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高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探析(5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高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探析(5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高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探析(5篇)

第一篇: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2017年高考地理试卷以稳为主,稳中求进,在题型、风格、呈现形式等方面延续了以往的特点,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为主线,通过优选考试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维品质,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导向作用。2017年是高考地理试题以核心素养立意目标测评的首试之年,总体而言,试题彰显了地理学科特点,反映了现实社会要求,符合人才培养发展趋势,是兼具人性化和导向性的高考地理试题2017年高考保持与2016年试题的平稳过渡,无大起大落,难度适中,围绕主干知识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进行了综合考查,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探究性试题比重增加

2017年高考试题改变传统上的学后再用,变成在考场上的现学现用模式。考生必须要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材料迅速获取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然后结合情景进行迁移和应用。要完成好本次高考题,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审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材料、图像信息提取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只有能力过硬,才不会被迷惑。个别选择题对能力要求很高,只有认真仔细推敲,抠字眼才能选对。2017年高考考生的感受:学了的没考,考了的都没怎么讲过,有点云里雾里,空中楼阁的感觉。因为2017年试题探究的主体与高考考点关联度不高,以自然地理为例.应对探究性试题,养成一个良好思维程序相当关键。从题干文字图表挖掘隐含信息,建立地理情景,对照案例模型,找出原理规律因素,调用答题模板,组织学科语言,形成地理答案。

二、自然地理比重增加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选择题共11个小题44分,除第3小题考查人文地理外,其余10个小题全部考查自然地理。综合题36题24分以山西焦煤资源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工业;37题22分围绕白令海峡展开,12分自然地理,10分自然、人文结合题;选做题自然与人文结合,43题偏人文,44题偏自然。自然地理部分分值超过60%,试题特点如下:(一)考点后移1.传统的自然地理主干知识基本不见踪影。比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考查很少,而水体运动和生物自然带的内容得到加强。2.关注跨学科领域知识,命题角度和视野扩大。由于这些原理和规律建立在大尺度的基础上,面对中小尺度,特别是微观尺度的地理环境时,这些规律和原则就面临着对接不上的问题。与此相对的是2017高考试题对于生物的关注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与生物有关的试题占到80分以上,这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二)淡化关联尽管水文、生物等要素得到了高度关注,但是这些考点的设问与教材的知识关联度并不是很高,有些仅仅只是一些概念上的关系。(三)强化应用自然地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寻找普遍原理和规律的过程,但是“例外”又远远多于“普遍”,同时还存在着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现实问题。也就是说,一到微观尺度的规律寻找,势必与其他学科产生联系,甚至纠缠不清。

三、选做题最容易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43、44题为两道选做题,各10分。43题旅游地理以材料“茶马古道”为基础要求学生“从文化体验角度,指出他们应做的前期准备”,抓住“去什么地方,去干什么,前期准备什么”即可。44题环境保护以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的“红色荒漠”为材料要求学生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该题的环境主体是森林,选取“课程标准规划”的案例,探讨人类改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最佳途径。信息提要为南方地区、红壤丘陵;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红色荒漠。该题需搞清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与人工松林差别,两题都比较简单,容易拿分,建议今后考生可以先做选做题,避免出现时间不够用的现象,导致容易题失分,得不偿失。

四、体现核心素养,突出主题

以全国新课标卷Ⅰ第9~11题为例,主要考查我国某地葡萄越冬双层覆膜技术,以“内陆地区葡萄越冬覆膜”为选题,突出自然因素的变化。信息提要为坐标图———时间与气温和温度变化的关系(寒冷期丰、枯雪年平均温度日变化和膜内温度日变化)。要求考生分析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寒冷期膜内温度日变化;判断可能所在的省区(区域定位)。依据课标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规范要求,首先,要对此题进行精准的区域认知。试题中提供的“我国某地”太过宽泛,“越冬覆膜”圈定于北方地区也不具体,结合图中的“气温日变化”才能准确定位为我国西北地区。其次,要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思考与气候相关的自然因素,如地理位置、地形状况、植被覆盖度等。同时,还要区别膜外气温与膜内温度日变化的异同,突出了覆膜对自然环境要素的改造。第三,还可以延展思维,凸显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思考覆膜对植物生长(如提高产量和质量、预防自然灾害等)的影响(如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我国西北地区地处内陆,经济不发达(多为贫困地区),通过农业技术实施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善或改造,趋利避害,是发展区域经济和脱贫致富的创造性选择,“引进来”是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高考地理命题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五、人文地理比重降低

