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课程思政创新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课程思政创新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课程思政创新探析

[摘要]积极响应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积极促进“互联网+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大学英语”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实操性强的口语教学,针对如何更好地实现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的相互补充和对接,更好地实现教学经验的开放与共享,更有效地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提高育人效果。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尝试“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补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反复琢磨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八跨”口语练习实践方法来克服以往口语实践过程中的时空限制。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课程思政的创新与实践;“八跨”口语练习实践模式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常见的困难与挑战

“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一直以来都具有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班额大、教学课时少,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大、实行分级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整体参与度低、学生开口练习口语难、学生口语练习输出成果教师反馈少、形成性评估差、客观量化评价难、实践性强等特点。还具有教材内容编排“重西方,轻本土”且量大面广和“重读写、轻听说”的教学传统以及“重学轻用”和“学用两张皮”等方面的顽疾。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大学英语教学更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社会对信息时代人才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学习的资源、环境、方式和媒介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创新能力也要相应提高。

二、“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创新与实践

响应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大力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OnlinetoOffline,O2O)教学模式、稳步实现“周周有思政,节节有亮点”协同育人目标。基于教学规律、本门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语言基础以及年龄特点,本着克服以上提到的那些顽疾的初衷,笔者在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POA)理论和创课实践经验的引导下,在日常教学中反复实践“识西方,熟本土”“勤练习、多反馈”“重创新、轻模仿”“创教材、联时事”“促共享,同进步”“听说并举”等举措,来弥补以往口语教学中仅立足于课本的标准化流程、标准化内容、标准化考试形式限制下的“面对面,一对一”的课堂内线下单一练习形式的缺陷与不足。逐步过渡到“屏对屏,一对多”的课外线上多元练习形式,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向“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的教育目标的靠拢,增强育人合力。这些转变需要教师摒弃以往错误的“为考而学,为考而教”的教学理念,秉持正确的“学以致用”和“学有所用”的教学原则,秉承传统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原则,采取积极的“超前识变,正确应变,主动求变,积极改变”的教学态度,逐步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补充”的混合(O2O)教学实践模式和思政创新、实践创课等的尝试。为顺利地实现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的平稳对接、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合理分配、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践教学的高效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实现从“单向文化”向“双向文化”教学理念的转变

以往不论是英语教材的编写、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都过多地把精力和重心放在了目的语文化上。有研究者在2000年就指出以目的语文化输入和交流,为唯一学习与教学目标的一边倒的“单向文化”倾向,会导致形成一种不对等也不公平的文化学习和交流的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自信的形成。赵薇在2004年提出“双向互动”的思想,她指出文化教学不应成为附属在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语言技能之后的第五种技能,而应与之结合起来;文化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应只是培养入乡随俗努力达到目的语的行为规范的单向文化者,而应培养知己知彼的双向文化者。朱家科也在2009年指出: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若将两者分开,必损其一。他认为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活动”,这种活动包含两种语言以及这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交流。由此可见,“单向文化”的教学模式和交际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文化教学内容应是“全语言”的一部分。因此,如何将用英语传授西方文化知识教学与传授我国本土文化知识教学切实结合起来,已是新时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迫在眉睫的问题。所以,不论是英语教师还是英语学习者,都需要实现一个转变,那就是从“单向文化”学习模式转到“双向文化”学习模式上来。“双向文化”的模式也有利于提升学生本土文化自信,并且可以以英语为媒介加强对我国本土文化的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所以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秉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原则,将英语知识的传授与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忧患意识、公民素养培养凝聚于一体,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优化教学设计,增加本土化、生活化、时事化的实践练习内容,让学生能在实践练习时有话可说。

(二)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教学方法的转变

1.坚持“实践性”“真实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原则,创新教学设计基于“大学英语”口语课程实践性突出的特点和00后网络原住居民等的时代特点,笔者在坚持“实践性”“真实性”和“开放性”教学原则的基础之上,在进行日常教学设计和实践的时候,特意要求学生在网络自媒体的辅助下以视频、音频等形式来记录自己口语练习过程。同时笔者为学生提供很多具有趣味性、多样性、挑战性、关联性、可操作性强的口语练习主题和话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提升自己跨文化交际的意愿和提升个人信息化素养的实践水平,以便更好地、更大范围地提升学生的本土文化自信。

