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演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演变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演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经历了探索改革、扩大改革、深化改革、改革创新、全球化时代和金融危机之后等几个阶段。无论是最初的简政放权、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汇率改革,都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当前,面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及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对外贸易制度又展开了新一轮变革。必须更加注重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有效调整对外贸易政策,鼓励海外投资,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制度演变;发展方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启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道路。从一开始,对外贸易就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中国对外开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创新、扩大、深化、探索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贸易制度都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外开放的客观需求,在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全球贸易秩序和贸易规则重构,都要求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展开新一轮变革。在此背景下,回顾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演变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探索改革阶段的对外贸易制度(1978年~1987年)

1978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元年,对外贸易作为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其肩负的重任不言而喻。概括而言,其主要任务就是改革原有的对外贸易制度,同时探索新的对外贸易制度,具体做了以下工作。1.改革对外贸易管理体制。1980年改组成立海关总署和进出口商品检验局,1982年整合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投资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对外经济贸易部。同年,为配合外贸公司“走出去”,开始在美国等主要国家成立贸易机构。2.简政放权。1980年年初起,开始放松对外贸的管制。1984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各省可以按比例留存外汇,企业最多可留存50%;除了列入禁止进口的商品,获得授权的机构可以自由进口非禁止商品;扩大广东省对外贸易经营权,省一级外贸公司可以负责自营产品出口业务。在此之后,中央部委成立了19个工贸公司和进出口公司,推行技贸、工贸结合,进一步推动中国产品与世界接轨竞争。3.推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1987年外贸专业总公司围绕出口总额、盈亏总额以及出口商品换汇成本三项指标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调整对外贸易财务制度,将外贸企业财务与主管部门脱钩;改变原来的征税办法,全面调整进出口商品的征税和退税政策。4.实行国家控制下的开放保护贸易政策。明确向“关贸总协定”(1996年后正式更名为“世贸组织”)提出了进口商品结构只能是有助于提高出口能力、促进技术进步以及节约使用外汇的基本原则。总的来看,该阶段可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步阶段,基本确立了出口导向战略,对进口采取了相应的限制政策。在此之前,中国对外贸易无论是贸易产品种类还是贸易规模都是极度萎缩的。如对外贸易产品种类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资源产品以及工业初级产品上,基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和价值含量,贸易规模不到300亿美元。当然,这也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1979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只有293.3亿美元,1987年已增至826.5亿美元,年均增长13.83%,且同期的进口年均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长率。

二、扩大改革阶段的对外贸易制度(1988年~1990年)

总结前一阶段对外贸易改革,一些关键性的制度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1988年2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决定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加速对外贸易企业向“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制”转型的步伐。1.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只需在承包指标内按一定比例向国家上缴承包额即可,其余留给地方和企业;同时规定,不同行业、产品、地区的留成比例可以不同,如机电出口产品的外汇收入可以全额留成等。2.二是开展自负盈亏改革试点。在服装、工艺品和轻工业三个行业开展自负盈亏改革试点,明确规定这三个行业的出口收入可以按比例提取自用;1988年,进一步修改了利润留成办法。3.深化外贸计划体制改革。进一步缩小进出口商品指令性计划范围,其中进口指令性计划商品占比20%,出口指令性计划商品占比30%。截至1988年,地方部门自有外汇进口占比已经超过中央外汇进口占比。4.转变外贸管理机制。由各地经贸厅进行管理,对外贸易部的管理也从以前的直接控制转为间接控制,行政管理部门和外贸企业从一体管理转而实行政企分开,并下放对外贸公司审批权,各地外贸公司大量出现。截至1988年7月,全国批准成立的外贸企业超过2000家。回顾这一时期的外贸管理体制变革,总体上继续贯彻了由紧到松的政策意图,管理方式由中央管理向地方授权管理转变,进口与出口都出现了不同程度松绑。向下放权成为这一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变革的主基调,以往完全由中央严控严管的做法逐步发生改变。各省份尤其是广东、江苏等东南沿海省份,借助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优势,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88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027.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475.2亿美元,进口额为522.7亿美元;至199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154.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620.9亿美元,进口额为533.5亿美元。3年间对外贸易增长有限,主要原因是受西方国家制裁影响。

三、深化改革阶段的对外贸易制度(1991年~1993年)

为尽快改变前一阶段中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困境,1991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再次提速改革开放步伐。1.在调整汇率的基础上,增加外贸企业外汇留成比例,同时取消其出口财政补贴。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特征更加明显,进一步加速了外贸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使企业经营体制更加完善。2.进一步下放外贸管理权。地方政府获得了更多管理权,外贸企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进一步释放。3.再次改革外贸部门体制。1993年对外经贸部改组为对外经济合作部,同时撤销进出口司等微观管理部门。4.改革进出口管理制度。取消出口商品分类经营规定,规定除少数需要进行出口管制的产品,其它由外贸企业自行负责,自负盈亏。调整中国进口商品征税,简化进口手续,为外国商品进口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这一时期的政策更加倾向于向市场化转变,即政府从微观领域管理中抽身出来,只进行宏观管理,目的是进一步促进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缓解西方国家制裁造成的困境。1991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35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719.1亿美元,进口额为637.9亿美元;1993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增至195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917.4亿美元,进口额为1039.6亿美元。中国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提高,应对西方国家制裁初见成效。

