。在视频教学中,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昼夜变化的全过程,加深了记忆。
根据对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微课的独特优势。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是当今时展的必然产物,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最具发展前景。其独有的趣味性、微小性、多元化的特点赢得了更多的肯定和认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微课教学只是起辅助作用,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有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作者:高顺 单位: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校
第八篇: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在日常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是教师一直在探究的话题。就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培养学生学习思维的灵活性,并使其思维具备一定的模式,是教学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兴趣;认知能力;创新精神
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不应该只是将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更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当然,这并不是讲不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讲授,而是要求在地理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学习思维的多种模式,让学生能够切实有效的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进行内化,从而能够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地理知识理论体系,进而在地理学习中不断发展创新。根据我自身的教学经验得出,课堂教学是学生地理综合素养培养的关键途径,只有注重地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将其串联起来,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再在教学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学习,才能使得高中地理课堂能够切实有效的起到教学的作用。
一、设置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中的高中地理教学与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相比有较大的改变,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置情境用于地理教学。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能养成对问题主动进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自行领悟能力的全面提高,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例如,在进行“世界自然带分布规律”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要和学生一起来绘制出“理想大陆自然带模式图”,将书本上的图重新绘制到黑板之上,在这一过程中边绘制边引导学生认真地去读图。教师在绘制时还可以问学生下面该怎么去绘制,充分的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让学生完全的参与到图的绘制中来,让学生能够通过仔细阅读书本上的图及其相关知识,反过来告诉教师该怎样去绘制。同时,教师在图的绘制过程中,还要根据绘制的进度来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跟着问题来更为深入的去了解图的内容。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就能充分的调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将其运用到对问题的思考中来,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起来。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丰富的教学道具,如地球仪、地理挂图、地理模型等能够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的教具,这样一方面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教具让学生对原本抽象的地理知识有一个较为直观的全面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学懂、学透。当然,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师可以借助投影、幻灯片、录音录像来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三维立体”呈现,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瞬间有趣起来,让学生能够在一种形象生动的直观展示中和地理知识进行零距离接触,从而在向学生传输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培养起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思维模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多样化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多元化得到保证。这样的教学思维模式,一方面能够将地理课程的丰富性进行更为全面的突显,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进行地理学习,从而让学生全面掌握地理课程中庞杂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进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时,高中地理教师就应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为环境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升,对环境问题也愈发的关注,而且这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切身感受到的一大问题。在地理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进行资料搜集,对搜集的途径不做任何限制,等到上课的时候,让一部分学生到讲台上展示收集到的和环境相关的资料,图片、视频、文字资料以及一些老人口述的真实事件均可。让每个学生对照自己的材料进行必要的说明,将材料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讲出来,并对该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指出其主要危害在哪儿及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这样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大家都乐于在课堂上对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教学,一是激起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进行学习;二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途径,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地理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三、将教学进行延伸,帮助学生养成创新精神
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地理技能的前提下,对创新精神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发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较为全面的掌握,使得教学内容能够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进行适当的安排,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来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让因材施教不是一句空话,也只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这一方面是为了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学生树立起学习地理的信息,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使学生能够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在学习中充满激情,进而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四、课堂之外亦是课堂,借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将书本吃透即可,而是要让学生关注全球问题,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问题,关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这些才是高中地理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还要组织好地理课外活动,因为仅凭一周那么几节课的时间是无法达成这一目标的,所以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让地理教学能够得到合理的延伸,通过课外活动来将课堂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