2.秉持“学以致用”和“学有所用”的教学原则,创新教学过程为了摒弃以往大学英语教学中“为考而学,为考而教”的错误教学理念,秉持“学以致用”和“学有所用”的教学原则。笔者在引导学生练习口语时,除了课本上的模拟训练,更要养成关注和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使学生能为个人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提早做好各个方面的思想准备,培育自身的能力。笔者通过采用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坚持多元弹性教学设计、形成个性化结果产出来改变以往单一的过分依赖教材内容来展开教学各项活动的狭隘教学思路,逐渐摆脱过去机械死板的“教教材”模式下的重知识的简单传授到“用教材教”来加强对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培养和立德树人责任的落实。一方面保证了知识传递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以及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实现以“知识教授为主”的传统课程向“学习者中心课程”和“社会中心课程”的理念转变。

3.秉承“灵活生动”和“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创新教学方法在秉承“灵活生动”和“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在文秋芳老师“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以下简称POA)理论的引领下,笔者摒弃过去的“面对面、一对一”线下单一练习形式,创新了“屏对屏、一对多”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跨班、跨级、跨院、跨校、跨区、跨市、跨省、跨国”的去中心化、去标准化、去同步化的开放型、自主型练习模式,很好地突破了以往口语练习实践中的各种限制因素。该模式在疫情防控期间也体现出了很大的优势,既符合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居家学习需求,也实现了“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个性化教学标准,保证了教学的进度以及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4.坚守“适度适量”和“及时高效”的教学原则,创新评价方法为了避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笔者通过采用文秋芳老师“师生合作评价”(Teacher-StudentCollaborativeAssessment,简称TSCA)方式和借助多维度、高质量自动智能测评功能平台来实现多元评价形式同向并行,提高个性化评价与反馈的频率与效率,以解决教学负担繁重而评价不充分的问题,既注意“适度适量”原则的把握,也关注“及时高效”原则的运用。这些实践与创新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频次,有利于教师及时对口语教学进行反拨,发挥新式评价方式对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

(三)实现从传授与接受“硬知识”向共同构建“软知识”教学新目标的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全面应用以及“互联网+”教育的迅猛发展,对教师和学生的网络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沟通组织能力、信息素养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以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共同努力、协作进步,逐步实现从传统的以“传授硬知识”为主要目标的“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向以“师生共同构建软知识”为主的“引导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共享式”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转变,主要采用“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等教学模式来将讲授、讨论和共享有机结合,逐步实现“硬知识”向“软知识”的过渡。

1.创新教学模式: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补充”的混合教学模式,使常规翻转课堂与在线课堂翻转相互融通教师在课外通过网络平台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并提供各个任务的范例。学生按要求利用课外时间在线完成电子教材上相应的听力练习任务和口语练习任务的录制,线下完成相应的书面作业和设计作业。学生在书写和设计的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私信教师,任何一项作业完成之后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私发给教师。教师课外一一在线批阅和反馈、共享,引导学生自己修改,通过同伴互评,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相互找问题、提建议。面授时师生就课外教师共享的特殊样本的优缺点进行归纳总结,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对练习过程中突出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探讨,针对性地给出修改和完善建议。最后,布置下一次练习的任务和强调需要在练习中强化的语言知识点、可参考的视听材料、提交作业的时间期限等。这样教师在课外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设计,推送个性化、针对性和层次性较强的知识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采用新的媒体手段辅助学习,引导鼓励学生采取线上和线下融合学习、借助大量开放的免费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等。教师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理解、知识的转化和迁移的时候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反馈与评价,并为他们提供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指导,实现学生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

2.创新师生自我提升模式:采取积极的“超前识变,正确应变,主动求变,积极改变”的自我提升态度教师应不断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潜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素养,持续提升自身优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和完善自身教学经验的分享能力,一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认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意愿和热情。同时也有意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创新思维、宏观思维、系统思维以及综合能力,即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资源利用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跨文化传播能力、数字化应用能力、规划与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

三、《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课程思政的目标指向

上述实践与创新旨在达成以下目标:

1.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大学英语口语学习和实践的意愿和热情,争取逐渐改变“聋哑英语”的窘境。

2.克服“学用两张皮”的老难问题。

3.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相联系。4.使英语学习与信息素养能力提升同向并行。

5.提早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6.在提升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7.针对不同专业和水平学生分类设计任务,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指导。

8.本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应当“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地发挥好“大学英语”这一受众面很广的课程对大学生思想价值的引领作用,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四个自信”,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运武,王宇茹,李炎鑫,李丹.疫情防控期间提升在线教育质量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2):119-124,128.

[2]文秋芳.“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外语界,2016(5):37-43.

[3]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4):13-20.

[4]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5]赵薇.Kramsch的多元互动观与我国的语言文化教学[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4.

[6]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王茹花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