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建设迫切性

“课程思政”不是特定的专业门类或具体课程,而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教育实践理念、教学设计思维和教学改革方向。2019年春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在京顺利召开。总书记强调,高校工作者应转变传统观念,把隐性教育置于与显性教育同一高度,全面剖析并充分发挥其他专业课程隐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功能,构筑三全育人格局。总书记在会议的发言中表明高校各门课程都内含“三位一体”功能,即传授专业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为高校各专业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优化课程目标及拓宽教学内容指明了具体实施路径。因此,课程思政指全体高校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指导,深刻领会总书记针对高等教育作出的重要批示和讲话论著,把握党领导下的高等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以各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为主要抓手,推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高校教改方向和教学思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把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纳入课程要求,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精准嵌入思政融入点,结合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新时代环境背景进行持久的立德树人教育,精心培育一批又一批在德智体美劳等能力素质上综合提升、永葆对党的忠诚和热爱、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大学英语课而言,其专业教学很有必要与思政教育深层次结合,形成同频育人合力。首先,该课程类别属于高等教育通识必修课,课时量大且研修学生众多,有助于对青年受教育者进行持久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最新版本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性质”。课程的人文性决定其教育教学过程中会体现对受众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这就要求把大学英语课堂建设为隐性育人有效阵地,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另外,当前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复杂,各种错误思潮容易对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的青年产生不良引导和恶性侵蚀,而大学英语课程主要涉及西方语言文化、历史传统与价值观等,因此迫切要求提高英语教学实践的思政性,培养受教育者的政治意识和家国情怀,引导青年在跨文化对比学习中增强思辨能力,继而激发他们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道路的坚持和认同。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在总书记的指示下,高校及教育工作者积极推动各学科全面相融以合力发挥育人功能。大学英语因其跨文化的教学内容、双重性的课程属性、低年级公共必修的课时要求,为英语教师进行思政育人实践提供天然优势,从而有效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知识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同步。第一,就课程规划而言,大学英语是高校低年级学生必修的通识基础课,受教育者包括除英语相关专业外的所有学子,课程学分学时多、研修时间久、学生范围广。课程教学形式多为大班公共授课,英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接触时间横跨入学前两年,该时段处于大学生三观塑造定型的重要发展期,具备引导其思想价值的可行性。第二,就课程内容而言,语言是文化的有形载体,与其承载的文化共生共荣,英语语言是目前全球使用率最高的传播媒介,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目的是向青年教授英语语言和文化,帮助受教育者掌握英语使用技能,了解多种文化,认识文化差异。因此大学英语教材选编体现厚实的文化底蕴,这为英语教育工作者从中挖掘整合思政融入点提供天然数据库。第三,就课程性质而言,人文性是其重要特性之一。人文性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正确引领接收者的思想价值,这就决定该课程专业教育要求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培育、职业素养技能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等内容。课程人文性及对应的教育要求与思政育人理念高度吻合,因此具有开展隐性思想引领工作的可行性。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既有极强的迫切性,也有切实的可行性。因此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需高度重视大学英语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在教学、教研、教改等实践中贯彻落实思政育人理念,深入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从而实现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理念。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实施

(一)坚持立德树人,优化教学目标

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应朝向立德树人的最高层次追求,优化细化教育实践目标,沿用全程育人的主线,将英语语言技能框架与思想政治素养对照结合,强化新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的协同育人功能,优化后的课程目标包含以下几点:第一是教授学生掌握高效的语言学习方法,建立高水平且系统化的英语语言技能体系,能用较为规范流利的英语表达思想、传播信息并进行跨文化交际。第二是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解决学生现实困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第三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在德智体美劳等素质能力上综合提升,勇于担当责任,实现个人道德与大德公德的统一,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合型人才。第四是教育学生自觉关注时事政治,“正确理解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深切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文化和道路,运用规范英语为祖国发声,输出祖国文化。

