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戏曲情感表达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戏曲艺术概论
(一)艺术表达
如在京剧之中,讲究“字正腔圆”,吐字清晰、连贯,咬字准确,即“腔随字走、字领腔行”,使全程戏曲演绎连贯,不断节。随着戏曲不断的发展,传统的戏曲演唱方法已经完整,如京剧中,演员多以本嗓演唱,平常训练时也多以喊嗓和吊嗓为主,保持嗓音的明亮、清脆,同时要求戏曲演员演唱时要中气十足,气息绵长,民族声乐唱法中“腔法共鸣”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对戏曲艺术表达的继承与发展。
戏曲中的表达,主要体现在演员对于作品的理解力和表现力上,表达作品时,需要了解通篇作品,了解要饰演角色的情感、性格等,演员通过演唱或念白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一篇艺术作品中,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是跟随着剧情变化而变化的,在声色节奏和文辞内容上也会有诸多不同,演员要通过演唱技巧将这些情感变化准确的表现出来,如今的戏曲,大多都已完成完美的实践,这对民族声乐的情感表达具有较明显的借鉴意义。
二、民族声乐与戏曲的联系
(一)民族声乐与戏曲的共通之处
民族声乐与戏曲的共通之处体现在三方面,文化底蕴、地域特色和气息运用。文化底蕴共通源于二者都是我国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属广义“民族声乐”范畴,故而二者文化底蕴相通,如京剧《红灯记》与民族声乐《白发亲娘》,都体现出崇高的亲情与远志,也具有教育及美育功能。地域特色共通体现在二者都是通过表现地域特色用以表达民族特色,如地方戏曲,比如豫剧、粤剧、川剧、粤剧等,都体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而民族声乐中,如《走西口》、信天游等,都表现出陕西黄土高原及我国西北地区的地域和声乐特色。气息运用方面,民族声乐与戏曲共通在腔肠发声原理相通,虽然具体表述上略有不同,民族声乐讲究“胸腹气”,戏曲讲究“丹田气”,但二者都是通过腹肌和横膈膜控制气息流动。
(二)民族声乐与戏曲的不同之处
民族声乐与戏曲的不同之处也体现在三方面,艺术追求、风格表现和音乐体制。艺术追求不同在,民族声乐是基于戏曲结合曲艺和美声唱法等融合而成,创新性较明显,而戏曲的创新性较为收敛,仍以传统风格为主,追求韵味。比如《梨花颂》,创新只创新在伴奏乐器和旋律上,演唱方式未有改变。风格表现不同在戏曲多以流派唱腔为主,如京剧“梅派”“程派”等,是风格相近的群体流派,而民族唱法多以个人风格为主,如男高音阎维文、蒋大为等,女高音宋祖英、张也等,个人特色鲜明。至于音乐体制,民族声乐体制多变,不固定,而戏曲却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基本上每一种戏曲都以固定的框架和模式进行演唱。
三、民族声乐应用戏曲情感表达
(一)戏曲情感韵味表达
戏曲中的“字正腔圆”虽然在民族声乐中不做重点强调,却也几乎是民族声乐的基础入门。民族声乐的许多情感表达手法大多是从戏曲中改编而来,如《天女散花》就是从京剧《天女散花》中改编而来,其中的松紧唱法也是源于京剧的传统表现手法,这种腔法中,蕴含较为丰富的情感,因此,在改编成民族声乐时,也要特别注重艺术与情感韵味的表达,特别是在戏曲中出现大段的念白或唱腔,以此来表现人物情感的转换,民族声乐应用时,也要在唱腔中融合感情和戏曲的“四功五法和念白”体现出人物多变的情感。
(二)戏曲演员的借鉴
观众看戏并不是看故事情节,而是看一出戏演的好不好,这就取决于戏曲演员本身对于戏曲的了解力和表现力,而好的戏不仅仅是观众本身的理解,也代表着背后戏曲演员所下的功夫。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部好的戏曲呈现从大至微,都是戏曲演员平时大量训练的结果,将人物的情感完全分析并表现出来。应用到民族声乐中也一样,演唱者通过对歌曲或歌剧等的理解,将其意义演绎到现实中来,夜壶你给观众和听众更深的代入感。
(三)表现手法
戏曲使用的表现手法多为“板式”,不同的板式通过不同的节拍、旋律表现出戏曲中不同的情感,如《孟姜女》使用原板讲述这一民间故事,而在此基础上,将原板节奏加快即为快板,减弱即为慢板,自由节拍即为散板,板式的变化也能体现出这一阶段情感的变化。板式变化在民族声乐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民族歌剧《江姐》中,融入越剧和川剧唱腔,将“板式”应用在旋律和结构上,使得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更具张力。
四、结语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各种文化共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或声乐都能体现出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各种文化激情碰撞,互相交融,不但继承着传统文化,也在其基础上将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迈进,如本文中的戏曲和民族声乐,民族声乐吸收大量来自戏曲中的优秀文化,也推动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
作者:裘舒涵 单位:汉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