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型城镇化下的碳排放及低碳经济型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型城镇化下的碳排放及低碳经济型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型城镇化下的碳排放及低碳经济型路径

摘要:城镇化在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市场需求推动力的同时,伴随着“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点,碳减排的国际压力日益增大,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必然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本文在深入解析“新型城镇化”时代含义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城镇化的碳排放机理,立足于诺瑟姆曲线理论,分析城镇化各个发展阶段对碳排放的影响,寻求低碳发展的科学路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碳排放机理;经济路径

城镇化是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仅有17.92%,到2017年,城镇化率已经突破半百,以年均1.04%的速度推进到58.52%。城镇是碳排放的空间载体,伴随着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不仅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发展也受到重大影响。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雾霾加重、暴风雪频发等现象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而碳排放过量是引起气候反常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城镇化程度每上升1%,将会引起碳排放量增加1.61%。城镇化与碳排放的研究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化与碳排放的影响机理与变化关系等方面。Poumanyvong等(2010)从城市环境转变、生态现代化和紧凑城市三个方面梳理阐述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王蕾、魏后凯(2014)从技术进步、投资增长、人力资本积累、能源结构四个方面阐述了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构建固定效应模型,针对不同地域估算能源消费水平长期变动的均衡方程,表明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净效应表现为正且较为显著,且中部地区影响最为显著;林美顺(2016)阐述了城市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反馈的影响机制并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提升会相应推动产出和碳强度上升,碳减排有利于实现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化发展,并对不同碳减排措施的减排效果及成本收益进行分析,科学制定出未来碳减排策略。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如何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为适应形势变化后的发展目标而提出来的。第一,传统城镇化以外延式为主,强调发展速度,以提升人口城镇化率和城镇规模扩张为发展目标,主张自上而下为主、自下而上为辅的发展;而新型城镇化以提升城镇发展质量为主,强调以人为核心,实现速度与质量的协调统一,涉及经济、社会、人口、生态、资源、统筹等各个方面,主张实现全方面发展。第二,传统城镇化以城市发展为主,忽视乡村发展,不注重人与社会、自然等的和谐相处,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而新型城镇化注重“四化”同步发展,强调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以低碳、智能、绿色发展为导向,坚持生态保护、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第三,传统城镇化处在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阶段,以行政手段发挥作用为主;而新型城镇化强调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不再单一的以政府为主,而是包括了民众、企业等多元化主体。

二、城镇化对碳排放的机理分析

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是较为广泛的,而城镇化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故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涉及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系统阐述。

(一)产业机构优化

城镇化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现代化工业社会逐步取代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的历史过程。产业结构随不同发展阶段而不断优化,不仅能够为城市现代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吸引周边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身份,对促进农民市民化有重要作用,也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对地区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拉动力。第一、二产业是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扩大再生产必然引起能源需求增加,碳排放也相应增加,第三产业是生活部门,多为要素密集型产业,碳排放也较少,有利于城镇化质的提升。

(二)技术进步

高素质劳动者与科学技术人才引领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也缩短了城镇化各阶段经历时间。突破性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人才打破了城镇化进程的技术限制,产生正的外部效益。一方面,技术创新使企业引进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制造装备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会引起进出口变化,刺激经济增长,加大集约化的生产需求,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然而,对外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要取决于技术共享、进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属性等。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对外开放促使国内外专业化分工,加剧商品流通,可能促进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共享,也可能引进环境不友好设备,加重环境污染。如果出口高碳产品,进口低碳产品,会污染国外环境;如果出口低碳产品,进口高碳产品,会污染国内环境。

(四)消费升级

城镇化不仅能够带来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引起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拉动消费需求,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且进一步引起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推进产业集聚式发展。一方面,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开始逐步转移到城市生活,对基本商品能源的消费需求会放大为之前的3-4倍。另一方面,随着城市消费理念与精神文明逐步向农村扩散,对娱乐、教育、汽车、旅游等享受型资料的需求也会逐步增加,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碳排放。

