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意义上的黄河三角洲主要是以山东北部沿海地区和黄河史上冲积平原为主,辐射周边而成的经济区域地带,涵盖东营和滨州在内的地域范围,以及临近潍坊北部、德州和淄博的部分地区,占全省面积的六分之一。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尚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在总结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其高效生态的发展模式将为我国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模式。虽然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注重高效生态的开发与保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初步实现了产业结构日趋优化、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实现新突破、新能源建设日益推进、碳汇建设初见成效,但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高炭结构明显,能源结构有待优化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不会改变。东营市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煤炭为主,煤炭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40%左右;潍坊市重点耗能企业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耗过重,能源消费增长过快。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工业的煤炭消费量占全社会煤炭消费量的比重为83.89%,电力消费量占77.35%。2012年东营市万元GDP能耗为0.73吨标煤/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滨州市万元GDP能耗为1.00吨标煤/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2吨标煤/万元)。黄三角地区应坚持技改与节能并举,对高耗能行业进行能源审计,同时合理发展新能源。[4]虽然风能等新能源的应用有所增加,但是总体比重偏小,长时期内还不能改变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局面,一时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二)重化工业比重大,加剧了高污染、高排放
虽然当前传统的产业结构正在向集约型产业模式蜕变,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总体来看,现有的产业结构仍在制约区内低碳经济的发展,重化工业比重仍然较大,而且企业短时间内难以摆脱能源利用效用较低的粗放发展经营模式,加之经营单位生产设备相对落后,从某种程度上高污染、高排放还有所加剧。黄河三角洲重化工业结构明显,石化等重化工业比重大,企业数量多。黄河三角洲地区共有26家企业入围“山东企业100强”,其中14家主营业务为化工,另有6家主要从事冶炼、橡胶、造纸生产。低碳经济的发展与优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还需经得起多方利益的博弈,这使得低碳经济的推广与发展尤为缓慢。
(三)科技人才缺乏,低碳经济技术的研发推广力不强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需要掌握先进技术的科技人才。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高端管理人才、复合型研究人才比较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研发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而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与动力在于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其研发技术含量的高低、好坏直接作用于低碳经济的发展程度。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研发与改造虽然有所发展,但是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比如,2010年黄河三角洲地区争取国家各类科技经费2亿元,仅占全省的13.3%。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10项,占全省的13.4%,专利授权达4821项,仅占全省的1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25亿元,在全省仅占12.1%。截至2010年底,黄河三角洲地区共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78家,仅占全省的13.8%。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家,占全省的12.5%。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4家,仅占全省的12.1%。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占全省的仅11.5%。省级工程技术中心82家,仅占全省的11%。由此可见,黄河三角洲地区科技发展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低碳经济所需的高效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健全。[5]对现有低碳技术的整合、拓展能力还不够强,在短时期内要实现低碳技术的成果转化并应用于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还有一定难度。
(四)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弱化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
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随着经济建设活动的广泛开展,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危害较为严重。石油勘探、开采、储运、加工以及事故因素等各个环节导致了土壤污染,化肥、农药以及污水灌溉使得氢化物、苯、酚等有害物质和铅、铜等重金属积累。再加上土壤盐碱化和海水入侵,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和盐渍化严重。20世纪末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面积不断萎缩。用于农业活动的湿地开垦直接占用了大量湿地,围滩造田破坏了湿地生物多样化,油田开发和交通建设造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破碎化和岛屿化。石油污染、工业“三废”污染、农业非点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使得湿地污染严重。
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对策
(一)注重观念转变,打造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的技术革新,而且也是主动调整能源利用结构的重要战略举措。防止气候恶化,建设低碳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首先,要通过宣传教育,倡导低碳理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在政府的引导和宣传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让节俭文化和环保意识转化为公民自觉行动。其次,鼓励企业以主动姿态迎接低碳时代,立足于企业自身发展实际分阶段逐步推进低碳经济,自觉改进生产方式,调整产品结构,走绿色发展之路。再次,倡导社会公众开启“低碳生活”,在工作和生活中减少高耗能的消费嗜好,提倡简约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费和低碳排放,进而引领全社会形成低碳风尚。如滨州市在部分路段以及公园的建设中引入绿道的设计理念,提倡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在提升生活品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了一份贡献。
(二)加强政府引导,建立低碳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机制
借鉴先进省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设立低碳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整合现有财政专项资金,对低碳发展的项目、科技、产业采取引导、激励、奖励或贴息贷款等方式给予支持。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加大金融机构对提高能效、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低碳环保项目进行倾斜。探索跨区域的碳交易合作绿色发展补偿机制。比如,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生态发展区域,在其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充分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土地等手段,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推进低碳制度创新和法律体系建设,完善标准和规范,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研究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环保产品等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提高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还可鼓励多途径建立碳基金,即不完全依赖政府投入,形成多渠道吸纳民间基金的新局面。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解决“三高”问题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基本路径选择。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围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以开展的。低碳经济本质上是要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三高”问题,这正是循环经济要解决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引导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现实而又可行的选择,是实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到“循环经济”15次之多。在功能定位方面,规划要求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构筑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在发展目标方面,规划要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建设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建成东营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华泰工业园等16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在重点领域组织公关,组建跨领域、多学科的科技队伍,推动支柱产业优化升级,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
(四)加强政策扶持,注重研发新技术
发展低碳经济对区域整体和长远发展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既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政策的支持,还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和管理办法,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如对从事新兴产业或积极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对开发和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促进节能减排成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技术创新给予更多关注、支持和激励。既要注重研发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又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全面加快新技术、新能源的运用,逐步推进产业从粗放型向技术型转变,推进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黄河三角洲新能源品种相当丰富,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发展低碳能源,大规模推行和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和海洋能等,最大限度降低依赖煤炭消费程度,确保低碳经济发展顺畅可行。
(五)注重统筹规划,强化产业支撑
发展低碳经济涉及部门多、领域广,而且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统筹规划是有效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山东省把建设“低碳城市”作为约束性目标列入各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使得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每个公民都在规划的约束和指导下,努力把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到实处。黄河三角洲各地市有责任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编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将低碳发展理念体现到规划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并在项目审批时做好趋向性引导,避免产能过剩,在源头上把好关。同时,黄河三角洲各县区在保证GDP稳步增长的同时利用经济和行政手段,限制高炭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低碳产业。一是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黄河三角洲地区是山东省重要的粮食及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低碳农业具有较大潜力。二是要提高第三产业比例,推进现代服务业生态发展。有资料显示,每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万元GDP能耗就相应降低1.3%。依据地区情况可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黄河入海口、红色旅游、滨海旅游度假和民俗文化四大精品旅游线路,将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孙子文化旅游区逐步建成为国家级旅游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冷链物流、连锁配送、网上销售等现代物流业;逐步完善银行、保险、证券等区域金融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其产业结构,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作者:李硕雅 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