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教授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用技能,对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教学设施与技术陈旧、教学模式传统、学生实践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深度探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教学内容服务专业发展方向、搭建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综合评价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知识,提升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互联网技术与课程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高效教学课堂,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受个人兴趣、认知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较大差别。高校以大班统一教学为主,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理解困难、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的学习又相对简单、枯燥,这就导致大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上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而是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并以“灌输”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记忆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实践素养以及计算机学习实效的提高,也难以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为有效改善这种教学状况,教师可以学生的认知差异为基础,积极采取分层教学法,为不同计算机基础素养的学生,巧妙设计差异化的学习任务,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实效。

2.教学设施与技术陈旧

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而部分高校受资金等因素影响,计算机硬件设施以及计算机技术无法及时更新换代,导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无法紧跟时展,学生也无法掌握先进的计算机知识。这样,所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不具备就业竞争力,无法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发展,将影响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也会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效果。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各大学应以时展需求为基础,既要做好教学设施的更新换代,也要不断创新以及优化教学方法,积极构建系统化的网络教学、云教学等教学平台,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整体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

3.教学模式传统

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和交流空间,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技术的掌握能力。但是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影响,部分教师以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点,实践机会非常少。受此影响,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更多是出于通过二级考试的目的被动地学习,这直接影响到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改变这种以授课教师和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切实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包含丰富的理论内容,但若教师将这部分内容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消化吸收理论知识,还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4.学生的实践不足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授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让学生根据教师的题目灵活地运用计算机软件。但是现阶段,部分高校缺少实践基地,与社会各企业之间的联系也较少,这就导致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应用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因此,学生只能通过微机室的简单操作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实践,实践能力整体不强。在教学改革中,高校应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目前,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各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满足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

1.教学内容服务专业发展方向

将“互联网+”与高校课程改革有效融合,有利于提升高校育人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模式,让其积极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时展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在“互联网+”视角下,社会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要求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应当结合校内的专业差异,分析各个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然后以此为基础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各个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得到针对性的提升。例如,教师可采取模块化教学方法,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美术专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主要以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h二维动画设计等为主,重在展示动画效果以及艺术细节,而建筑类专业学生主要以CAD技术为主,重在构建建筑项目的三维展示方案。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改革应当充分发挥模块化教学方式的优势,明确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重点,服务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辅助专业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计算机技术实践能力。同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深入全面地把握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在教学开始前,可以通过简单的上机操作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计算机素养。在全面调查以及综合研判的基础上,明确不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继而将他们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为他们巧妙创设相对应的学习任务,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实效,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例如,对计算机素养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创设简单的学习任务,引导他们积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遇到不会的操作内容时,寻求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依托这样的分层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获得提升以及发展的空间,不至于出现“吃不饱、吃不下”等情况。

2.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能够借助互联网寻找所需资料,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教师也要紧跟互联网的发展,创新教学理念,积极学习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优化,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结合院校实际情况构建线上课堂。教师可分析、整理具体教学内容,依托网络丰富的资源优势,联系生活实际制作微课视频。微课视频应控制在10分钟到20分钟,向学生展示碎片化的知识点,并将知识点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例如,在教学“幻灯片”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幻灯片的相关知识点之后,向学生展示幻灯片制作的春夏秋冬景色变换的视频,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将知识点学习、习题解答以及实践交流等各项内容与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并设置各项学习模块。教师可以将不同课时的教学内容以及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等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让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网络学习平台的搭建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并根据自身的计算机技术水平灵活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以幻灯片制作为例,计算机基础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和学习幻灯片制作的基础知识,并尝试制作简单的幻灯片,而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可以不断提升难度,对幻灯片的内容质量精益求精,以达到完美的视觉效果。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部分高校受资金、场地等因素影响无法创建实践基地,导致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无法进行实践操作,长此以往将无法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为有效缓解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缺乏实践性的局限,高校可以积极与社会企业进行联系和沟通,开展校企合作,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ITE课程包含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教学视频以及网络测评等诸多内容,因此,高校可积极与计算机企业联系,采用网络教学模式,让学生借助网络课程软件对自身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测试。学生还可在线模拟计算机硬件设施的组装流程,从而有效掌握主机、显示器以及硬盘等基础硬件知识,并借助网络测试直面不同的计算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综合发展。另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共同举办“计算机基础技术比赛”,让学生灵活运用掌握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充分展现自我。这样的比赛活动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巩固知识,提升计算机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意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并虚心学习。可见,以赛促教,可以全面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

4.综合评价学生计算机能力

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有差异性,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构建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日常表现、考试成绩以及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设计活动等纳入计算机能力评价体系中,以此综合展现学生的计算机整体应用水平。通过综合考评结果,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掌握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以及时调整授课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即以考试成绩研判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相关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养。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评价体系的变革以及创新,积极采取高效且科学的多元评价方式,真正实现定量评价以及定性评价的高效化结合,并将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结合起来,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当紧跟时展步伐,积极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优质人才,促进社会高速发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基于“互联网+”背景,将教学内容定位于服务专业发展方向,积极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同时综合评价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用人需求。

作者:马鸿雁 单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信息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