(二)深挖思政元素,强化内容供给

全面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有必要以供给侧改良为抓手,提高教学环节思政育人的显性和力度,主要涉及课文和习题供给两方面。关于课文部分,英语教师在备课环节应大量查阅线上线下资源,在宏观把控课文及单元主题的前提下找准思政切入点,“在知识讲解中注重引领主流价值观”,将课文知识与中国历史文化、中国优良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等有机融合。在授课环节,可通过对比分析的思路扩充教学内容,比如在了解西方历史文化的同时生动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等内容的同时深入讲解中国特色国情及制度等。关于课后练习部分,可利用英汉翻译题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文化差异,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及优秀传统的深刻认同。另外,可通过与人文素养相关的小组讨论、主题辩论、作品展示等任务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事物本质,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三)突破时空限制,线上线下混动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科学发展势头强劲,信息和传播载体呈现交融趋势。“零零后”青年是当前大学生的主力军,他们的成长轨迹与计算机科学飞速发展时期高度重叠,互联网及媒体平台成为他们获取并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信息化学习交流已成为他们的不自觉所需和生活常态。又因为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创新性地开展在线教学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科学技术更新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对高校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代青年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将“互联网+”思维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创新性融合,克服传统线下课堂时间地点固定、教学方式单一等弊端,推进线上线下教学混动。全面推进大学英语线上课程思政可采用三管齐下的思路。课前,英语教师以单元及课文主题为框架,补充由之衍生的思想价值引领素材,精心制作人文教育短片上传至在线思政数据库,既用于学生预习选修,也同时便于同行教师备课参考。课上,教师应掌握融媒体时代特征,采用多种信息化技术丰富教学方式,设计图文声像一体的教学内容,提高新时代青年的课堂参与度及学习效果。课外,教师可通过“两微一端”平台定期推送人文教育知识,使用碎片化时间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另外,发表弘扬倡导主流价值的高水平论点,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及价值观。

(四)理论实践结合,开展第二课堂

2018年6月,《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由共青团中央与教育部共同制定并面向全国正式。两个多月后,各大高校相关工作者遵照意见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及学生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从此,第二课堂活动明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的第二大重要育人载体。而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和建设实践中,英语教师也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有效载体,延伸隐性教育阵地。高质效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应同步实现思政教育和语言教学两项功能。英语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任务型教学与因材施教结合、语言技能培训与人文教育结合的原则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实践的思政性,“体现出树人与育才的特征要求”,对参与者素质能力及思想价值等产生正面影响。例如,组织开展以“MyChineseDream”“MyMother⁃landandI”“ChinaPower”“MyHometown”等为主题的大学生英语演讲,提高表演竞技者的英语口语及理性思考能力,提升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党爱国热情。

(五)多种方式并举,完善考核评价

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教育部就相关评价考核工作给出具体指示。高校及教育者应从多种维度对建设成果和质效进行全面评审检查,并建立系统的督查机制,通过严格的审检倒逼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改革理念。因此,外语教育工作者应把握教师教授和学生获得两条动线,引入思政育人指标,改良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对大学英语育人成效进行科学且立体的评估,进而优化“教”与“学”的实践。关于教师的考核评价,应改变考评理念。转变唯专业知识教学为重的旧论调、旧思想,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三全育人、理论实践相结合、线上线下混动等理念落实落细为具体指标,按照科学比重列入教师考评表,从而促进教师贯彻落实大学英语课协同育人理念。关于学生的考核评价,应修正考评方式。实行过程性评价,教师从多角度关注关爱学生个体,为每个人制作个性化发展记录册,对学生动机、过程、效果等进行全面考察。其中,活动应丰富多样,闭卷考试与课堂演讲、任务型表演、个人陈述等有机结合;方式应多元化,包括教育者的综合评价、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及同辈的客观评述;指标应全面,涉及理想信念、道德修养、能力素质、活动表现、测试分数等多方面情况。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和实践有助于实现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目标,特别是通过全方位的持续隐性教育能够帮助新时代青年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道路及理论自信。为此,外语教育工作者应转变传统思维,树立大局意识,认识到大学英语课程协同育人是当前形势环境的迫切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将思政育人理念真正入心入脑入行,通过教研、实践、反思、评测等环节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用心用情帮助受教育者全面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杨金才.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之我见[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0(4):48-51.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

[3]许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10-18(015).

[4]于向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N].光明日报,2019-03-27(06) 

作者:韩卓君 单位:山西能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