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谈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重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自然生态危机,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从新的历史起点和全局高度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在党的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的产生有共同的环境背景,共同的伦理价值观,在逻辑关系上相互耦合,互有侧重,相互支持,共同指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虽然在现今社会,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已经频繁出现在了政府文本和媒体报道中,但是实际上两者之间最初并没有建立完整、坚实的理论联系。薛建明较早地关注到了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在理论联系上的学术空白,并在《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社会》一书中提出该问题。在该书中,作者从价值同构、理论互动、实现路径三个角度构建了两大理论体系的互动关系,是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领域的优秀论著。全书共包含十个章节内容,第一章:蓝色星球掀起生态风暴,主要总结和列举了当前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两大根本性问题:生态灾害和资源枯竭。阐明了这两大问题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以及亟须人类反思的工业文明缺陷。重大现实问题往往是重大理论和制度创新的诱因和条件,第二章内容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将生态文明作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又一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以呼应第一章中关于生态危机和资源枯竭的论述。第三章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和高碳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窘境等视角引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低碳经济,并详细论述了其概念、特征以及相关经济理论基础。第四章中,作者构建了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的理论链接,从价值同构、理论互动与支持以及制度设计和理念实现三个角度构建了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的理论链接。第五章内容从法律保障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以及国际合作三个角度论述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第六章内容则分别介绍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和低碳发展方面的经验和举措,并重点介绍了我国低碳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举措和政策走向。第七章聚焦于低碳经济社会与低碳城市,阐述了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成和实现路径,并介绍了发达国家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第八章内容主要关注了低碳经济社会与低碳文化,包括低碳文化的内涵、特征、建设路径和实现载体。第九章内容关注低碳生活,包括生活中的碳足迹问题以及各种低碳生活的有益借鉴。第十章内容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介绍了我国地方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经济领域的思路和举措。全书章节逻辑关系紧密,层层递进,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经济领域的理论演化和政策实践。
《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社会》一书回顾了近代以来全球生态环境的演变状况,得到一个基本结论:无休止的资源开发、无节制的污染排放已经成为工业文明继续前进和发展的巨大障碍,要跨越这一障碍,人类文明必须在形式、特征和内容上进行本质性的变革,开启全新的生态文明时代。该书从文明兴衰的角度对比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并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能源是工业文明发展的血液和动力,但由此而来的对化石能源的疯狂开采和使用,也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在地球漫长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碳平衡被打破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等各种生态和自然灾害频发,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低碳、环保正逐渐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准则和要求。生态文明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指明了工业文明的未来演化和发展方向,而低碳经济产生于工业文明内部,其最终将成为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化和发展的驱动力。该书以人类工业文明所产生的生态危机和环境灾害为着力点,从人类文明演化角度和全新的生态哲学视角对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进行了理论构建和补充,这是全书中值得思考和借鉴的部分。
《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社会》一书中的重要理论创新和探索是构建了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的理论链接。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学科门类、方向的划分越来越细,也客观上导致了不同学科和理论之间的隔绝。因此,不同学科、不同理论之间建立学术沟通和理论链接常常会成为学术创新的一个着力点。该书从价值同构、理论互动与支持以及制度设计和理念实现三个角度对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进行了理论链接,是全书中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创新和探索。在价值同构层面,该书认为生态文明的构建需要低碳经济作为基础,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则需要生态文明从宏观层面做出前瞻性的指导。在理论层面,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都是为了克服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实践层面,两者都是围绕着新能源、新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新经济模式展开。倡导低碳经济,加速人类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理论互动与支持方面,该书认为低碳经济模式与生态文明理念实质上就是经济实践与发展理论的互动与支持。新的发展理念催生了全新的发展模式,而新的发展模式又是新的发展理念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重要实践支撑。生态文明的建设依赖于低碳经济这种生态化、低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而生态文明的兴起不仅为低碳经济的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低碳技术的创新、低碳政策和法律支持的完善提供了动力支持。在低碳经济制度设计与生态文明理念实现方面,需要从社会、个体、国家、技术层面共同努力,实现两者在制度设计和实现路径上的协同和统一。在国家层面需要构建低碳经济持续运行的宏观管理体制;在社会层面,要加强意识引导,努力构建全社会乃至全球的共识;在个人层面,需要构建推动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规范;在技术层面,要积极构建低碳经济技术创新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历史的潮流无法阻挡,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和兴起恰逢我国加速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不可分割性。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而“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注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由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1)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换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机遇。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经验,紧紧追随人类文明发展步伐是国家兴盛、民族兴旺的关键。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换恰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合和重叠,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机遇。要把握好这次历史机遇,需要我们从长远角度、战略层面和全局视野谋划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复兴的内外联动机制,使两者之间实现有机、协同推进。(2)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国现阶段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都是制约和束缚民族复兴的生态约束,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强国,可以破解当前的生态约束,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受制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的生态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和压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为国家和社会发展预留充足的生态空间,建设生态文明能最大化地扩展和恢复我国的生态空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生态空间,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国具有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基础条件和综合优势,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绿色能源市场和最大的绿色产业基础,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最大制度优势。整体而言,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机遇和必由之路,民族复兴是目标,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是手段和路径。三者交互融合,必将在中国历史的演变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以及低碳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理论需要不断适应和融入不同经济领域、不同生活层面、不同社会维度,因此无论是在理论还是政策方面都需要我们持续探索和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建设的新特点。《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社会》出版于2012年,虽然距今已有8年之久,但是该书中对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间理论联系的论述以及低碳经济的实践路径如低碳城市、低碳文化、低碳生活等对现今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作者:周琦 单位:上海建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