人文地理试题在全国三套试卷中共56分,约占20%左右。2017年人文地理试题在选材上关注发生过程、关注决策过程,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

六、重视自然地理的探究

首先学生需要储存一定量的必备知识,进而研究试题材料,关注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再看试题设问,最后论证表达。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角度一,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角度二,教师讲课,在进行第一轮复习时,狠抓基础知识,对于常考的原理图,需要学生默写,比如全球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图、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东亚和南亚季风环流示意图、全球洋流分布模式图等。

(一)自然地理规律的探究

地理规律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当然也是必备知识。当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也是致力于发现规律。

(二)自然地理原理的探究

1.地理原理也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必备知识,与地理规律不同,地理原理更加强调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2.地理原理的学习很容易进入一个思维定势,对于地球表面具有独特性质的地理事象来说,主导因素的探究是原理探究的关键。总之,探究性学习要求培养考生从试题的文字材料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备考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去探究规律和原理,并学会用地理专业术语表达。七、精研高考试题,重视题组训练对高考所体现的主干知识和科学思想,进行对应的改编和分类题组训练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能力。(2016年北京卷)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参考答案】D【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读取岩浆涌出和岩石圈运动箭头信息。【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是地下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受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山顶变平,随着岩石圈的下降,山顶部没入水下,进一步受海水的侵蚀变得更为平坦,所以D正确。【误区警示】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需要根据地表形态的变化特征逐一分析。现将上题进行改编:夏威夷群岛由考爱岛、瓦胡岛、毛伊岛、夏威夷岛等大岛以及一些小岛、礁岩组成。下图示意夏威夷群岛的位置和组成分布。地质学家认为,夏威夷群岛位于太平洋底断裂带上,太平洋板块在夏威夷热泉的上方缓慢移动。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题。太平洋板块()A.承托的热泉是地幔涌出的炽热海水B.此处板块自西向东移动C.板块的边缘由海沟或岛弧组成D.移动可能导致边缘处地震【参考答案】D通过对高考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在以后的高考复习中要抓基础,抓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知识迁移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和思维扩散能力。进行探究式教学,精讲多练,扩展知识面,让学生活学活用,不断进步。

作者:汪艳英 单位: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渗透德育

摘要:德育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笔者仅立足于自身教学实践,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发表个人认识与看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挖掘课本内容,抓住一切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高中地理;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一、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信息的快速传播,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变得越来越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德育教育,是时代变革的要求,它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但是,有些教师却认为德育渗透与地理教学没有什么太大关联,甚至一些教师单方面地认为,德育是班主任和政治教师才需要关注的事,和自己的日常教学无关,因此弱化了本学科教师应尽的道德教育方面的职责。有的教师虽然在授课的同时给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但是在课堂上往往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无法让学生体会德育教育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也无法带来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事实上,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与德育教育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应该摒弃旧的教学理念,注重地理学科的德育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

1.深入钻研课本内容,有效挖掘德育素材地理教学课堂是教师传授学生地理知识、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想方设法地将课本教学内容与德育素材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目标的更好实现。在整合高中地理素材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实际生活体验,对现有教学素材内容进行一些扩展和延伸,以此来有效促进德育教育的渗透。例如,笔者在教学“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时,考虑到如果单纯地从知识结构、基本原理的角度为学生进行讲解,不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用心研究课本内容,结合理论知识巧妙地将当今社会资源分布情况、环境污染、人类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等问题融入其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书本中知识的含义。在授课的过程中,笔者向学生发问:为什么有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当地政府和人民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却一直没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进这一问题?学生根据笔者给出的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水土流失治理与保护的主要方法是恢复地表植被,但是这样做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他们不愿意积极配合;有的说有些人只考虑眼前的利益,或者自私地认为只要自己这一代能够受益就行了,从不考虑子孙后代的后续发展,因此政府应该想尽办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还有的说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控制水土流失并不意味着人类不发展、不创新,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与自然能够更加和谐地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课本素材,以此来促进德育教育的更好渗透。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传播德育思想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尽管一些地理教师也会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但是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枯燥单一,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时代的学生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价值观上同之前的学生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如果教师还只是用原先老旧的教学理念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就很难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维护海洋权益”时,笔者力求使学生在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海洋领海中捍卫我们国家的主权,如何享有我们该有的权益。在课堂伊始笔者先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所了解的海洋知识和信息大部分来自于电视、新闻媒体,因此难免会感觉离我们很遥远,现在请大家来说一说维护海洋权益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学生针对笔者给出的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大海里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有的说中国海洋领域现在还缺少很多专业的人才,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从自身做起希望将来有朝一日能够为祖国的海洋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还有的说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要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居安思危,为国家早日成为海洋强国尽自己的一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德育教育很好地融合在教学设计中,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素养。3.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所学知识,提高德育渗透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所学知识,以此来激发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笔者精心准备了许多趣味性强、发人深省的探究性问题,组织班内学生开展相关主题探讨,在合作探究中让他们体会地理学科的巨大魅力和文化思想。例如,在学习“城乡建设与生活”内容时,笔者事先在课下让学生通过分组调研、互联网、书籍搜索相关资料等方式,来深入了解课本知识,课堂上再请小组代表发言向班内学生展示调查结果,详细介绍在课下调研过程中所发现的现实问题和所得到的心灵感悟。笔者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将自己的想法和认识逐一表达出来。有的小组从城市与乡村近几年的交通工具入手进行分析,以此来突显改革开放之后乡村建设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有的小组从城乡群众的居住环境入手,以多媒体图片的形式从空气质量、植被数量等方面来分析城市化建设对生态以及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通过上述的探究式学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更加客观地看待城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并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综上所述,地理课堂是教师传授地理知识、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只有如此才能将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慧君.刍议高中地理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2).

