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课程思政教学问题及改进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全面融入课程思政理念,高质量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当前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面临着“三重三轻”的问题:重考试轻育人、重西方轻本土、重说教轻践行,这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入开展极为不利。高校英语教师必须要优化课程培养目标、提升自身政治素养、改革课程教学方式,进而凸显学生思政素养导向、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元素,不断增强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情感体验,推进课程思政知行合一、教学做相统一,发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独特的价值引领作用,培养广大青年掌握国际交往交流话语权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教学问题;改进策略
0引言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国家层面确立了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调。关于课程思政的学术定义,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指通过全过程育人格局,使所有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使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1]。学者成桂英指出,课程思政就是在专门的思政课程之外的课程(包括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2]。文秋芳教授认为外语课程思政要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3]。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实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外,要结合专业各门课程的特点,主动自觉发掘课程“价值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协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筑魂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马克思指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4]。我国研究二语习得的学者普遍认为: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不可分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习得与文化移入同时进行[5]。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工具,具有鲜明的西方国家文化价值属性和意识形态功能。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含有丰富的优秀文化与价值观元素,但同时也包含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如:物质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大学英语课程必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1.1重考试轻育人,课程思政教学缺乏学科素养基础
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言的工具价值和语言技能训练,提高语言技能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主要目标。该目标狭隘地认定英语教学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门通用的交流工具、促进学生有效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大学英语教学被弱化成为语言知识考试、应试能力培训,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目标被简化为通过学期课程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以及专业英语四级、八级等考试;教学内容更多集中在语言知识点分析;教师教学方式机械简单,反复分析语言点、习题、试题;学生课堂上听课、记笔记,课后刷题巩固有关的知识内容,反复机械训练提高应试成绩。显然,这样的功利教育限制了学生分析综合、推理思考、判断辨析、研究创造等综合能力的充分发展,更无法诱发思想碰撞,也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1.2重西方轻本土,课程思政教学缺少思政元素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材本土文化缺位、思政元素呈现不足。当前,为创造“原汁原味”的外语语言文化学习语境,大学英语教材主要选用外语原版书籍和报纸杂志,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教育、伦理、宗教、道德等各方面内容,语言地道、情景真实。客观而言,这为当代大学生全方位了解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事、物,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另一方面,这样的教材也成为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活动组织的障碍,其缺少中国元素的英语表达和中国故事的讲述。教材未能做到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等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少有反映,对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行动与中国担当很少提及。这样的教材无法保证关于中国文化知识的英语输入,造成我国大学生对国情和文化了解肤浅、认识模糊,文化输出能力低,导致跨文化话交际低效、失败,并逐渐走向文化“失语”。这不利于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会影响国家意识、家国情怀、政治认同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树立,会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
1.3重说教轻践行,课程思政教学缺乏情感体验
1)课程思政教学以说教为主。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哲学具有重人生而不重知论、重了悟而不重论证的特点[6]。就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而言,部分教师系统学习不够、缺少钻研精神,很难将学科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融会贯通。部分教师不能充分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通常照本宣科、生硬说教、强制灌输,思政教学变成了空洞的理论说教、口号宣传,理论解释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理想信念等的触动。显然,这样的思政教育难以取得较佳效果[7]。2)课程思政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不够。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个人品德和道德养成关怀不够,轻视学生个体价值。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与社会实践、事例案例结合不多,对学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业择业等问题重视不够,对诚信友善、良知正义、道德理想、责任担当等问题探讨不深,缺乏人文关怀、时代特色与现实使命感,不能解决广大青年学生关心的切身实际问题。课程思政教学要帮助学生思考、探索、追求、改善关于自身生存和生活的现实问题,关注学生生活、精神、情感需要,促进学生思想行为的正向改变。
2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进策略选择
2.1优化课程培养目标,凸显学生思政素养导向
