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低碳旅游是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观念,能够确保旅游产业和环境资源保护二者同步发展。原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其以传统生活方式作为旅游亮点的旅游模式一直都是城市游客群体的第一选择。在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中将这两者相互结合,将自然环境保护和自然环境利用有机结合,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通过二者的结合,实现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共赢,可以促进我国“两型”社会的建设,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与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环保;乡村经济;旅游发展
1.乡村旅游的概述
我们所熟知的大自然是个很广泛的整体,我们作为其中很微小的一部分存在着,但是当工业、科学和经济发展到某个阶段以后,自然资源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但环境恶劣到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时,人们不得不关注地球生态平衡的保护,这样的基础上,就产生了崇尚自然、环保以及绿色、健康且低碳的旅游方式。我国的乡村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以及农家生活、民俗文化等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作为主要吸引物,其主要市场是久居城镇的居民,通过充分满足游客们的休闲放松、求知探索和回归自然等等需求而取得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乡村旅游示范景区和景点大约两万多个,平均每年接待各地的游客量超过3亿。根据这一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乡村旅游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的结构以及提高剩余劳动力就业率问题、农民的文化素养的提高等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型的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其是指一种绿色生态、循环高效、可持续的旅游产品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从世界范围来分析,部分较发达的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已经进入高发展的阶段,但是我国目前还是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一些乡村旅游粗放式发展会引发的很多问题而阻碍了其发展,由此可见要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高速的发展必须走低碳化、生态化的道路。
2.乡村低碳经济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但是近几年来,因为管理和经营模式的缺失的问题,导致我国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在进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对部分土地资源任意占用,严重浪费土地资源,还有某些旅游接待服务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碳排放量很过高,这些问题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破坏。这些问题的出现,也致使我国乡村旅游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发展任务。
2.1乡村景观、文化生态环境受损现象严重。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因为风险小、投资少以及自发性明显等特点,让很多开发都是由农民自己进行。部分旅游经营者因为教育水平不高的缘故,自身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乡村环境和乡村资源的重要价值,同时乡村旅游管理者还缺乏长远的规划以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也造成某些乡村景观的“淳朴”特色的缺失。在现实中的乡村旅游消费者,多为来自城市里的游客,城市较为发达的经济所孕育产生的强势文化,对相对处于弱势的乡村文化产生了很强的影响。这些旅游经营者为了追求短期高额的经济效益,乡村景观开发者就会一味的迎合某以部分消费者的需求,造成在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中不能够因地制宜的进行开发,更倾向于城市化的建筑与设施,这就与乡村环境建设的原则背道相驰,不仅会造成大量的材料的浪费,还会对大自然的和谐造成严重的影响,破坏乡村的生态自然美。源源不断城市游客的进入,让乡村的弱势文化逐渐向城市的强势文化慢慢靠拢,甚至最后会被同化,导致乡村独有的“乡村性”的特色逐渐消失,让来自城市的游客没有了强烈的新鲜感,这一类问题的持续会最终导致乡村旅游将不复存在。第二就是城市居民会将自身在城市环境下的生活或者娱乐消费模式带到乡村,这会对当地乡村居民产生某些影响,当地居民可能会为了迎合游客而模仿游客的生活方式或者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盲目的模仿反而会使原有的传统的社会文化、家庭观念等等乡村特征吸引力慢慢消失,乡村旅游假如失去了乡村的特色就不再是乡村旅游,这样会影响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乡村经济旅游环境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很多的乡村旅游主要还是以农家为主的旅游开发,这样的旅游开发对象较为单一,也因为资金不足、开发能力有限以及开发者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不足等等因素,导致开发不够合理科学,反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更严重的破坏。乡村旅游开发区自我调节恢复的功能比较脆弱,乡村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将会导致整个区域的生态灾害。具体表现有不少旅游区域内的噪声、垃圾以及水质的污染现象都是十分突出的,在还没有完善垃圾处理设施、水质处理体统等等的乡村地区,这些问题的存在毫无疑问会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另外还有在某些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论证不够以及旅游地容量的不足,没有合理安排游客和旅游交通工具的进入,最后无法有效的进行疏散。