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并以此为前提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得到完全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地理课程教学标准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并努力使地理教学的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地理教学中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顺利的激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进而帮助学生顺利的发展和成长。
作者:谭世健 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第三中学
第九篇:高中地理教学的案例开发策略
摘要: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文章就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策略展开分析与探究,为其它研究这一课题的教育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
在高中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模式。教学案例可以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所以如何开发出好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是每一个高中地理教师都应关注的问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概述
教学案例是一种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真实案例。在现今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地理知识的教学案例,形式大多数以文字叙述为主。而教学案例的开发就是指以教学内容为主题,老师收集相关的资料数据,然后进行整合,编写出适合在地理课堂中进行展示的教学案例的过程。
二、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特点
(一)真实性
地理学科的知识大多数都是来源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而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也是为了能更好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所以在进行高中地理案例的开发时,也应当遵循真实性的原则,所开发的案例都是真实可靠的。
(二)代表性
开发高中地理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因此,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掌握全面、了解透彻,就要求老师所开发的教学案例一定要有代表性,便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开阔眼界。
(三)互动性
在教学中添加案例是为了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在教学的案例中,增加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将学生作为地理教学的主体。通过案例的互动提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行发散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在教学的案例中,让学生进行互动体验,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印象,更好地将案例中潜在的知识挖掘出来,深化扩展学习的过程。
(四)可操作性
在进行高中地理案例开发时,针对一个课题,老师可能会收集到许多的案例素材,这就需要老师对这些素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在这一点上,老师应该去编辑那些耗时相对较少、可行性更高的案例素材。开发时所需要的材料,最好在老师的能力范围之内。
三、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方法
(一)了解案例开发来源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进行教学案例开发,首先需要熟悉掌握案例的开发来源渠道,这是进行开发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讲有三个开发渠道:首先是高中的地理教材。当前的高中地理教材经过几次改革,其内容已经包括许多的地理经典案例,这就为我们进行高中地理案例开发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老师可以以教材作为依据,结合课本中的案例进行开发。其次是一些高中地理的教辅书。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创新,大部分地理学科的教辅书也一直在进行修改。现在大部分的教辅书中也会有大量地理教学案例,而且相比于教科书中案例,地理教辅书中的案例会更丰富一些。这些案例对于老师进行高中地理案例开发也有着很高的借鉴意义。最后是电子图书馆、互联网数据库等。近年来信息科技飞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了便利。老师可以在网络或电子图书馆等地方进行信息查阅,寻找自己需要的地理教学案例。这种渠道有着范围广、数量高的优势,但同时大量复杂的信息也给高中地理案例开发带来了困扰。例如在人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将农业的地域分成三类比较性案例分析,水稻的种植区主要是在亚洲的东部、南部以及东南部,大型的牧场放牧区主要在南美洲南部的潘帕斯大草原,商业谷物种植主要在美国的大平原地区,而混合型农业则主要在澳大利亚的达令盆地。
(二)使用正确的开发方式
在进行高中地理案例开发时,应当选用合适的开发方式。通常开发的方式有三种:第一,以一个主题为中心,针对一些地理材料进行研究,研究的范围可以是书本、期刊等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在网络中搜索查询到的资料。然后根据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结合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地理教学案例。这一开发方式中,需要老师自己从各种渠道去获取开发资源。这些资源大多数可以直接获取,相对来也说比较简单,是一种广泛适用的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方式。第二,是进行详细调查获取开发资源的方式。为了获取开发资源,需要老师进行一些社会的调查。这一类的开发方式一般适用于人文地理、地域类地理的案例开发。第三,用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高中地理案例开发,许多自然地理都可以依据现实条件进行实地考察案例开发。
(三)整合收集的案例资料
在采集到第一手案例素材之后,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对资料进行补充完善。第一,有的案例素材太过单一或者简练,对于教学来说,可能内容丰富性较为匮乏。这就需要老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案例开发时,对案例素材进行填充,丰富教学案例的内容。而有的案例内容对于学生当前的理解能力来说还太难懂,所以老师在案例的素材中需要进行讲解说明。第二,有的案例资源内容信息量过多,在有限的教学课堂上难以全部展示出来,这就需要老师在进行案例开发的时候,将这一部分素材进行提炼精减,使整个教学案例语言精练,内容充实。而有的开发素材是一些已经成型的完整案例,老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删减,将案例的一部分空出来,让学生自己进行想象发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第三,在一些案例开发素材中,有的内容已经被归纳总结,这样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学习,需要老师重新展开来讲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四,在许多案例素材中,都是针对一些地理现象进行展示,其中的地理理论知识却并没有被提及。对于这样的案例素材就需要老师进行拓展。通过这些表面现象去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例如对德国鲁尔工业区知识点进行学习时,根据其煤炭资源丰富,但是缺少铁矿这一地域特点,将案例的内容进行扩充。在二战时期,德国首先侵略的国家,如挪威等,都是主要的铁矿产区,所以为满足德国的战争需要,德国将一些出产铁矿的国家和地区作为首要侵略的目标。
四、结语
开发高中地理教学的案例,可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进行学习理解,将高中的地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老师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余锦.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策略研究[J].才智,2015(14).
[2]舒姣.高中乡土地理教学策略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李水.高中地理教师案例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作者:刘敏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