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低碳经济多晶硅产业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低碳经济多晶硅产业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低碳经济多晶硅产业研究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小组负责人解振华最近异常忙碌。8月12日,他领导起草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被原则通过,会议特别指出,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与8月10日《投资者报》关于“国家发改委有意将‘低碳经济’纳入‘十二五’规划”的说法基本相符。此前,他则频频出现在各大光伏发电设备生产企业里,调研中国光伏企业实际生存状况。毫无疑问,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光伏企业担当重任。在7月底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后,解振华就透露,关于“气候变化”方面的对话“非常成功”。成功之处在于,美国方面有意愿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中国“部分支持”。而美国作为拥有多晶硅生产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如果能与中国就核心技术方面有所合作,那么可以根本改变中国多晶硅生产企业目前的技术短板。

与此同时,一度垄断技术的Wacker、Hemlock、Tokuyama、REC等国际七大制造商,也正在改变策略,与国内公司的投资方频频接触。在这样的背景下,原先在高利润诱惑下上马的非闭环多晶硅的生产线,开始在2008年下半年以来行业萎缩的基础上加速被淘汰。而更多的闭环生产线能否顺利“接棒”,则是中国光伏产业完成自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暴利恶果天威保变(600550.SH)参股25.99%的天威英利是解振华较早调研的一家企业。该企业内部人士对《投资者报》表示,天威英利大股东旗下,正在建设的硅材料项目——六九硅业,采用了目前国内唯一的新硅烷工艺,直接利用硅石(二氧化硅)为原料制备多晶硅,采用闭环式生产工艺,在批量生产后,每公斤多晶料的成本实现30美元左右,远低于国内其他企业。“我在参加发改委的会议的时候,也谈到发展多晶硅项目的问题,现在鼓励发展能用闭环生产的项目。”

中科院院士王占国教授对《投资者报》表示,现在能用闭环生产技术的企业还是比较少,国内生产多晶硅的企业还是以俄罗斯的多晶硅提纯技术结合引进欧美的设备为主。据记者了解,这些技术目前与美、日、德三国企业所掌握的技术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没能彻底解决高能耗和环保问题。再加上美、日、德等企业此前有意封锁核心技术,让这些企业的生存状况更趋恶劣。作为中国国内生产三氯氢硅最大的企业之一,三孚硅业的二期项目并没有如期实现投产。这或许也从另一个侧面显露出“急功近利”后行业发展的困境。2009年6月初的一个傍晚,正是一般工厂下班的时间,《投资者报》发现,三孚硅业的厂门口,没有涌现工人的下班潮,这与几天前在天威英利所见的情况截然不同。而分散在河北、河南、四川等地的多晶硅料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们,同样很悲观。尽管不时传来的国家一再地加大新能源投入等宏观层面的好消息,然而这些并没有打消他们内心的担忧。此前,在每公斤高达500美元的“天价”的吸引下,国内很多地方在没有核心技术的前提下,上了很多非闭环的多晶硅料生产线。

这些非闭环生产线,催生了像唐山三孚硅业这样以生产多晶硅原料三氯氢硅为主的企业,这类企业在2007年、2008年曾经经营的很好,但到了2009年,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这是严重依靠下游生产企业的行业,而国内多家多晶硅生产企业因为多晶硅价格迅速下跌,或歇业或减产,致使多晶硅最主要的原料——三氯氢硅的产量过剩,价格也迅速跌破了生产商的心理线。“尽管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有发展的行业,但怎么度过眼前的危机,才是我最关心的。”四川的一家多晶硅企业负责人坦言。据悉,国内一些公司目前多晶硅每公斤的生产成本还在100美元左右,而国际七大制造商已经实现了25~28美元/公斤,仅从价格方面来说,已无竞争优势。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光伏发电产业发展滞缓。在历经近一年多晶硅价格暴跌后,由之前400余家光伏企业,现在还在经营的企业,只剩下了不足50家,行业“洗牌”特征明显。“英利模式”:闭环、低成本三孚硅业内部人士表示,“国内多晶硅项目现在大多数亏钱,很多工厂已经因此停工了;而亏钱的原因是工艺不完善,很多企业现在的工艺无法回收利用四氯化硅,不得不把生产多晶硅的辅料四氯化硅就地或运到别处处理掉”。

四氯化硅成了企业“吃钱”的东西,而且还有低质量和污染等“副产品”。但是,四氯化硅本质上是可以为企业贡献利润的。先进闭环生产工艺,是把四氯化硅转回反应炉,继续生成三氯氢硅,进一步提纯成多晶硅。而之前国内一些企业无法实现闭环生产,处理副产品四氯化硅的方法如果不得当,就会污染环境。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中孚硅业人士反复强调,这样简单地处理掉四氯化硅很可惜,无形当中损失了很多的效益。还有一个现实是,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里,四氯化硅是不允许被灌装运往别处,逼着相关多晶硅生产企业,不得不实现闭环生产。三孚硅业公司销售部人士透露,前两年,他们盈利丰厚,尽管处理四氯化硅比较麻烦,“这本来是好东西,只是国内缺少项目承接,只能当作废料或廉价化学原料处理掉”,在唐山南堡开发区里,废水是不被允许处理的,只能每吨倒贴1000元卖给国内相关化学厂或每吨20~30元出口日韩。

这正是新能源原料生产企业无法回避的“尴尬”:一方面生产可以减少污染的新能源的原料;另一方面,却要承担因为生产导致的污染。如果拥有了闭环生产的技术,这一切将都获得解决,同时也解决了中国国内多晶硅企业一直无法降下的生产成本。而从公开的消息来看,只有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英利控股)旗下的六九硅业、洛阳中硅二期项目、江苏中能等少数企业宣称,各自解决了生产环节高能耗和污染的问题。作为低碳经济中重要的一项,即便在全球经济危机笼罩下,光伏发电产业也一直未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多晶硅低价生产技术与批量生产能力仍是光伏产业的重头,因此,多晶硅的副产品四氯化硅的核心处理技术,仍是中国多晶硅生产企业的“重头戏”。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包括天威保变、川投能源等众多上市公司大力投建的多晶硅项目,也将因为成本太高,而失去竞争力。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