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满足社会用电需求的电网运行管控平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满足社会用电需求的电网运行管控平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满足社会用电需求的电网运行管控平台

1电网运行管控平台的建设背景

当前,国家电网公司、地方政府及利益相关方都对供电企业如何确保社会用电、履行好社会责任提出了较高和具体要求。供电公司亟需通过提高可靠供电,提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的社会用电需求,努力缩小电力发展与社会文明发展不同步所产生的社会需求差异,提高社会满意度,主动承担履行更多社会责任。

2电网运行管控平台的基本内涵

为适应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用电需求,供电公司以履行社会供电责任为己任,遵循国网公司发展战略,以社会供电需求为导向,树立“前置服务、主动服务、责任服务”意识,“突出三个导向、实施三个管控、搭建两个平台”,形成以“社会用电需求+电网、设备”的电网运行管控模式。提高电网系统运行稳定性,提高社会满意度。

3电网运行管控平台的搭建方法

3.1实施前置型电网运行管控,降低电网安全运行风险

3.1.1改变传统电网管控方式

(1)社会用电需求纳入电网管控体系。传统的电网运行管控方式以电网+设备为主,信息为命令式的职能管理由上至下,传播范围由内对外的单向沟通形式。无法充分满足社会用户对电力供应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供电公司主动考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社会需求与电网运行矛盾时,把社会的需求纳入整个电网管理系统,针对停电信息、抢修进程描述、停电需求采集等实行供、用电方信息双向沟通机制。一是结合用户用电特征,优化电网运行方式。二是依据社会用电需求,开展隐患排查治理。(2)社会保电采取差异化的管控方法。社会保电是供电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工作之一,该点供电公司近年来服务的社会保电工作,级别高、密度大、要求严,因此在保电工作的管理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和实践。一是制定地区电网保供电规定。二是重要保电任务制定特殊保电措施。

3.1.2优化电网风险管控流程

3.1.2.1静态电网定期评估

利用技术分析工具和监视手段,年末结合电网度夏、度冬电网负荷高位运行差异,在对用户需求进行年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系统辨识和分析电网运行的薄弱环节,组织专业人员分层级、分区域对地区电网运行风险开展“拉网式”排查。

3.1.2.2风险预警的及控制

电网运行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进行差别化定制和部署,明确应对不同电压等级用户风险的控制措施和保障形式,实现对风险控制资源的优化配置。

3.1.2.3风险解除及后评估

每次电网运行风险解除后,由电网管控部门在相关平台公司内部的预警解除通知,针对涉及的重要用户和高危用户通过调度管控平台进行逐一通知,各风险控制单位将现场风险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及用户反馈情况进行总结,上报到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由职能管理部门对预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各相关单位根据反馈评估情况,进行持续改进电网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3.2实施交互式计划停电管控,提升用户感受满意度

3.2.1平衡供、用电双方之间的停电需求

3.2.1.1完善用电方需求信息管理渠道

为避免停电计划执行不畅情况的发生,许昌公司完善用电方需求信息渠道,针对重要用户和大客户签署调度协议,设置兼职协调员,事前了解用电方停电需求,依据调度协议和与兼职协调员的定期沟通,及时了解和收集用户停电需求。针对专线用户和普通居民用户,由大客户经理负责收集区域用户月、周停电意见。电网管控部门依据各类用户停电需求意见,以减少停电时间和范围为原则,制定综合停电计划,避免重复停电,最大限度减少用户停电次数、提高用电可靠性。

3.2.1.2依据用户需求灵活调整停电时段

正常用电是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但是当前我国电网的现实情况尚无法满足居民区域全年(365天×24小时)供电,公司根据不同的停电时段对居民的影响和感受程度不同的情况分析,灵活调整居民区域停电时段。(1)为减少对居民生活用电的影响,将居民停电时段尽可能安排至后半夜。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居民夜生活也逐渐丰富,对晚间用电时段的需求不断延长,因此我们将停电时间段由原有的零点工程(0点-1点)调整为凌晨工程(3点-4点)或清晨工程(5点-8点);(2)为了保证居民假期时段的用电需求,保证居民假期娱乐休闲活动的开展,我们在周六、日和节假日尽量不安排居民供电区域停电;(3)峰谷差电价实行以来,考虑电价影响,工业用户晚上工作的增多,为保证电力供应,针对专线工业用户,部分停电安排在早上8点以后。

