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利”
1.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中,促进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多媒体技术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完全适应小学生的心理需要。例如讲述“圆的认识”时,接近尾声,学生们感觉疲惫时,提出问题:同学们,能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说一说汽车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吗?学生经过短时间思考后,课件演示: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猴子坐在一辆方形车轮的车,悦耳的音乐伴奏下缓缓前行,小猴子被车颠簸的上串下跳,学生们被逗得哈哈大笑。接着讨论:为什么小猴子颠簸呢?有的回答车轮是方的,有的回答车轮有棱有角。随后提问:坐在没棱没角的车上会感到不颠簸了吗?课件演示:小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悦耳的音乐下,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不断地上下颠簸。这是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找到了正确答案。最后课件演示:小猴子稳稳地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悦耳的音乐下缓缓前行,车轮前行转动时,车轴“划”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自然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规律。三次演示,吸引刺激,诱导启发,真正认识了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学习欲望调动起来了。
2.形象直观展示,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数学的抽象性,小学生认识规律的形象性导致了学生认识上的矛盾,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多媒体技术能抓住时机,辅助到巧处、妙处,有事半功倍之奇效。例如讲述: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时,多媒体技术通过“闪烁”与“平移”等手段凸显、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两个三角形的底完全重合,高完全重合,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让而然得出结论。学生借助具体事物,形象直观进行思维,建立了清晰的数学概念。
3.学习资源共享,促进学生协作发展
互联网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交互使用的学习资源。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和编写教案时间减少了,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资源上,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主题,启发引导学生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源,获取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学习资源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超越时空资源,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
多媒体技术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超越时空的资源,有利于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提高认识水平,激发学生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我发现创新,获取直接知识,发掘其创造的潜能,进而提高了创新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弊”
1.过分追求形式,削弱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追求声像能唤起学生过多的无意注意。教学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时,学生的注意规律被忽略了,注意力的最终落点不在教材上却在媒体上,过多的无意注意致使学生不能专心于视听媒体所蕴含的知识内容,削弱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的教师一节课竟用了八个动画片断,小学生结束观看后依然沉浸于其中,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让数学课中的语言文字内容融于图像媒体之中,剥夺了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忽视了对动觉的刺激,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多媒体技术在视觉方面独占鳌头,学生的动手方面无能为力,显得苍白能力方面。实践证明:学生要学习到位,必须视觉、听觉、动觉三者结合起来,教师讲,学生听,看图片,时时动手。过分依靠多媒体技术,忽视了对动觉的刺激,导致了三个要素的不平衡,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3.教师涛声依旧,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目前,有的教师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各种实验课、观摩课以及参赛课统统使用,为了一节公开课,众多教师费尽心机,共同研究一个课件,平时教学敬而远之。多媒体技术必须定位于辅助教学、服务教学,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手段永远是为目的服务的。有的教师只是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形式,讲述依然是中心,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者,“换汤不换药”。
4.喧宾夺主,屏幕取代了板书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告别黑板与粉笔,屏幕代替了板书。板书是小学教学最常用一种手段,合理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彰显一节课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的特点。课件板书是经常变动的,具有短暂性、局部性。学生仅能一种视觉暂留,不能整体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不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总结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无论多么先进,它只能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的效果,绝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学情诸多因素,科学的、有的放矢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时机,适时、适量的运用,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最大功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作者:王静宇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响水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