四、改革创新阶段的对外贸易制度(1994年~2001年)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理论框架,使中国真正摆脱了姓社姓资的意识形态束缚。与此相适应的是,对外贸制度进行了新一轮改革创新。1.深化外贸管理制度改革。重点是1994年开始推进的外汇制度改革,从以前严格管制的汇率向“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实行了14年之久的外汇留成制度被取消,逐步建立了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人民币可兑换得以实现。2.加快对外贸易立法进程。1994年5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并于当年7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走上了法制化轨道。1997年3月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中国对外贸易开始在法制环境中运行。中国加入WTO之前,全国人大、国务院以及国家各部委又围绕世贸组织规则,对中国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了大范围修订及规范,以实现与世贸组织规则的对接。3.改革外贸行政管理制度。重点是放宽对外贸生产经营企业的审批,外贸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逐步放开商品经营范围,越来越多的产品加入到了出口贸易行列中,但同时加强了对一些大宗商品和重要敏感商品的出口管理。如1994年逐渐减少中国原油出口,改为纯进口。引入国际通用做法,试行配额制及许可证法,通过招标和拍卖等方法,实现对不同商品的出口管理。该阶段,中国对外贸易表现出了显著的贸易主体多元化、贸易活动增加、贸易市场规模扩大、贸易活力增强等特点。可以认为,该时期的中国对外贸易变革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更深入、更广泛,这为中国加入WTO后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夯实了基础。199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2366.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210.1亿美元,进口额为1156.1亿美元;2001年,对外贸易总额为509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661亿美元,进口额为2435.5亿美元。期间受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增速有所下降。

五、全球化贸易阶段的对外贸易制度(2002年~2008年)

2001年年底,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WTO)第143个成员国,至此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的时代。与此同时,自20世纪八九十年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也使中国对外贸易体制与国际贸易规则更加紧密地衔接起来,各项贸易制度随着中国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而出现了较大改变。1.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2003年3月,为更好应对国际竞争,健全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中国在融合原外经贸部和原国家经贸委职能的基础上组建了商务部,总体负责对外贸易法律法规拟定及外贸活动的控制与管理。2.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制度的修订完善。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在对国内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清理的基础上,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多项配套规章制度,目的是让中国对外贸易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又有助于国内经济发展。3.推进货物进出口管理的规范化。在降低关税方面,自2002年起中国逐步降低关税,同时大幅削减非关税措施,取消农产品进口绝对配额,以关税配额替代。在货物进出口管理方面,推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等制度,自2004年起先后9次调整出口退税税率。在运用多边贸易规则方面,积极履行世贸组织成员国职责,参与到多哈回合谈判中去,并开始积极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4.实行更加兼顾市场公平、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对外贸易政策。在保护国内幼稚产业发展方面,主要注重提升企业竞争力;在保护产业发展方面,主要注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总体来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项贸易政策制度是比较稳健的,对外贸易迎来了黄金期。2003年、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分别增长37.1%和35.7%。该阶段,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6207.7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21765.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从3256亿美元增至12204.6亿美元,进口额从2951.7亿美元增至9561.2亿美元。不难发现,加入WTO以后中国获得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攀升到全球第三,成为了世界贸易大国。

六、金融危机后阶段的对外贸易制度(2008年至今)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较大冲击,发达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对外贸易均受到不同程度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新时代要求,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推进对外贸易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了当前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体系。1.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对实行了30多年的对外出口依赖理念进行反思,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确立了增加居民收入、建立拉动内需机制以及完善社会保障等制度。在稳定外需方面,确定了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减轻对外出口企业负担等思路,不断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出口税收制度、融资制度等,鼓励有实力的外贸企业继续扩大出口。2.调整对外贸易政策。从以前的一味奖励出口政策转而实施保障出口、扩大进口政策。重点是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给予更大退税率,对加工贸易企业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并针对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口产品面临的更为严峻的贸易摩擦事实,进一步完善应对机制,从预警到法律帮助,更加有力地保护出口企业利益。3.鼓励海外投资。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大海外投资力度,推进中国剩余产能向外转移,继续提高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科学应对贸易摩擦。总的来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进口需求减少是不争的事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展现了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开放的决心,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不仅是长远性的,更是根本性的,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全新时代。2017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4.03万亿美元,与2008年(2.56万亿美元)相比增长了57%。这一增速并不显著,但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在进入新时期后,对外贸易不再追求规模和数量,转而追求质量和效益。在此理念指引下,相信中国对外贸易一定会迈进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郝璐,年志远.比较优势、交易成本与对外贸易制度创新———兼论我国对外贸易制度改革[J].云南社会科学,2015(6):66-70.

[2]汤雪静.激励相容自由贸易制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分析[J].商业时代,2014(22):119-120.

[3]米冰.制度差异与我国对外贸易流量关系分析[J].商业时代,2014(19):25-26.

[4]李苏桓,杨凌.对外贸易视角下我国税收制度国际竞争力的提升[J].中国商贸,2013(9):133-134.

[5]舒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演化[J].中外企业家,2012(21):161-165.

[6]任东方.我国对外贸易中出口信用保险法律制度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2(5):222-223.

[7]吴敏.美国对外贸易区的贸易便利化制度及对我国保税港区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0(8):38-39.

[8]阮卫华.入世过渡期后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方向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9(1):81-83.

作者:郭璐 单位:凯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