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毕业生就业危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就业危机是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合法性危机,出现就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如果要顺利化解就业方面的危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就要采取优化教育课程体系,调整师资分布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在多方面努力,从多角度实施必能化危机为转机。
关键词:就业危机 专业与课程设置 师资结构
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就业危机现状
1.就业需求不旺
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就业危机主要就是就业的需求不旺,从山西某师范大学2016年度的毕业生人才招聘情况来看,根据目前大概情况统计,现有60多家单位参加招聘,其中包括各个中小学校、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少量的企业等,只有很少几家单位招聘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其他近50家单位几乎都是只招聘有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背景的毕业生担任语、数、外专业教师。其中,在招聘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几家单位中,需要的教育学专业人才的数量很少,一般仅一个或两个,且职位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校的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管理人员或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学老师。在师范大学的招聘会上,很多招聘学校希望在师范大学为自己学校招到高素质、高能力的教育储备人才,这对师范大学专业学院的学生来说是机遇,而对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学生来说却是不小的挑战。一些招聘学校非常质疑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生的能力,认为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学科知识不扎实,他们的专业素养存在不足,那么就导致他们看好一些专业相对来说对口的人员,反而不愿意招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担任各科任教师。
2.专业对口率低下
一多半教育学院的毕业生认为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不太对口或不对口。由于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比较困难,教育学院学生只能退而求其次,到相关领域或完全不同的领域谋生。看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就业危机已经不是潜在的危机,而是作为一种实实在在发生的危机困扰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整体发展,并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地位的重新判断。
二、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就业危机的原因分析
1.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1)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院本科专业设置主要包括一些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学前教育学等各科专业,然而在那么多的专业设置中,学前教育学专业和小学教育学专业与中小学任教科目比较相似,其他专业基本上都不太合适。由此可见,教育学院的某些专业形同虚设,这极大的浪费了学校的教育资源,降低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同时成为教育学院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中专业不对口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不合理的或形同虚设的专业可能会对新生报考和选择相关教育学专业的过程产生诱导,因为很多新生在选择教育学专业时只是凭专业名称或一时兴趣来判断,至于毕业后能否学以所用还比较茫然。如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从一开始就规范教育学专业设置,那么新生在报考初期便会少走很多弯路,也能有效节约学校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学院学生的就业签约率和工作对口率。(2)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不仅专业设置不合理,其相应的课程设置也差强人意。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一半以上的毕业生认为,教育学院开设的课程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没有帮助或帮助不大,因为教育学院的课程理论与实际不相符合,课程的结构也不平衡、知识比较老套落后等。看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应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并适时更新教育课程理念,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的素养是要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来获得的。
2.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师资结构混乱
目前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内部的师资分布大致如下:教育学与心理学教师隶属于教育学院,学科教学法教师隶属于其他各专业学院,这是大部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比较占统治地位的师资分布方式。这种混搭式的师资培养模式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为师范院校或职业技术学校快速解决了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但随着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这种混合式的培养模式逐渐显露出自身的弊端。学科教学法教师分布在各专业学院负责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学习,而教育学院教师则负责全校教育学课程的推广和普及,且教育学的“老三门”课程只是作为大学公共课和学科专业课的陪衬和辅助,因此院系领导将刚毕业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安排在教育学院负责教育学公共课程的讲授,而有资历、有经验的老教师则主要负责教育学专业课程或研究生课程的讲授。学校不重视,老师不重视,学生也认为教育学门槛低,专业性不强,因此将教育学课程当作修学分的一个工具。这样的师资安排导致学生根本不能准确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技能也是懵懵懂懂,很容易引起师范大学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对立。这种师资分布方式无形中也降低了教育学课程的标准,本应作为师范大学师范特色的教育学专业反而成了其他专业学院的点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优势和特点在这种混合式的人才培养方式下受到抑制而不能充分发挥。
三、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化解就业危机的策略探求
1.优化教育课程体系
国际上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一般都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如学科专业课程、普通文化课程、教育学科课程和教育实习,一些先进国家学时比例是四个部分平均分开的,而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分为公共课程(普通文化课程)、专业学科课程、教育实习或实验设计等。其中公共课程占40%的学时,学科专业课程占50%的学时,而教育实习占10%的学时,其中,教育学科作为公共课程占不到10%,是整个课程结构的6%。这样的比重分配是不均衡的:普通文化课程太“普通”,以大学英语、马列主义原理等为主,学生认为没有什么深度;教育学科课时比重太小,只作为大学的“装饰性”科目而存在,不能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由于专业学科课时比重太大,所以显得师范大学的学术性不够突出,为了拓展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精神,我们应该调整现行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实习部分课时比例进一步提高,要把这三方面的学时以及学分平分开来,兼顾教师教育发展的双专业性特点。在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方面,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过于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传输,一般往往比较忽视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理论素养这方面的培养。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比较老套,也比较单一,显得枯燥乏味,理论方面脱离实践,教育实习时间与考研或考博时间不符,实习的质量不能保证等。我们应针对这些情况做些改善,如普通文化课程中在大学英语课程和马列主义原理课程的原本基础上加一些管理类、哲学类、人文社科类或经济类等比较有深度的课程,学生才有足够的动力带着兴趣学习,而不是仅将其作为消遣的过程;教育专业学科课程可以在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中增设教育心理学、教育史、比较教育学等课程,在教育专业技能类课程中可以增加教育研究方法、教学辅导、教学管理、教育评价、心理咨询等课程,也可以加入现代信息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加强教育教学专业技能的训练。另外,增加教育实践类课程,并适时调整实习时间,如可以将实习时间调整到大三阶段,这样既能保证部分学生考研或考博的需要,也能让所有学生提早在实践中意识到自身的教师教育使命,这更有助于学生对今后学习的规划和对人生的展望。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也要尽量创造机会,增强与中小学、幼儿园或企业间的合作,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生蓬勃生机的一面充分展现出来,让外界有更多的机会对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重新认识和定位。在教师教育课程模式上,把单一定向的培养模式构建为比较多元素、开放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多元化课程形式,如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增加专家讲座、教授培训的内容,由教育学院统揽大学中的全部教师教育课程,好让做教师的一些其他的专业学科学院的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到教育学院选择与其相关的课程。
2.调整师资分布格局
我国大部分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院师资分布为: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师隶属于教育学院,学科教学法的教师分布在其他各专业学院。由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人才培养时间延长,人才培养层次提升,教师教育重心下移,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应考虑重新调整师资分布的格局,优化教育人力资源配置。将专业知识掌握牢固、经验比较丰富的学科教学法教师调到教育学院,让他们负责学生的教育教学训练课程,那么这样可以保证师范大学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学校毕竟是一个人际关系纷繁复杂的组织,在改革的过程中有可能牵涉到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纷争。如江西师范大学从2003年开始,将各个专业学院一些关于教材教法的教师统一规划到教育学院,但在2008年又都调回到了各学院,因为江西师范大学的师资队伍调整只停留在组织层面,并未真正落实到课程层面和师资队伍层面,一旦触及学校或学院相关群体的利益分配,很容易引起骚动而阻碍改革进程。山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学校已陆续将部分学科教学论的教师调到教师教育学院,朝着“大”教育学院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改善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师资分布格局做出了表率。总之,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院只有积极改善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体系和师资分布格局,才能真正提高教育人才质量。毕竟,培养一批高质量、能经受住社会考验的人才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应该为提高教育学专业学生就业签约率和工作对口率而不遗余力加倍努力。
参考文献:
[1]闫建璋.从“混合”走向“分离”——论我国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时代转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周洪宇.教师教育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刘阳单位:淮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