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播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播

摘要: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困境及实现非遗的动漫传播的意义,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播的不足和问题,从加强精神主题分析,科学构建形象谱系,进行审美诉求分析三方面分析了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传播的策略,对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是一种促进。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传播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困境及实现非遗的动漫化传播的意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农业文明密切相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播传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度不断加大,其发展空间不断缩小。目前,人们更热衷于通过景象和声音获得知识文化,视觉艺术受到追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现实功效丧失和审美功能退化的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难度不断增加。但随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契机,借助于新技术手段,通过艺术变形就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借助于新的艺术媒体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播,这种传播是建立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二度创作的基础上的,以动漫方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可以有效打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扩大其传播范围,使更多的人了解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这种传播也是艺术创造的一种新形式,能够促进动漫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向互动,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具体而言,借助于动漫化手段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意义如下:第一,有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生动化展示。在新媒体时代,借助于动画方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有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生动化展示。通过动画方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提炼,需要对相关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进行动漫化处理,删除一些烦琐的信息,通过动漫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提炼,并对相关文化内容进行视觉化制作,实现文字与视觉的统一,以这种方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能够使其内容得以更为生动化的展示,这对于其有效传播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二,能够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主动性。通过动漫化手段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在动画制作的过程中,制作者会结合现代人的喜好进行内容处理,能够使文字内容更为流畅,更具幽默敏感,使视觉画面更为生动,更具吸引力,通过动漫化设计,相关人物形象,场景更具有卡通性,这样的创作更具有吸引力。经过二次创造,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展示。动漫化传播方式具有传统传播方式不具有的优势,能够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主动性。借助于动画方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需要能够引入民间音乐,传统戏剧,传统曲艺等艺术形式,实现声音与画面的艺术结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展示,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力度会更强,其传播主动性会得到巨大的提升。第三,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多种媒介传播。借助于动漫化手段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能够极大地丰富传播途径。动画手段作为新媒体时代下的数字化传播手段,可以进行网络连接,通过多种媒介方式进行传播。动画本身在内容与视觉效果方面较传统展示方式就有优势,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使用,这样,其传播效率更高,传播范围更广泛。在多种媒体应用的背景下,通过动漫化方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可以选择二次链接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传播速度是极快的。以微信为例,二次链接后可以通过微信对话,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这样传播的速度极快,传播的范围极广。并且通过动漫化形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相关内容还可以投放到博物馆、文化馆、博览会等公众平台上,这样就极大地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渠道,丰富了其传播的形式,借助于动漫化手段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这种传播的影响力是极大的。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播的不足和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诞生、传承和发展演化中会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受到特定历史的影响,其具有独特的品质和韵味。但借助于动漫化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处理,其实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二度创造,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其韵味是独特的,这种韵味与其产生的背景历史有直接的联系。在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变快,生产效率不断提升,而产生与农业文明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跟不上历史发展的步伐,人们开始忽略甚至是抛弃具有特殊历史韵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通过新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处理,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跟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这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动漫化处理的原因。但虽然这种处理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但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韵味消失了。借助于科技手段进行动画产品的生产与制作,在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的同时,也削弱了其独有的魅力。在新媒体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新的冲击,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人们在虚拟的环境下就能够完成作品的制作,符号与现实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虚拟文化的产生,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削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韵味,这个问题必须要受到重视。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播的实践应用

3.1加强精神主题分析

虽然借助于动漫化手段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会削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韵味,但为了使其得到传播,借助于动漫化方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也是必要的。借助于动漫化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其实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二度创造,作为创作者要能够尽量地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精神,能够把握其核心内涵,基于此进行动漫化处理,尽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这样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才有实际价值。具体而言,在创作过重,需要能够认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结构,人文情况及生命哲思等内容,能够通过动漫的想象与夸张手法的应用,把相关精神内涵进一步凸显出来,使其精神品质得以有效的传播。动漫创作者要能够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作品,能够深刻把握其内涵,能够把握其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借助于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动漫化的艺术创作,这样,才能保障这种创作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同时也能够尽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品质,以这种方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才能够使人们通过现象深入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魅力,文化魅力,这种传播才有实际价值。

3.2科学构建形象谱系

在新媒体时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播,需要能够科学构建形象谱系,这是其有效传播的基本保障。科学构建形象谱系,需要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新媒体优势,打造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形象品牌,以这种动漫形象品牌有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提升动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得到有效的传播。比如,在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播中,采用动漫表现形式,展示传统的戏曲故事,通过二度创作对故事情境进行设计,对相关细节进行丰富和完善,这种动漫产品的艺术性更强,以此方式进行中国戏曲传播,能够使观众对中国戏剧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这样,就能够实现中国戏曲艺术的有效传播。比如,经典戏曲《白蛇传》改变为动漫形式后,就取得了巨大的反响。在动漫改编过程中,创作者就做了形象谱系的科学构建,通过细腻典雅的传统水墨笔法对西湖周边的景色进行了有效的展示,营造出了一种清新淡雅的艺术氛围。在人物形象设计方面,创作者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对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展示,有效地提升了形象的冲击力,通过构建形象谱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动漫化设计,这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广泛地传播。

3.3进行审美诉求分析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动漫化设计,需要能够对现代人的审美诉求进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审美表现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要,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困难的重要原因。对其进行动漫化设计,通过动漫形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就需要能够认真分析现代人的审美诉求,能够基于现代人的审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进行有效设计,通过二度创作,使作品能够受到观众的欢迎。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能够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并要能够设计出与经典作品相适应的艺术情境,在情境创设中还需要能够考虑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使之能够更为贴近现代人的审美诉求,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够借助于动漫形式实现有效的传播,其可持续发展和创造性发展才有保障。中国水墨画是中国动漫中的一种传统元素,在情境表现中,在意境创设中,水墨画艺术元素应用很普遍,并且具有较强的表现优势。在动漫化设计中,很多作品设计都采用了水墨画这种艺术元素,通过这种水墨画设计渲染了一种氛围,并传达出一种民族精神,这种设计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这种水墨画的动漫设计是非常受欢迎的。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历史文化中,作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明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及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在新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逐渐下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传播,需要能够基于新媒体时展的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动漫化设计,以动漫的方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借助于新的方式对传统艺术元素进行二度创作,使之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这样,才能有效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有品牌,才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保护研究[J].大众文艺,2019(6).

[2]孙传明,程强,谈国新.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对策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7(3):124-132.

作者:万波 熊必成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