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低碳经济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步伐越迈越大,农村经济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加强,而低碳环保发展模式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肯定,但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其产业结构大都是以高能耗为主,这就给我国的农村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更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引言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的引导下,经济发展迅速,但因为企业的增多,环境保护问题又成为当前需要引起人们关注和重视的焦点问题,在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面前,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需要有所转变,要提高对高能耗企业的限制,并对其进行改善,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经济是在国际恶劣环境的挤压中成长起来的,而我国农村的经济更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尤其在近年来城乡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农村的发展更为迅速,这是可喜的一个方面。而另外一个让我们担忧的方面就是当前农村经济结构体系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单一而又粗放式的经营与管理模式,使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和破坏,致使我国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在对于农作物的培育方面,人们已经用大量的生物化肥代替了原始的农家肥,虽然产量高了,收入好了,但是却对土壤及周边的水源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而且在农村生活垃圾也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因素,所以说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必须要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
(一)缺乏低碳理念。虽然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但由于低碳经济刚刚起步,人们对于它的了解不深,而且低碳经济在农村产业中的发展也不成熟,这就使大家无法将农村产业与低碳经济融为一体。同时,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工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各种工业废物排放的增大,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经营模式的制约。从我国农村经营模式来看,大多数的农村产业都是以小规模、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主,这些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小、能力低,但却具有很大的污染性,如果不加以制止或转型的话,就是对我国环境造成污染的一大因素,再加上农村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十分低下,他们对于低碳经济不支持、不认同,这更是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三)经济发展缓慢。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已经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大发展,但因为基础设备配备不齐,机械化水平相对落后,使得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经济发展水平也非常有限,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大家就会不顾低碳环保理念,而进行大肆扩大生产,这样的现状不仅不利于农村产业的提升,还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十分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办法及策略研究
(一)转变经营模式。要想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使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有效的转变,就必须从农村的经营模式入手,对各家各户的小作坊进行合并、重组和改造,使其规模不断扩大,便于管理和治理,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达到治污的效果。
(二)引进先进技术。农村经济虽然发展了,但低碳经济却缺乏先进的技术,所以要想达到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要将先进的低碳环保技术引进到农村产业当中,这样才能使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
(三)贯彻低碳理念。要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贯彻低碳理念,要让人们认识到农业经济不健康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加大宣传力度,给人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大家正确认识低碳经济,愿意主动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当中。比如说,可以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开始融入低碳理念,进而带动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和转型。另外,还可以运用国家的惠民政策,让大家真正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尤其对于消费观念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更要将低碳消费与环保理念进行深入的推广,以达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平稳过渡和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资源的耗费量也会越来越大,要想做到保护环境,就必须要从农村的发展现状出发,找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佳策略和办法,进行引导和教育,这样才能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使我国农村经济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曦.低碳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探析[J].山西农经,2017(17):8+10.
[2]刘润华.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研究[J].农业经济,2015(08):20-21.
[3]安伟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3(08):42-44.
[4]王青,郑红勇,聂桢祯.低碳农业理论分析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3):1-7.
作者:郭新明 单位:西安市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