2.3低碳化旅游理念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建设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念已经逐渐深入每个公民的思想中,但是还是有很多游客在旅途中的衣食住行以及购物娱乐等方面并没有真正的用实际行动去实现对低碳减排的作用,在旅途中的低碳行为的表现和实施,仍然需要加强提高的力度。很多游客出行总是会第一选择自己自驾出游的方式,一个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大,但是成千上万的私家车所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了,还有不少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制品包装袋等,这些物品都是破坏环境的主要元凶。
2.4低碳型生态旅游产品缺乏。旅游过程中提供的衣食住行方面,没有合理的应用到现代高新的环保技术,例如未合理利用沼气工程将固体废弃物进行有效循环和再利用,还是主要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主的生产模式进行旅游产品的供给。乡村生态旅游企业不能充分的提供和生产低碳的生态旅游产品项目,旅途中的衣食住行和娱乐购物的接待服务中也没有很好的体现低碳化的观念,目前我国国内乡村旅游产品包括乡村休闲园、生态观光农田、生态采摘果园以及生态产品加工、农家乐等等项目,但是这些项目的根本目标并不是进行生态化、绿色化观赏景区项目的开发,在建设过程中较为盲目,出现滥砍乱伐的现象,严重的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阻碍了乡村经济旅游的建设。
3.低碳经济旅游理念优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径
3.1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首先,在完善低碳经济旅游的过程中,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指挥,政府应该加强自身的领导作用,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低碳经济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合理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制定适应当地发展的低碳型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首先可以基于低碳型产业为核心这一发展原则,有效地去规划乡村旅游具体项目,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道路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其次政府要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出能够有效促进低碳型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实施奖励政策鼓励旅游产业,积极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充分调动旅游相关产业的积极性。最后是加强关于低碳旅游观念的宣传力度,政府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微博、报纸等现代媒体平台大力去宣传低碳旅游的积极意义与影响,从思想上提高旅游群众的低碳环保意识,让游客能够自觉主动的维护当地生态环境,将乡村旅游作为核心内容,低碳旅游模式为亮点的核心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3.2积极支持生态旅游低碳技术的研发。积极支持生态旅游关于各项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研发。低碳旅游业的发展最终依靠的主要还是低碳技术,但是目前我国国内的低碳技术研究还是处于相对初级阶段,研究成果和低碳技术成果之间的转化率并不高。国际上相对成型的低碳技术的引进难度比较大,而且引进的成本花费较多,这造成了我国科研机构迫切的需要大力培养低碳研究人才,还应该积极的与国际研究组织合作交流,提高自身的低碳技术,重视研究成果与技术成果之间的转化率问题。
3.3强化乡村旅游低碳化观念。最近几年的发展中,由于我国乡村旅游人数日益剧增,随之产生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承受能力超过荷载最大值等问题的出现。我国应该大力普及旅游者旅游低碳化观念,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健康环保的新观念。应该积极利用社会效应去宣传低碳旅游观念,提高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以及低碳消费的思想意识。为了能够更好的去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就应该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一次性物品,以及尽量减少自驾游的次数,不能乱扔废弃物品,或者爱护乡村野生动物和植物等等我们力所能及的行为,全民只有正确的了解低碳环保的重要性,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我国才能更好的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健康的性发展。
3.4促进开发低碳型旅游产品。应该积极推动乡村经济旅游开发低碳型的旅游产品,包括对衣食住行、购物娱乐方面低碳化、生态化的推广。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能够作为乡村旅游企业在开发低碳型生态产品旅游产品时的最终目标,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效益一视同仁的原则,同时承担起企业对社会应有的责任,重视低碳可能会带来的潜在商机,通过旅游产品项目和服务方式呈现的低碳化生态化转型为旅游者提供服务。
4.结束语
从整体上来说,低碳旅游是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观念,能确保旅游业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二者同步。原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其以传统生活方式作为旅游亮点的旅游模式一直都是城市游客群体的第一选择。在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中将这两者相互结合,将自然环境保护和自然环境利用完美结合,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通过这二者的结合,实现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共同进步,促进我国“两型”社会建设,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与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屠玉蓉.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探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6(03).
[2]周菲菲.互联网+时代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探析[J].农业经济.2016(08).
[3]阮慧娟,吴雪飞.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4]张珺,黄佳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与模式研究[J].长江丛刊.2016(16)
作者:吴子豪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