[2]李春梅.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得与失[J].西部皮革,2017(12).

[3]王明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探究[J/OL].华夏教师,2017(17).

作者:黎兆生 单位:江苏省高邮第二中学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凸显的核心素养培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越来越重视核心素养的培育。高中阶段的地理是属于比较难的一门学科,知识点会很多,学科的复杂性也强过其他科目。面对这些学科特点,教师也面临着挑战。地理教学中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凸显核心素养的培养呢?这是文本着重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地理教学;核心素养;高中;素质教育

一、引言

教育部在2002年不断推进新课改,改革之势不可阻挡。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应该在凸显“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我们指的核心素养并不完全是一门科目的成绩好坏,而是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一种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可以高效率吸收地理知识,并且可以在学习的同时发散思维,提高个人能力。

二、地理教学中凸显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对于学生现阶段面临高考,学习时间紧,内容量大,学习内容难度高等问题,很多老师都放弃了对于学生教育的多元化和素质化。所以面对现在这种现状,我们需要多关注地理教学中凸显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同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填鸭式教学”和“应试教育”都违背了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在学校里面,很多学生因为找不到学习方法而苦恼,这就是“填鸭式教学”的表现。如果是素质教育,学生就不会因为找不到学习方法而产生一种烦躁的情绪。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一个学生可以受益终身的事情。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思维的转变。很多调查研究表明,中国的孩子在实践上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小孩。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一种自由的、开放的态度,西方的家长们鼓励孩子多去实践,而不是局限于理论。而中国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差的原因在于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研究。这就是中国现在对核心素养的研究的现状。

三、地理教学中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

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一个学生的行为举止,思考能力等方面。对于在地理学科这种核心素养的培育上,主要通过对知识点的灌输,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开阔视野。高中地理的主要知识包括读图能力,人文思想,还有综合思维,这些都是必备的素养。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的时候,会要求有一定的识图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地理的学习,是对于地区的认知和了解,学生可以了解到其他国家不同的文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往往会有几个问题。第一,因为学科复杂性采用题海战术。地理是相对灵活的学科,如果单一的刷题,虽然可以快速提高成绩,但是无法一直保持的。地理的学习要融会贯通,根据辩证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对于地理问题我们不能采用题海战术,要掌握知识点,活学活用。在地理学习期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巧妙地利用各种地理学习的资料、文献等等。文献是用于记录以前的经验和传播知识。而对文献的查询和利用,对于文献的反复识别,整合利用都是有用的技巧。比如,在高二地理中学习必修三的遥感技术的时候,在数据库中对于关键词的搜索得到的结果有很多,但是可以用于学习的却不多,这个时候有大量的无用的信息,那么我们就需要去整理资料,信息检索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时候文献的检索起到了重要作用,用相关信息在数据库中找到更精准之类的办法,方便快捷,并且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受到反复出现的资料影响。信息检索有效地节省了学习的时间。遥感技术和我国信息技术有关,如果仅仅讲遥感技术,而没有资料的支持,光凭理论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如果让学生结合多媒体教学的PPT,视频等等,将内容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