三、城镇化发展各个阶段对碳排放的影响

(一)诺瑟姆曲线

美国学者诺瑟姆于1979年总结出城镇化进程的“S形曲线”。他认为,城镇化发展是分三个阶段的,可以在坐标轴上用一条简单的S曲线描述城市化的演变趋势,如图1所示。初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城镇化率为10%-30%,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受到劳动力和科技水平的制约,限制了工业发展水平,国民经济中以农业产值占比居多,高出生率往往伴随着高死亡率。中期阶段,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劳动力不断向城镇集中,城镇化率维持在30%-70%之间,产业逐步集聚化,以工业带动发展为主,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占比也不断增加,死亡率开始逐步下降。后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稳定,城镇化率维持在70%左右,基本维持饱和状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变小,第三产业得到充分发展,农业发展能维持社会正常需求。

(二)各个阶段对碳排放的影响

城镇化发展各个阶段对碳排放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根据诺瑟姆曲线理论,我国城镇化正处在30%-70%的中等发展阶段,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既要重视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也不能忽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致力于实现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双重协调推进。城镇化初期,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增长也没有强有力的支撑。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为数不多的工业企业也刚刚起步,城镇各项基础设施也尚未开始,居民收入也只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投资需求基本为零。所以,该阶段碳排放量较少。城镇化中期,社会生产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进入粗放增长的加速阶段。该阶段,技术进步使得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林牧渔产量稳步增长,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工业企业不断集中,千亿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拔地而起;现代服务业稳健发展,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不断提高,致力于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就各大城市而言,产业结构日渐合理化。随着经济稳步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不断缩小,财产性、经营性、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逐渐加大,抗风险能力也逐渐增强,从而促进居民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城镇规模和人口数量不断扩大,政府致力于打造配套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基础设施体系,城乡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为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总的来说,该阶段碳排放随着城镇化进程而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也随之而来,高污染、高耗能特征较为明显。城镇化后期,城镇化发展稳步向前推进,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集聚发展实现优化配置,发展“红利”不断产生,人类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使得高新技术企业优势明显,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也不断加大,加上规模效应的实现得到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减少。同时,随着先进技术的创新与共享,企业开始按照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产品生产与流通中的碳排放量,充分开发可循环经济,加大资金投入碳减排技术研发,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四、探析城镇化低碳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探析两者关系,最大限度地维持生态环境格局来发展城镇化,是切实解决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矛盾的最佳路径。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经济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生产,促使落后企业尽早退出市场;鼓励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与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不断丰富市场体系,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创新市场环境。鼓励企业引入高技术人才,参与低碳技术研发。政策上给予参与技术研发的企业一定程度的倾斜,加快技术更新换代,建立互联互通的技术交易市场,发展各种类型的技术转移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移;围绕重点产业组建产学研联盟,共建区域性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宣传低碳经济的观念,鼓励城镇建设日趋低碳环保化。构建低碳文化体系,借助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宣传低碳理念,培养居民与环境友好相处的消费意识,运用多元化手段向居民传播低碳价值理念;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时,应注重良好生存环境的构建,深入开展绿色村庄、绿色家庭活动,营造城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开展生态文化,引领绿色生活。

参考文献:

[1]PoumanyvongP,KanekoS.2010.DoesUrbanizationLeadtoLessEnergyUseandLowerCO2EmissionsACross-countryAnalysis[J],EcologicalEconomics,70:434-444.

[2]York,R.DemographictrendsandenergyconsumptioninEuropeanUnionNations:1960-2025[J].SocialScienceResearch,2007,36(3).

[3]林伯强,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经济研究,2010(8):66-78.

[4]王蕾,魏后凯.中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14(6):1236-1243.

[5]林美顺.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减排:经济成本与减排策略[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3):59-77.

[6]张腾飞,杨俊,盛鹏飞.城镇化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渠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02):47-57.

[7]马海良、王若梅等.城镇化对工业能源消费的门槛效应研究-以长江经济带省份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03):56-62.

作者:张漫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