从课程思政的角度看,大学英语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认知能力等,还必须将培养大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认同、道德规范等方面纳入课程教学目标,实现语言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1)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科学的思想观念体系。逐步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传播中国精神、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观念的影响,认同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思考个体成长的历史性、条件性以及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关联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克服精致利己主义思想,把“真善美”作为个体的精神追求,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人生价值观,努力自觉践行劳动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2)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建立鲜明的政治认同感。大学英语教学要把学生的政治品质培育放在突出位置,增强学生自觉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的意识和能力,把了解党和国家基本理论、政治制度、政策原则等基础知识作为必修内容,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理性认知基础上,形成健康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认同,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自觉将国家、社会、个体融为一体,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事业中。3)加强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德才兼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树立学生的新时代社会公共生活和人际交往公德观念,形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和人民立场为特征的道德观念体系;养成科学理性的道德规范,守住道德底线,树立崇法尊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坚守法纪红线;严格遵守网络社会公德规范,坚决杜绝网络暴力、造谣、发表不当言论等违规、违法行为;在运用英语进行国际交往交际中,注意行为举止,展现良好精神风貌和品德修养,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2.2提升教师政治素养,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元素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文本内容,虽然无法避免带有西方资产阶级立场和观点,但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资源。教师应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将传统文化精髓、求实精神、奋斗向上的品质、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政元素有意识地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知识和思政内容。笔者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选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以下简称《精读》)。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长期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提炼、整合课程思政元素,加强社会主义觉悟教育。以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具体案例来加以说明。如《精读》4Unit1TextAThinkingasaHobby,教育青年大学生“思考是人生的重要部分”,Unit3TextAGroundlessBeliefs则提醒: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很多观点都是毫无根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文本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引申课程内容,联系课程思政教学主旨,挖掘课程思政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的本质,“认知、辨别、思考”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要逐步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不迷信、不盲从权威和传统,以理性方式思考问题、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再如《精读》4Unit2TextASpringSowing是一篇记叙文,描述了一对年轻的爱尔兰农民夫妇新婚生活中的第一次春播,刻画了这对农民夫妇在平凡的劳动生活场景中的形象,描绘了他们的生活苦乐和美好梦想,展现了他们勤劳纯朴的品质。在进行教学时,有意识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关于劳动和劳动精神等讲话为引领,挖掘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帮助学生发现“劳动美”,体验劳动带来的幸福感和愉悦感,引导学生思考劳动对于个人、社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价值意义,教育学生树立劳动为国、劳动为民的远大理想。
2.3改革课程教学方式,增强课程思政情感体验
1)摈弃灌输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提升课程思政理论知识吸引力。近年来,随着思辨英语教学理念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英语教师认识到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课程思政理论知识除包含关于思想政治内容的基本事实、原理、概念、方法、文字符号、信息外,还蕴含着一系列的规则理念、生成逻辑、思维方式等。教师要自觉应用思辨教学理念,避免仅作文字的字面宣读,要改变灌输说教、简单搬运书本结论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深化对课程思政内容和知识点内涵的研究,综合运用分析、归纳、演绎、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加强知识连接、联系、迁移和创造运用,还原知识本来的魅力和审美价值。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8],教师借助渊博的学识、科学的方法论、严密规范的论证方式,借助“理论—故事—道理—认同”的路径,讲清楚深沉的民族精神追求、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先进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帮助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把握思想政治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精神世界,让学生体验理论知识学习、探索、创造的成就感、价值感和效能感。2)开拓实践活动渠道,实现生活即教育[9],增强课程思政亲和力。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一贯倡导的学风。课程理论知识教学必须要与客观实践活动相联系,教学做必须相统一,并在“做”的实践活动中融入自身的思想、才智、意志和理想情操,才能真正展现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的价值,丰富实践主体的精神世界和体验。大学英语教师要广泛尝试举办英语沙龙专题活动、校园戏剧节、文化艺术节和辩论赛等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关注时事新闻与热点话题,积极参与“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养成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持续养成个人良好品质,形成使用英语描述问题的能力,理智表达立场观点,做合格的中国文化传播者、政策宣传者和中国精神的捍卫者。
3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要统一语言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不断改进传统教学目标、理念、内容和方式,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其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养,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思潮侵袭,培养广大青年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赵尊霞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