四、地理教学中凸显核心素养的意义

高中阶段是一个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为他们在这个时候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时间点上。而地理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在成绩上,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影响。对于文化的核心素养是指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在这个过程里面,学生受到文化的影响做出的选择,同样是重要的。学生形成的文化选择和文化态度,也一样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产生着影响。所以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老师来说也是重要的责任。这就是关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凸显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影响学生一生的财富。

五、结束语

在地理教学中凸显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改革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散学生思维,扩宽学生视野。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并且为之奋斗的目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财富。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这项研究不是盲目的,是有动力和目标的,而这项研究更需要更多的人一起来完成。

参考文献:

[1]胡继中.“六环六让”高效课堂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鲁教版“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4(10):47-49.

[2]胡继中.“创”“引”“扶”“放”四环节教学模式的思考—以鲁教版长江流域(第二课时)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综合版,2015(4):40-41.

[3]胡继中.高效情境模式活化教学细节一从一节市级地理公开课谈起[J].教育科学论坛,2013(2):45-47.

作者:陈燕 单位:泗阳致远中学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的参与式设计微探

摘要:高中地理教学引入参与式,符合学生地理学习认知成长的现实需要。教师要对教学设计切点展开全面筛选,从学习主题、合作方式、训练设计等方面给出更多考量,找到更多适宜的教学设计切点,势必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关键词:高中地理;参与式;取点

根据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固有特点,引入参与式教学设计具有较高适合度,能为学生深入学习创造良好条件。高中学生具有较为完善的独立思维,具备参与教学活动建设的实践能力,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机会,势必能够给学生带来更丰富认知体验。参与式教学设计需要严谨筛选切入视角,确定教学“取点”至关重要,以“取点”为引导,为学生参与规划清晰路线,为课堂教学组织设计提供主题线索。

一、取点主题,创设参与环境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有鲜明的教育目标和学习方向,目标和方向就是课堂教学的主题。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对教学制约因素有充分研究。首先,要深度研究教材学习内容,探寻学生参与学习的契机,为顺利启动学生参与计划做好充分准备;其次,教师要进行细致的学情调查,掌握学生的学习诉求,并根据学生学习接受特点,给出互动性设计;最后,还要对教学辅助手段进行整合优化,为课堂参与式教学展开提供优质服务。围绕教学主题展开参与式教学,为学生创设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激活地理课堂教学的氛围,形成良好参与学习的环境。如笔者设计《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①)》,这个章节的教学目标为:了解太阳能量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掌握分析表达地理现象三维空间分布图,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研究时,利用教材相关插图进行针对性讲解,并发动学生展开质疑活动。学生通过接受讲解,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解读,纷纷给出质疑问题———太阳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太阳辐射对地球造成了哪些影响?太阳辐射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热带雨林和亚寒带森林生物量有什么差异?对学生的质疑进行筛选整合,形成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展开重点讨论,经过师生共同研究分析,最终达成课堂教学目的。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质疑活动是非常自然的参与教学设计。学生自己学习研究列出质疑问题,要比教师给出思考问题设计更有针对性。学生围绕学习主题材料展开质疑,这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的学习认知也是非常丰富的。

二、取点合作,丰富参与形式

学会合作是学生进入社会的重要技能。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发动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形式进行创新设计,以提升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忱。小组讨论是最为常见的合作学习形式,然而教师大多会不厌其烦地运用小组讨论,这无疑会催化学生参与疲倦感产生。因此,为提升学生参与学习效度,教师要在合作学习形式上给出创新设计。小组辩论、案例分析、数据整合、实地观察、实践测量、社会调查等,都属于合作学习可以选择的形式,也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参与机会,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也会更为丰富和鲜活。如在《地球的运动》相关内容的授课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投放一个空白表格,让学生从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两个角度,找出“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等内容,要求同桌两名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找到相关内容进行填空。学生拿到任务后,查阅资料、翻看教材、展开讨论,逐项解决相关问题。成果展示时,教师用手机拍照,将学生填空结果传送到多媒体上,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对评价。教师对学生讨论情况给出专业点评,指出优点,也点到缺点,并给出矫正思路。一般情况下,教师要组织四人或者四人以上小组展开合作,但人数太多,反而容易出现懈怠现象,小组合作成为个别人的学习,其合作意义就大大降低了。教师这里只让两个人合作,大大提升了参与度。教师利用手机拍照形式展开合作成果,也给学生带来全新感知体验。

