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采茶戏传承与影视动漫发展的融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采茶戏传承与影视动漫发展的融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采茶戏传承与影视动漫发展的融合

摘要:就目前而言,采茶戏传承影视动漫传承具有极强的必要性,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驱动”战略需要跨界融合、影视动漫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亟需注入“文化自信”都是这种必要性的组成。采茶戏传承与影视动漫创新融合发展需要遵循市场化营销原则、国际化传播原则、协同创新原则。采茶戏传承与影视动漫发展的融合可以尝试基于采茶戏文化的影视动漫产业集群策略、高校人才培养融合策略、“互联网+”融合策略。

关键词:采茶戏传承;茶文化;影视动漫;跨界融合;协同创新

我国在世界上拥有一流的茶文化资源,无论是从茶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角度来看还是从我国文化产业寻求自身的“传统文化优势资源”角度来看,将茶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因子与当代文化产业有效嫁接都是一种重要的产业融合创新。“采茶戏”作为我国茶文化资源的一种表现形式,“影视动漫”作为当代文化产业的一种创新方向,在我国宏观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走向深入的背景下存在着无限的融合可能。

1采茶戏传承与影视动漫传承的必要性分析

在我国传统茶文化中,“采茶戏”指的是一种流行于江南地区、岭南地区等地域的一种乡土性、区域性戏曲类型,大多是从茶农在茶园中进行劳作时的劳动号子等演变而来,主要是从清代开始产生,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影视动漫”则是20世纪中后期等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一种现代文化产业形式,是典型的朝阳产业。采茶戏的传承与影视动漫创新具有重要的关联:

1.1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驱动”战略需要跨界融合

2017年,我国出台的《“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驱动战略需要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引领”为主要动力,同时在文化产业的突围与创新方向上要将“跨界融合”作为一个较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同门类、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我国采茶戏的传承作为一种“文化事业”,而影视动漫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存在天然的融合基因,共同在本质上反映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核心价值观、国民性格和民族精神。

1.2影视动漫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亟需注入“文化自信”

受特定的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动漫产业整体上起步较晚,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大量引入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影视动漫作品,我国影视动漫产业一度迷失了自己,陷入到了文化自卑、文化自戕的境地;同时在面对外来的强势动漫文化过程中,我国本土的影视动漫产业产出的作品也缺乏足够的文化自信。对此,我国国务院颁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未来的文化事业发展要“加强中华文化基因校园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音像版权资源共享。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包括“黄梅戏”、“赣南采茶戏”等在内的采茶戏作为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品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着我国“文化自信”的实现程度。而影视动漫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之核心内涵之一就是要寻求本土优秀文化的基因内核,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融合基因。

2采茶戏传承与影视动漫创新融合发展的原则导向

采茶戏传承寻求在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框架中注入当代文化内涵,而影视动漫创新则寻求在“动漫”这种艺术形式的框架中注入特定的文化内涵,同时结合我国当前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任务,当前两者的结合应当坚持这样几个原则:

2.1市场化营销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茶戏的传承与影视动漫的融合在根本性的意义上有赖于市场化驱动。长期以来,在国家垄断文化传承的体制下,包括采茶戏传承在内的众多文化遗产的传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效率低下、产出低下等问题,因此只有走向市场化路径才能从根本上为采茶戏与动漫的融合提供动力。例如,近些年来我国上映的《捉妖记》、《熊出没》等影视动漫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票房,借助于这种市场化的方式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2.2国际化传播原则

从茶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将采茶戏的现代化传承与影视动漫的融合存在两个维度的面向:其一是在实体经济层面实现两种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价值;其二是在国际性的文化品牌、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话语权等方面实现从“文化自卑”、“文化失语”到“文化自信”的转变,掌握好茶文化产业的国际话语权和定价权等。因此,将诸如采茶戏这种茶文化艺术形式与影视动漫进行融合,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积极地走向国际化传播,借助于“一带一路”战略和其他国际文化渠道等实现中华文化的突破,“在国际上推动形成正确的中国观”。

2.3协同创新原则

在协同行为看来,包括茶文化产业与动漫这种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产业集群、产业融合本质上是跨界融合的一种有效协同行为,需要克服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所带来的协同不足的问题。“协同创新”指的是多主体之间围绕着特定的协同目的,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所形成的一种正向博弈过程,其最终的追求在于基于分工基础上的合作与剩余价值的分享。当前阶段,采茶戏的传承一方面具有小众化、冷门化、专业化、受众居于老龄化等的特点,但另一方面又具有极为丰富的本土优势文化价值;而影视动漫则相对具有大众化、热门化、受众年轻化等的特点,但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相对缺乏本土文化价值的劣势,因此双方各有优势和劣势,在融合过程中需要充分协同。

3采茶戏传承与影视动漫发展的融合策略建议

作为一种乡土文化、地域文化、方言文化,包括黄梅戏、赣南采茶戏、粤北采茶戏等在内的众多采茶戏近些年来借助于“政府扶持”、“企业加盟”、“学校培育”和“媒体宣传”等模式实现了良好的传承,但是缺乏一种跨界融合的视角。结合当前我国开展的文化产业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现状,采茶戏传承与影视动漫发展的融合需重点围绕着这样几个方面展开:

3.1基于采茶戏文化的影视动漫产业集群策略

将茶文化与动漫创意产业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走向积极的“文化产业集群”。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整体上进化到了产业集群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文化产业集群地域,并结合本地域特殊的文化资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比较优势。在这个思路之下,我们建议赣南、粤北、江淮等地域的采茶戏可以与本地域的影视动漫产业集群融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鼓励作用,鼓励影视动漫产业基地与采茶戏传承园区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等的集群式发展创新。

3.2高校人才培养融合策略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固然离不开独特的文化优势资源,但是在根本性的意义上受制于“人才瓶颈”。对于未来采茶戏与影视动漫的融合发展来讲,只有立足于知识经济的浪潮培养既懂动漫设计知识,又懂采茶戏等传统文化因子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才能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迈进。因此,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从师资配备、课程设计、教育内容供给等方面向学生提供诸如“采茶戏”、“采茶曲”、“茶艺”、“茶道”等方面的知识,供学生选修;另一方面,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讲,又要个性化地根据学生的动漫设计爱好偏向等灵活地、动态地、差异性地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通识教育知识,确保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现代动漫设计与传统茶文化的精髓。

3.3“互联网+”融合策略

当前经济既是知识经济,又是信息经济、数据经济、分享经济、互联网经济,在这种全新的经济浪潮当中,任何产业的融合都无法脱离互联网而独善其身。因此,采茶戏与影视动漫的融合也自然无法脱离互联网。在国际化传播方面,借助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可以有效地用“互联网+”策略通过建立专门的采茶戏动漫作品频道、设计既符合受众心理又拥有中国特色的动漫作品等向国际传播我国优秀的文化产业作品。同时,基于产业融合和跨界创新的视角,可以积极开发“茶文化旅游———采茶戏艺术节———动漫衍生品——互联网营销”式的旅游产品,借助于互联网这一无形的信息渠道将茶文化因子与影视动漫开发、人的体验式旅游和消费等联系起来,实现茶文化区域品牌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何莎.南昌民歌与南昌采茶戏的演唱风格与唱腔特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王全权,周碧琬.论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及其影响———以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7-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2017.

[4]刘素青,王明.赣南客家采茶戏的传承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2):179-180.

[5]邵培仁,廖卫民.横店: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基于共享性资源观理论的案例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0-30.

作者:孔曼璐 高旗 单位: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