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对外贸易对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对外贸易对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对外贸易对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通道,对能源的需求逐年增长,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间的平衡问题上感受到的来自国内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贸易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除此之外促进了进口国的技术进步,同时对出口国的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图衡量国际贸易与能源环境效率相互之间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相关政策提供适当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能源环境效率;对外贸易;影响研究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三十余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能源消费也在逐年增加。然而,能源供给的增长却是相对有限的,我国能源的生产总量已不足以满足自身对能源的需求,需要依靠进口来弥补能源缺口。2014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总能源消耗的21.5%。这一境况也使得中国在能源及环境相关问题上备受国际舆论压力。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可以得知,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虽较之前有所提高,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显不足。因此,提高我国能源环境效率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我国作为当今世界上不容忽视的贸易大国,实际上也存在着为了片面扩大出口额以提升经济效益而对部分出口企业降低门槛的情况,并为上述行为付出了许多环境和社会层面的代价。

2国内外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借助国际贸易提高能源效率值得考虑。国际贸易尤其是基于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已为大量实证研究所证实。Coe&Helpman首次构建R&D资本存量,实证考察了贸易带来的研发如何通过国际贸易传导机制影响本国的技术进步。Jacobsen(2000)考察了贸易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贸易结构的变化对能源的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贸易程度高的部门面对的国际竞争比较激烈,这也促使了那些部门生产能耗较少的产品以提高竞争力。贸影响能源效率的渠道有以下几条:第一,贸易影响部门投入要素与能源之间的相对价格,从而也影响了能源要素与其他各要素之间的替代;第二,贸易能够影响部门总产出的构成以及改变部门要素的丰富度,从而影响了各种投入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第三,贸易影响部门产品从原材料的获取、运输加工一直到装配形成产品这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源(樊茂清等,2009)。

3我国工业能源环境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贸易对工业行业能源环境效率影响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对外贸易分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根据相关学者的分析,这二者对能源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是存在差异的。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对外贸易对能源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探究对外贸易对我国能源环境效率的影响是通过进口还是出口途径,或是二者皆有。本文将选取“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个度量指标作为回归分析重要解释变量,分别采用“进口总额与行业增加值的比值”和“出口总额与行业增加值的比值”作为衡量指标。进出口数据在中国各类统计数据中没有直接可用的工业分行业数据,因此参考了林伯强(2015)采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又因中国工业分行业数据统计口径同国际商品贸易统计口径存在差异,本文参考盛斌(2002)和唐玲(2009),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Rev3)与我国分类标准各行业的对应关系,将中国各类商品进出口额分类整理得到各行业进出口额数据。同时,由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中数据均为美元价格,将原始数据折算为人民币价格,汇率参考国家统计局“人民币对美元历年平均汇率”。此外,本文在模型中增加了若干控制变量来控制其他因素对能源环境效率产生的影响,控制变量选择如下:(1)研发投入企业自主研发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部分,它有助于企业生产设备、生产方式的改进从而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祝树金和许可瑞林,2015)。黄山松和谭清美(2010)、王霄和屈小娥(2010)的研究也表明增加研发有利于提高能源环境效率。经验表明R&D对提高能源环境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一方面企业自主研发不论是产品还是技术层面,从根本上都是解决了生产效率问题从而减少投入的消耗,另一方面根据相关文献衡量研发投入的指标一般均采用科研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在其销售产值中的比重(邵敏和包群,2012)。因此我们选取“R&D内部支出在其销售产值中的比重”作为指标来度量各行业能源环境相关的研发投入。其中“各行业R&D内部支出费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各行业年销售产值”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由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年开始对工业行业划分进行了调整,因而本文在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估计过程中舍弃了“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及“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以上行业的研发投入数据。(2)环境规制从长期来看,环境规制可以刺激企业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更加积极地使用清洁能源等以减少低能效设备的使用从而提高要素效率(王兵等,2008)。另一方面,环境要素的引入会带来经济效率损失,因此包含环境因素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值一般要低于不考虑环境因素的能源效率值(陈德敏和张瑞,2012)。环境规制增加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可能会挤占企业的其他投入而阻碍了技术创新等,因此短期内环境规制也可能会对能源环境效率产生负面的影响(Jaffeetal.,1995)。(3)所有制结构不同的所有制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激励制度,对企业的能源环境效率有显著的影响(魏楚和沈满洪,2008)。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比重的增加对全要素能源效率有负效应。与私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长期受政府政策扶持,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动力不足(祝树金等,2015)。国有企业的公有产权属性导致其在各类所有制企业中效率一般处于最低水平(Fan,2007;聂辉华和贾瑞雪,2011;吴延兵,2012)。(4)能源价格众多学者研究均表明,能源价格的上涨有助于企业提高自身节能意识,促进企业减少能源的浪费,从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李世祥和成金华,2008),因为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而有助于提高企业节能意识使得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减少能源浪费。