三、取点训练,提升参与品质

地理教学训练设计引入参与意识,可以从不同维度展开考量。在训练设计阶段设法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训练任务的设计、筛选、确认,这对学生是一种全新的历练。因为设计作业内容历来是教师的特权,如果放手让学生进行设计,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触动有时会更为剧烈,在设计训练操作中形成的学习认知也固此会更深刻。地理训练内容中多设计一些参与性任务,也能够成功引导学生展开参与性学习探究。如案例搜集、信息整合、实地观测、走访调查等,都属于地理训练范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地理训练任务中借助网络信息展开参与学习,将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如网络信息搜集整合、网络地图运用、网络案例查找等。如《地球的圈层结构》训练设计时,教师给出“地震波的利用”研究课题: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践操作活动,并给出研究方法:观察、分析、推理、讨论。各个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具体分工———有利用网络搜集信息的、有查阅教辅资料的、有进行实地观察的,最后小组集中讨论研究,推演出探究结论。经过一番准备,各个小组都按时完成了研究任务。其成果也表现出一致性,说明学生学习具有较高成效。教师为学生布设研究课题,这是发动学生参与训练的最重要方式。学生经过个体、集体学习研究实践,逐渐理清研究方向,并形成更多研究成果,其参与价值得到有效彰显。学生是否有参与训练实践的意愿和能力,关键要看教师是不是有敢于让学生参与的胆识。让学生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形成学科能力,这应该是地理教学的最核心追求。参与式教学方法运用,与新课改素质教学是一脉相承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也是当前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教育理念。教师要对学生参与视角展开多重探究,找到最佳切点进行教学设计,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参与是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行为,符合辩证法哲学原理,具有普适性,值得教育工作者给予更多关注。

作者:谷锦华 单位: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

第五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摘要: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今的科技发展已经趋向成熟化,因此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就要随之创新。由于高中地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加快地理课程教学的生活化进程,其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一个比较大的突破,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高中地理;应用

现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了,而高中地理教学中也应该将其融合进去。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一、合理制作教学视频

开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翻转教学模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本节的主要内容以及学生真实的地理水平和学习能力有深入的了解。此外,教师的教学过程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以及发展特点,以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依据。教师要能够对教学内容有系统的把控,并科学地制定教学方案。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及网络制作PPT或者是视频,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够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教学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针对“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这一单元展开教学时,其中“流域的综合开发”这一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借助网络上下载的视频或者是河流的图片将某一个流域的特点展示出来。以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作为案例展开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视频的形式来进行深入的讲解,田纳西河流域的各个分支以及周围的资源分布都可以借助动图以及位置点的形式展示出来。在其中特定位置加以动态位置点的提醒,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流域周边自然资源的具体情况,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教师还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视频或者图片加以分析解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加以强化。

二、科学制定教学方案

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提前制定适合本节内容的教学形式。比如可以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充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随后一起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完成布置的任务。当然,老师要针对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解释,并且还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以便能够及时地掌握更多的信息。小组活动以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预留思考题,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和回答,这一过程是对学生的思维培养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完善自我的过程。针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可以先制定一个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案。首先,将班级的学生分为四个小组,随后每一个小组针对“西气东输的目的以及原因”展开讨论。随后教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分歧进行详细的解释。此外,教师还要针对这一节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西气东输是怎样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呢?”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跨区域调配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最终能够对这一节内容有一个深入的把握。最后教师要将整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加以总结,以便深化学生的记忆。

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在高二地理必修三“能源资源的开发”这一课中就可以进行“翻转课堂”的设计。对于课程中出现的基本概念,如“可再生能源”、“煤炭资源”、“非可再生能源”等,教师可以用简练的语言展开课程的导入。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如“山西省能源的开发”的讲解,老师首先通过播放近年来山西能源利用现状的视频,让学生能够产生学习的兴趣。最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制作相关的动画或者PPT图片。其实,翻转教学模式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创新,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学生独立学习的需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才能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并且对地理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提前开展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丰富教学方法,将学生能力的提升作为最主要的目标。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中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水平。所以在“能源资源的开发”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也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力度,通过组织学生去当地的能源基地参观,实地探究如何实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还有效地提升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使得学生的地理学习的兴趣得到最大的提升,最终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翻转课堂这一教学形式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了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案以及教学视频的设计和制作中,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借助翻转课堂模式,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实践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为学生之后的发展以及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董满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方慧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4.

[3]方正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277-278.

作者:杜鹏程 单位:四川省广安市武胜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