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理学下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旅游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游览、观光、娱乐等目的而离开长期居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居留的人类活动,这种活动的特征及性质既受制于客源地的地理环境特征,也受制于目的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因此,从本质上说,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针对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旅游地理学理论开始形成并逐渐成熟。旅游地理学认为,旅游活动需要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并且旅游资源是地理环境的一部分。此外,还强调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与地理环境相协调。我国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如何在地理学的视角下,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与规划旅游活动,在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成为研究者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
由万剑敏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旅游地理——旅游资源篇》一书,解析了我国的整体旅游布局特征及成因,并对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地域分布及特征进行了阐述,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了我国旅游资源的样貌。该书共分为十二章,为总分式结构。第一章为总述部分,作者首先对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进行了阐述,方便读者对基础概念形成先行认知,其次对我国旅游资源的地理环境和总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总结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第二章至第十二章为分述部分,在阐述中国旅游资源基本特征及其旅游价值的基础上,承接第一章所列的我国旅游资源分布的各个区域,分别介绍了各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和旅游资源类型,对各省级行政区的重点旅游资源等进行了描述,还对其旅游资源价值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从整体上看,该书针对我国旅游资源的研究内容翔实全面,除了理论阐述之外,还有大量图示和数据,论据充足。此外,该书每章还设置有思考题、自测题和实训题,可帮助读者加强理解。
该书在阐述旅游地理环境时认为,旅游资源的特征及成因与其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地理学视角下探析我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对于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该书对我国旅游资源地理环境特征的阐述及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在地理学视角下,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依据两个方面的地理背景,即自然地理背景和人文地理背景。只有充分把握这两个方面的地理条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才能与区域地理环境相协调,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具体分析如下:
一方面,要依据自然地理背景进行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可以依据地貌类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我国地貌种类多样,复杂的地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旅游资源,据此进行旅游开发,实际上对特殊地貌也具有一定的保护意义。其次,可以依据气候类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我国疆域辽阔,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南方和北方的气候差异非常大,造就了不同的景观风物。冬季,东北地区已是天寒地冻、漫天大雪,而海南岛依旧阳光灿烂、暖如春夏。气候条件的不同导致南方与北方的植被资源、动物资源等也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在旅游资源上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基于此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助于把握气候条件的“红利”,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例如,黑吉辽地区的林海雪原火山生态旅游区、内蒙古地区的草原大漠蒙古族风情旅游区,以及沪苏浙皖赣地区的江南水乡都市园林旅游区,都是在依托当地气候条件、把握气候环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
另一方面,要依据人文地理背景进行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近年来,旅游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联动被广泛关注,“文化旅游”成为旅游行业的热门话题。文化旅游兼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首先,可以依托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发掘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并将其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有效促进文化的发展其次,可以依托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居住区域不尽相同,受到地理环境和其他方面的影响,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风情正是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如贵州凯里的苗侗文化、云南临沧的佤族文化、吉林延边的朝鲜族文化等目前,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已经成为我国具有较强活力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人文旅游资源。
作者:邢誉馨 单位: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