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人文地理学浸润式思政教学改革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人文地理学浸润式思政教学改革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人文地理学浸润式思政教学改革浅析

摘要:结合浸润式教学方法,对人文地理学课程进行思政建设探索,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践和课程考核全过程中浸润思政元素,形成“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提出从知识拓展、第二课堂和教学方法三个层面浸润思政思想,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有机浸润,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浸润式;人文地理学;四位一体;三个层面

引言

课程思政是一种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课程教学理念,教师把专业知识技能和与思政元素结合起来,塑造学生专业思维和价值观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学专业课程体系[1]。2014年上海市教委最早提出“课程思政”并进行实践[2],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在全国高校推广“课程思政”[4],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浸润式教育思想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5],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成长成才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6],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2018年,陆书提出高职院校浸润思政教育模式包括文化、课程、活动和管理浸润[7];2019年,庄岩等提出高职院校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校园文化生活、班团文化建设、网络新媒体舆论和专业文化特色五个方面进行“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8];2020年,李汝宁等以工科专业课浸润思政的实现为出发点,探讨专业课浸润思政改革的意义[9]。人文地理学课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规律为研究内容,课程所涉及的人口、城市、宗教、旅游等内容都有思政元素浸润其中,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专业过硬、德才兼备、爱国爱岗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做贡献。

一、“四位一体”思政元素的浸润

“浸润式思政”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德才兼备人才为重点,实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育人[10]。把思政元素和人文地理学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践和课程考核有机融合,贯穿教学全过程(见图1)。大学时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专业教师在传授人文地理知识的同时,把思政元素浸润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实现专业知识的固化和思想道德的深化。

(一)教学目标中浸润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浸润到人文地理学后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人文地理理论应用,以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思想来指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以国家大政方针为指引学习人文地理学基本知识,把培养专业性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目标(见表1)。

(二)知识点中浸润思政元素

通过人文地理学课程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探索知识点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把思政元素浸润到知识点中。例如,在讲授人文地理学文化扩散类型内容,举例时可以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文化扩散的类型和特征,同时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浸润给学生。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线是人地关系,突出以人为中心,体现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思想;讲授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时,让学生了解竺可桢和胡焕庸在气象气候和人口问题上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对地理科研工作者的崇敬和敬仰之情;在讲授地理环境决定论、生态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时,体现社会主义和谐观和生态观;在讲授民族问题时,倡导民族团结和促进多民族融合;2021年全国两会提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养老等问题,人口政策对地区人口数量的影响,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在讲授农业地理内容时,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问题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11],2021年是“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强调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在讲授城市化问题时,2021年全国两会中提到大城市住房问题,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12];在讲授旅游地理时,发展乡村旅游是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措施(见表2)。

(三)课程实践和考核中浸润思政元素

通过课程实践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使知识内化,加深知识的理解。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除了课堂上学习教材内容外,还可以通过实践对学生开展专业思政教育。例如,在讲授宗教景观内容时,带领学生参观绥化市基督教堂,了解宗教建筑和文化,加深学生对宗教的理解和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在讲授民族、农业、工业和聚落等问题时,参观绥化市科技文化馆,使学生了解绥化市少数民族、工农业现状、城市化进程,增强学生爱国爱乡情怀;在讲授旅游地理时,带领学生到绿之源、正大稻田公园、金龟山庄等地参观,让学生体验乡村旅游和感受旅游文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践行两山理论;在讲授城市化问题时,带领学生到城市中心区和郊区,让学生感受城市景观的变化,理解城市化的特征,时刻关注城市的变化,为城市建设做贡献。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通过课程考核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人文地理学课程考核环节构成包括:平时出席、课程作业、课堂讨论和闭卷笔试。其中记录好平时出席,能有效地掌握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情况,闭卷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把思政元素浸润到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在课堂讨论时,可以设置浸润思政元素的题目。例如,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对国家建设的影响?城市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工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的发展,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在布置课后作业题目时,例如,绥化市工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有哪些?绥化市新型城市化建设情况?绥化市人口和民族情况?让学生通过作业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爱家乡的热情,立志为家乡做贡献。