3.2.2加强电网停电计划全程的互动管控

造成用户的计划停电工作,在每年编制年度停电的计划前,提前和重要用户沟通,整体考虑用户的设备检修、生产特点等信息这些因素。每个月编制月度停电计划的时候,也应提前和涉及重要停电用户沟通,协调用户停电计划是否需要变化,确认在本月的停电时间安排。在月末的时候通过微信平台、掌上电力平台、小区公告等形式月度停电计划。

3.3搭建电网运行管控支撑平台,全面提升电网管控能力

3.3.1搭建内外部沟通交流平台

3.3.1.1内部纵向沟通平台

一是计划及临时停电。电网管控部门提前将停电计划通过各种媒介(短信、邮箱、微信或APP等)分别至公司内部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执行日计划前,电网管控部门确认停电后,至公司内部相关施工单位、停电区域所在供电所等相关人员。二是故障(抢修)等突发停电。电网管控部门至公司内部相关施工单位、停电区域所在供电所等相关人员。三是建立用户管理部门、县供电公司、供电所长三级微信互动平台。及时各类停电信息、检修进程、恢复供电等信息,确保执行落实到位。

3.3.1.2外部横向沟通平台

(1)建立公司与用户间的微信互动群。通过微信群及时传递停电信息,施工信息等供电服务信息。由各县供电公司组织引导,慢慢建立起供电所长与服务区域内用户间的微信互动群(县供电公司主要负责人须在群中),由供电所长向服务对象及时提供停电施工信息及政策。与此同时,激励公司员工通过个人公众号、朋友圈制作、转发停电信息及供电服务正能量。(2)实行故障抢修信息互动机制。由于故障停电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会给用户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很可能引起客户的负面情绪,所以供电单位通过故障抢修信息互动机制对客户进行停电抚慰。例如停电第一时间给受到影响的客户发送告知信息,说明抢修人员已经到达现场,并进行排除故障;当故障维修工作有一定进展时,也要及时通知用户管理部门,并对来电咨询的用户做好解释,保证现场抢修故障情况、抢修进度等信息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公开化、透明化;当故障排除后也应主动向相关用户发送恢复供电告知信息,请求客户谅解。

3.3.2搭建电网运行移动管控平台

利用“互联网+”技术,自主研发调度配网检修管控平台,将APP程序安装于专业管理及施工负责人手机上并绑定,根据流程环节要求,分预安排停电、故障(抢修)处理、巡视操作、设备管理和系统管理五部分,各级管理人员完成表单填报、审批、资料上传或汇报等工作。调度通过客户端登录系统进行各种操作,各部门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或外网电脑进行查询或浏览。(1)通过扫描“二维码”查询各类计划及临时检修相关资料。各类计划、工作票、抢修票等经实名签批完成后,在页面中生成“二维码”标志,各级管理人员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来进行情况核对,并将电力生产运行相关的各类操作、施工等相关的环节以图像、声音或文本的形式进行留存,实现“痕迹管理”和“全过程管控”,并可备各级管理人员对各类现场进行查看浏览。(2)严格执行计划检修刚性管理,电网停电数据“一目了然”。按照“同一线路、同一台区两个月计划停电不超过三次”要求,将近两个月10千伏停电(计划+故障)数据按不同颜色进行区分(次数不高于2次的以绿色标志,高于2次的以红色标志),并于停电计划申请当中进行管控。(3)与智能调度管理(OMS)系统实现无缝连接。将经过各级专业人员实名会签后的计划通过导出导入功能,实现与OMS系统的无缝连接,确保各项审批的计划合规依矩。(4)实现电网设备运行状况可视化管理。对施工点、设备缺陷、线路树障分布等有碍配电网安全运行的数据和图像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供各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和检查,为技改大修或电网建设改造提供依据,确保电网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4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用电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建立这套新型的电网运行管控模式有力的保证了社会用电需要。这个模式已在局部地区供电公司尝试和应用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在同类地区和行业具有广泛的推广性和适应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型供用电需求也会不断发展,这种模式也需要根据时代形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融入新的手段物联网大数据提高这种模式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为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提供强有力的电文明。

作者:袁媛 单位:国网淮阳县供电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