4研究结论

为了对对外贸易对能源环境效率影响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合多个细分行业2005-2014年对外贸易情况和能源环境效率水平情况且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重要结论:第一,工业各行业能源环境效率整体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在观测期间基本呈上升趋势。具体来看,烟草制造业的能源环境效率处于最高水平。此外效率较高的行业还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并且这两个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效率提升的速度更加显著。能效最低的行业是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综合以上数据来说,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效率水平较高,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效率水平则较低,尤其是高耗能行业更为显著。第二,从影响机制上来说,对外贸易分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估计结果显示进口贸易对能源环境效率具有显著负影响,而出口贸易则对能源环境效率具有正影响。当前国外许多国家在中国进行加工和生产能源消耗及污染严重的产品,因此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产品来说往往原材料的进口越多导致能源消耗量更多,污染更加严重,最终能源环境效率也会越低。而企业通过出口贸易能够从国际上获取得到更多的先进知识、技术外溢以及规模经济等,均是提高能源环境效率的重要因素。并且,能源环境效率水平越高则越提升了企业的比较优势,从而拥有更多贸易合作机会。因此,出口贸易对能源环境效率的提升是存在正向的影响的。第三,能源价格、环境规制、所有制结构及研发投入等对能源环境效率存在负面影响,除所有制结构影响显著为负外,其他因素并不显著。所有制结构中国家资本在行业资本中所占比重越大越不利于能源环境效率的提升,这与预期的状况相符,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易导致较低的生产效率和能源效率。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有负效应,可能因为国内能源市场尚不成熟难以反映真实供求,或因为我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所以能源价格变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并不明显。环境规制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在还未促进技术创新进步时便对能源环境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一般来说,研发投入增加会通过技术进步而使能源环境效率得到提高,但在文本中可能由于部分数据缺失缘故导致了估计结果与理论存在较大差距。

5建议与展望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对环境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我国大部分工业行业对外贸易程度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许多行业仍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加工贸易方式。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随之升高,劳动力成本也今非昔比无法再与新兴的廉价劳动力国家成本相比。在此情况下,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不再成为比较优势,这极大地削减了我国对外出口总额。针对这一情况,我国今后应当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不再仅靠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加工贸易方式来取得出口的数量,而是更加地关注出口质量,鼓励企业从国外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中间产品,提高自身吸收和学习国际领先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同时加强自身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对于进口贸易,针对当前国外许多国家都会将能源消耗及污染严重的产品在本国以外的国家进行加工和生产,从而造成我国环境问题严峻的情况。本文认为要优化贸易结构,对于高污染的产品应鼓励进口而非在国内生产。但同时,也应考虑到一些高污染的支柱型行业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而不能盲目地追求能源环境效率。对于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要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破坏程度大的产业要适当控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快速发展的举措是需要格外慎重对待的。鉴于所有制结构对能源环境效率存在显著影响,政府应继续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促进企业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从内部管理和生产方式等方面也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提升行业能源环境效率。对于各行业企业来说,研发投入决定一个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促进能源环境效率提高。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自身,都应该加大对R&D部门的投入力度,研发与能源消耗相关的先进设备或是先进的管理方式,促进生产过程中能源的利用更加充分。除了利用对外贸易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外,本土企业密切跟踪重大技术领域前沿,提升自主研发实力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扶持那些节能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从而最终达到提升能源环境效率的效果。环境规制反映企业以及政府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执行力,在短期内对于控制环境污染可以取得良好的成果。但是鉴于环境规制需要一定的资金及人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因而在实施中可能会对企业其他方面的投入发生挤占而不利于能源效率。因此,在使用环境规制手段时应掌握好尺度,过分的专注于环保反而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最终对效率的提升反而产生反作用。政府应该逐步推进能源价格改革,使其能够更好地反映能源资源、市场供求和环境三者的关系。并且利用能源的价格机制以达到遏制高污染企业发展,提高整个工业行业能源环境效率的目的。与此同时,考虑到能源同时也作为生活资料,因而政府在利用其价格杠杆机制时也需要思虑清楚其会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08):66-76.

[2]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10):49-58.

[4]李胜文,李新春,杨学儒.中国的环境效率与环境管制———基于1986-2007年省级水平的估算[J].财经研究,2010,(02):59-68.

[5]涂正革.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J],经济研究,2008,(02):93-105.

[6]胡鞍钢,郑京海,高宇宁,张宁,许海萍.考虑环境因素的省级技术效率排名(1999—2005)[J].经济学(季刊),2008,(03):933-960.

作者:刘熹洁 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