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教育建筑集群式设计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教育建筑集群式设计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教育建筑集群式设计探析

前言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院、护理学院、公共教学楼(以下简称教学综合楼)位于校园中心区东侧,图书馆北侧,西侧中轴线之上,是未来学校行政楼用地。教学综合楼总建筑面积约5.28万平方米,建筑层数为5层。建筑用地面积约6.77万平方米。本文通过集群设计策略来探讨建筑空间的集约、校园规划的整合,以及共享开放空间增进不同学科交流互融等一系列问题。

1集群式的内在驱动

1.1集“形”

集群式建筑对空间的集约是显而易见的,在现今城市扩张期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集约化的建筑形式积极回应了这一诉求。集约化设计是一种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以资源节约为设计导向,有助于社会整体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创造紧凑化的校园和建筑环境,为学校未来发展预留充足的用地和空间[1]。鹤壁职院新校区位于鹤壁市淇滨新区,处于新城“一轴两廊”的核心位置。紧邻高铁站,两条垂直的轴线以高铁站为中心,往西沿城市景观大道朝歌路,通往西边的淇河风光带和商务会展区;另一条则垂直往北通往老城区中心。校园处于鹤壁市区中心最繁华的地段,如何高效节约地利用好用地成为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教学综合楼为新校区一期启动项目,将与中心主轴西侧的宿舍楼群一起构成新校区的中心主空间,因此设计采用集群式方式将医学院、护理学院以及公共教学楼集中在一起,通过多功能的复合来实现不同形态、不同大小的空间的集成,形成集聚效应,实现空间效益的最大化,确保未来校园的可持续性发展。

1.2集“力”

鹤壁职院校区用地被纵横两条城市道路划分为四个地块,其中西北地块已建成教学楼、食品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和宿舍楼四栋建筑,东北地块已建成宿舍一栋,东南体育中心地块已建成体育馆。校园现状存在用地分散零碎、建筑单体疏离、中心感缺失、空间界面不完整等诸多问题,规划层面上迫切需要的不仅是交通系统的紧密联系,也需要空间结构、建筑界面的完美融合。教学综合楼突破以往教学、院系楼独立规划的模式,通过整合之力将新老校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支离破碎的四块用地因集中式建筑群强势介入得以最大程度的融合,同时生成一个鲜活生动的校园中心区。这种以外部规划为导向的集群之力对校园空间形态的整合、规划结构的重构,比单纯以内部形式上的集群更为重要。

1.3集“智”

在对内部空间的集“形”和外部规划的集“力”的基础之上,教学综合楼空间的集中和整合为信息资源的流动共享、各学科的交叉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平台,将原分散在各院系楼的师生聚集在同一屋檐下上课、学习、讨论,极大促进各专业之间协作和资源共享。师生相互之间感受到交叉学科的启发和激励,在开放共享空间中交流互融,迸发新智慧,创造新知识,亦有利于培养复合人才、契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这种对智慧知识的驱动是大学集群式建筑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根本动力。

2集群式的形体操作

2.1空间界面的整合

基于对校园整体规划和建筑功能整合的全方位考量,教学综合楼在朝西沿校园中心区的建筑界面通过两道相互对称弧形墙体的围合,将北侧的护理学院和南侧医学院、公共教学楼完全不同的功能及空间形态进行整合同构,弧线的形态不仅顺应了整体校园规划结构,也是对校园中心水体景观的一种呼应,重塑建筑与景观的边界与关联。同时,内凹的弧线以环抱之势与对面朝中心区逐渐跌级的宿舍楼群共同强化了校园中心区的空间效果。异质的弧形元素从纵横均质的轴网中一跃而出,成为视觉的焦点,在红砖色的弧形墙体再穿插白色体块,更加彰显这一特质。在弧形墙体的首层设置架空柱廊,加强内院与校园中心的视线和景观的流动交织,架空柱廊和通高三层的立面洞口设计,也强化了将医学院和护理学院主入口的存在。弧形的实体墙体凸显作为聚合性建筑的内在空间特质,而架空柱廊的设置则很好地平衡了建筑的内聚性和开放性,意在将建筑群最大化地融入到校园当中[2]。通过围合式界面的整合建构呈现出超大尺度的体型,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有助于树立建筑标志性,营造个性化校园空间,同时整合式弧形界面也带来全新的空间体验。

2.2中心体的共享

集群式建筑群因其功能设置、空间组合、交通流线等的复杂性,设计上会设置一个中心共享空间或中心共享体,解决共享功能、空间整合、交通组织等一系列问题。在校园规划中,教学综合楼处在一条东西向轴线之上,从西侧的宿舍楼群开始,经过未来规划的校园中心标志性建筑——高层行政办公楼,穿过教学综合楼往东止于体育区的中心体育场,一系列不同高度、不同形态的空间序列得以完成。因为教学综合楼的西侧和东侧均是体型比较高大的建筑,因此中心体建筑宜矮不宜高,宜透不宜挡。将共享体设计成为一层的正方形开放式平台,比较低矮,中心覆以方形玻璃金字塔型的天窗,为两院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和互动平台。水平延伸的体块在校园中轴空间序列上将空间让空出来,让自己成为一个景观平台,将东南地块的体育区和校园中心区的景观衔接变得更为紧密。中心体功能上作为展厅和图书阅览空间,两个学院可以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这个开放式平台又是两个学院共享的交通核心体,正对西侧人流主入口设置直跑楼梯直上平台顶,通过二层平台进行人流交通的立体集散,学院行政办公入口设置在首层,二层平台则作为学生入口。为了加强中心序列,增加空间层次,在中心体直跑楼梯的西侧,两片弧形墙体之间设置了宽24米、高12米的门式景框,作为教学综合楼一个形象大门,在不遮挡东西向视线的前提下突出中心共享体的形象,也提供了人伫立平台眺望校园中心区的视觉景框[3]。共享的优势是高效、节约和分享成果,中心体块的设置不仅共享了功能空间、交通核心体,减少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促进大学开放共享的创新思维,由硬件资源的共享上升至更高层次的软件资源的共享——思想、学术的共享。

2.3角部标志物的呼应

集群式楼群因具有超大尺度的建筑形态,以及与身俱来的集功能复合性、空间整合性、交通复杂性于一体的特质,在设计策略上不仅要关注中心连接体空间,同时在建筑的角部也需要一定的标志物来与中心体进行呼应和协同。通过设置的标志物来定位和找寻,避免使用者迷失在错综复杂的群体空间之中。标志物宜结合交通体、重要的公共空间等功能来设计,在凸显外部造型特征的同时来营造内部多义场所的体验。教学综合楼首先在西侧沿校园中心区因循弧形墙体的走势,在端部通过将楼梯拖开设计为高耸的标志塔暗示建筑群的边界,赋予建筑群在校园甚至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同时也作为沿中心区两片弧形墙体往外延伸的序列终点,由中部12米高的门式镜框,再到22米高的弧形墙,最后至28米至高点的标志塔生成由中心往两端逐渐升高的态势,将空间视线向中心聚拢,进一步强化校园中心和轴线。在东北和东南角沿城市道路东侧端部设计白色盒状体块在整体红砖的墙面上悬挑而出,也成为校园城市独特的标志,增加建筑的可识别性。

结语

集群式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形体整合集中,而是以此为手段达到解决规划结构、功能整合、交通流线等诸多设计问题。集群式策略和设计方法因建筑集群类型和组合形式而改变,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以鹤壁职院教学综合楼为案例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引发对大学集群式建筑设计更深层次的思考。

作者:郭钦恩 刘彬艳 谌珂 陶郅 陈子坚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