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内容摘要:在高等职业院校(下文简称“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很少能得到充分的认可和理解,因此延申而来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语文课简单且“无用”论以及随意敷衍即过的观念随之而出。针对此种现象,本文将从《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意义、《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以下简称“教改”)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为该门课程的教学提供点滴思考。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化自信;阅读;书写;交流

文化是“由价值系统构成的传统观念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典章制度、民俗风尚、科学技术、宗教信仰、伦理、文学艺术等”①。归属中国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文学是文化在文学领域的充分展现,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习《大学语文》课程就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一.《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意义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独具审美性与人文性的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重要的工具课。对高职院校学生从个人成长乃至职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文化自信

主席曾讲到:“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②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孕育了爱国、团结、奋斗、智慧、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本课程有利于学生透过文学发展的脉络更深层次的了解中国文化,从文字中阅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诗文中感悟先辈们的奉献精神、从佳篇中感悟生活的幸福美好……形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为我们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给予精神源泉。

(二)提高语言能力和写作水平

高职院校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强,但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落后。当今社会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全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求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学生须具有一定的与人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和工具性学科,锻炼的是听说读写思全方面的思维和能力,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培养人文情怀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冰心提出“爱”的药方,到今天也是适用的。学习《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学生树立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价值追求,研究学问、探索真理,将整个人类的命运与个人命运相结合,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

(四)增强心理建设意识

书海遨游,不仅能开拓眼界,更予人慰藉。学习和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积淀中国文化,对大学生锻造坚韧不拔、稳重自持、坚定自励的品格有重大作用。正如及总书记所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③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游侠情怀,李白“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的秋思,苏东坡”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豁达自嘲,傅雷及夫人苦心孤诣的家训……无一与大学生的喜怒哀乐相联系。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内容重复

许多高职系列的《大学语文》教材在篇目和作家的选择上趋于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如司马迁《史记·垓下之围》、《诗经·关雎》、《我与地坛》等在中学的教材或选读课本已经出现过。等到大学,尽管知识点和文学常识未必记得,学生的学习兴致仍然不高不高,缺乏学习兴趣。

(二)选择篇目标准不一

不同的高职系列的《大学语文》教材篇目和内容有所不同已是常事,毕竟学情不同,专业的的主观性使编者在作家作品选择上各有重点。但层次相异的也使部分高校教师难以抉择,例如存在有的教材全文篇目过于简单而有的教材涉及哲学、伦理学部分较多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语文教学注重听说读写思多方面的培育,除常规使用的教学方法之外,教学中应注重“结合教学实践采用’情趣化’教学方法,如美育式教学、体验式教学……”④。《大学语文》目前主要的教学方法多为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义务教育阶段的熟悉熟悉使学生对普通的方法对他们已然毫无新意。这一方面是由于无升学压力、班级人数较多影响了学习效果,也和各级院校对课程的投入程度有关。

(四)学习经验刻板

经历了多年“死记硬背”到高考,许多学生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即不考试的知识不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掌握,错误认知极大影响了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弱的短板使他们很难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大学语文》课程,失去了考试这道“考验”,对浅显的内容觉得枯燥无味,深入而又畏难、懒于思考。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上形成了一定的难度。

三.《大学语文》课程教改的途径

(一)紧贴时代脉搏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意识到该门课程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转变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的观念。学生大部分能理解文学“诗言志”、“诗缘情”的功能,也有极少数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和创作、思考,但数量和理解程度非常有限。多数服从于刻板地学习,甚至轻视主动学习的学生。对此,教师第一堂课就可以引入“文以载道”的概念,讲解课程开设意义,使学生明白文学是作者志向和情感活动的体现,是再现现实的产物,自我与他人并非毫不相干、历史与现在也非割裂无源,从而有意识地体验学习。其次,文学不仅能描画具体可感的自然现象,表达人生各异的生活经历更能体现与人生紧密关切的普遍性问题。如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屈原的《离骚》“美政”理念、丘逢甲《春愁》中的哀痛,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至现当代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将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备课时应有意识地建立“课程思政”,将知识中隐性的思政教育目的显性化,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背后的价值意蕴,起到教化作用。最后,充分发挥文学的审美性和愉悦性功能。教师应以此带领学生连结个人与历史、过去与现实,从文学中体会快乐和教育的双重效果。

(二)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网络的高度发达为学生阅读提供了便利,但“碎片化”阅读也成为了流行趋势。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理解和思考文学作品的学生已是少数,卷帙浩繁也给学生安排时间和把握重难点带来了疑难,如遇艰难深奥的文风,令人望而却步在教学方法层面,教师应综合引用任务驱动法、读书指导法、陶冶法、自主学习法和角色扮演法,注重学生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具体操作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勤开读书会。每两周开一次读书会,按照班级人数和小组人数安排读书会时间,一般约为40-70分钟。在第一堂课时,会告知学生课程平时分的构成,其中读书会发言每人不少于2次,内容为教材内外经典作家作品。读书会既为学生提供分享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说”和“思”的能力,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启发未曾读过但有兴趣的其他学生会后自行学习。2.精读多于泛读。《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公共课,课时非常有限,出于对其他课程和实践活动、竞赛等学习活动的考虑,不宜占用太多学生课后的时间。因此,在确定阅读方法时,教师应提出求精而不贪多。很多学生阅读大量作品却收获甚微,来不及思考消化。与其如此不如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重点作品,放慢阅读速度,随读随思随记,在通读全篇后再回溯性地进行理解和重读,记不起内容时也可借助笔记来回忆,以此加强阅读的体验和思考。3.练笔贯穿始终。写作能力不高是高职院校学生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写作训练起到了奠基作用。训练的内容从应用文书到诗文创作皆可,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类型多样的主题,练笔后也可以借鉴读书会的形式,将佳篇优作分享至全班,对优秀的学生予以鼓励和奖励。

(三)丰富教学手段

“书论宜理……诗赋欲丽。”不同作品体裁的特点和风格是完全不同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不在于精深的知识点,而是文学常识积累与陶冶情操。作为教师,应将教法与学法联系起来,选择音频、视频、情景展示等丰富教学手段,在达到教学效果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汪曾祺《受戒》时可以通过短片《受戒》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古文《谏逐客书》时可采用网络视频播放《谏逐客书》知识简介和文章译文,教师补充,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学习疲劳也可以给教师空出课堂管理的时间;在学习《宝玉挨打》时可通过情景展示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角色内心,体会不同人的反应……自我国教育部施行了新教改以来,“素质教育”成为各级高校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实施的重点内容,相较于本科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教育而言,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的教育更要将文学名作和思政教育、现代工匠精神结合起来,形成高职院校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潜移默化的道德感化教育和文化熏陶。

参考文献

[1]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

[2]张福贵.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与课程属性反思,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74(02)

作者:朱雯雯 单位: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