二、“三个层面”浸润思政思想高校的专业课程课时有限,仅靠课堂教学很难

真正掌握知识,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的拓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现有教学[13],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从知识拓展、第二课堂和教学方法三个层面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课后学习和生活中每时每刻地浸润思政思想。

(一)知识拓展中浸润思政思想

人文地理学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内容庞杂的特点,与人类有关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都是研究的范围,仅讲授教材中的知识显然不够,因此要多渠道搜集人文地理知识素材,对知识进行拓展。可以通过观看记录片拓展人文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有关的记录片有《人文地理》《航拍中国》《经典人文地理》《美丽中国》《鸟瞰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走遍中国》《家园》《徐霞客》和《大师》等节目。例如,《航拍中国》通过全方位、立体式展现中国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和现代景观;《美丽中国》节目中既有风光旖旎的景色,又有人文沉淀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以领略世界各地地域风情,了解各地多元文化;《经典人文地理》把传统多元文化和地理元素相结合;《走遍中国》通过人文说地理,通过地理说人文,在现实地理空间中进入人文空间;《舌尖上的中国》走进美食,领略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徐霞客》和《大师》节目介绍著名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和气象气候学家竺可桢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通过观看记录片使学生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熟悉各地文化特色和差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倡导学生爱护我国的宝贵资源和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同时学习名人刻苦钻研和敬业爱岗的精神。

(二)第二课堂中浸润思政思想

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与人文地理学有关的第二课堂活动较多,例如,学生社团、举办讲座、节日宣传活动等,把思政思想浸润到第二课堂中。例如,在每年的7月11日世界人口日宣传中,学生设计宣传日主题标语和手抄报,进行人口日宣传活动,对中国人口政策的变化、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问题、人口性别比失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进行宣传,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关注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世界宗教日为每年1月的第3个星期日,在这一天,学生通过发放宣传单,让人们了解宗教是促进人民团结的事业,让学生通过活动正确认识宗教,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促进人民团结;国际母语日是每年的2月21日,让学生通过宣传来促进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加强区域联系和互通友谊;世界粮食日是每年10月26日,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发展粮食和促进农业生产,唤起人们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学生组织签名和光盘活动,让学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世界旅游日是每年的9月27日,通过宣传让学生普及旅游理念,阐明旅游的作用和意义,促进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世界城市日是每年的10月31日,通过宣传活动让学生了解有关人类住区问题,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不懈奋斗(见表3)。

(三)教学方法中浸润思政思想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获取的知识信息量有限,必须借助新媒体教学[14],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因此,人文地理学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首先通过超星网络平台建设线上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微课、微视频和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学生课前签到点名、预习、课后师生互动交流等都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来完成。课前预习内容可以制作微视频,帮助学生加深课程内容的学习,增强师生互动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在课上讲授到相关内容时,学生用手机可以随时进行切换,例如,在讲授传统文化时,可以播放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爱国情怀;讲授旅游地理时,可以播放遵义会议、南湖大红船、延安等地红色旅游宣传片,学生学习旅游地理知识的同时接受红色革命教育,欣赏中国的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课件制作时可以把名言警句、两会金句等相关思政元素浸润到其中,例如,在讲授文化产业内容时,可以在课件中加入“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的名言警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在讲授旅游地理时,可以在课件中加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会金句,让学生保护旅游资源和树立正确环境观;讲授课程相关内容时,让学生结合青年大学习和学习强国两个平台,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借助网络新媒体,使课堂教学手段更加多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润物细无声”中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获得最佳教学和思政教育效果。

三、结语

通过浸润式教学法把思政元素融入人文地理学教学中,学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既学习人文地理学知识和方法,同时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热情。通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和课程考核全过程的浸润思政元素,从知识拓展、第二课堂和教学方法三个层面浸润思政思想,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政治觉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专业课教学和立德树人教育形成协同效应,在悄无声息中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

作者:赵淑娟 江涌起 刘海英 单位:绥化学院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