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既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课题。本文阐述了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分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分级教学、提升教师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等教学实践策略,旨在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民办本科院校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和顺应时代的潮流,很多高校都开始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正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说,教学中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形成是必然的。课程思政就是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引领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一)大学英语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必须要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英语既是人们交流的语言工具,也是西方文化的载体。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势必会存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现有教材内容多源于英语文章,内容多涉及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淡化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此外,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覆盖面极广,教学周期较长。以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大学英语课程为例,跨度两个学年,四个学期,每学期16个学周,每周3课时。因此,大学英语人文性的特征就决定了大学英语必须要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环境复杂信息时代背景下,海量信息唾手可得,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快速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这些网络信息相对比较复杂,很多大学生难免会受到其他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比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这些思想观念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而且这些都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的。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培养新时代人才需要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年一代肩负着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的使命,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更高要求。党的报告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必须将德育融入课程教学中。作为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目的不只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认同,杜绝“崇洋媚外”。另外,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加深,新时代青年不仅要消除语言障碍进行交流沟通,而且还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中华文化,对外展示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作为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课程需要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

二、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政治理论素养不扎实,课程思政意识较弱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重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译方面的培养,过度强调英语作为工具性的特征,忽视了英语人文性的特征,忽略了语言可以承载文化和引导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而且,除了中共党员之外,民办高校大多数英语教师政治理论素养不够扎实,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不够,无法和学生展开热点话题的讨论。对于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将思政内容与英语课堂教学融合时总是力不从心。

(二)课程思政教学环节设计过于死板民办高校大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他们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于思政课程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不高。虽然思政课程也是公共必修课,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并不认真学习和配合,很多学生觉得思政课程是不落地、空有理论的课程。因此,对于思政课程完全不感兴趣,上课只是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因此,将思政内容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也有一定困难。现阶段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方式过于单一、生硬死板,大部分采用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未能将思政教育巧妙地通过情境教学进行融合。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反感。而且教师也没有深度挖掘教学资源中思政内容,没有真正将思政教育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其次,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少,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课堂依旧是教师的“一言堂”,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并不显著。

三、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问题解决办法

(一)分级教学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并非优质生源,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文科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理科生基础相对较差。以本校学生为例,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好,软件工程学院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差,而且本科生里还有对口生,是职高对口录入的学生。现行的按照行政班级进行的英语教学已经给师生带来一定困扰。教师授课内容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教学内容过难会使很多学生赶不上课程进度,内容过于简单,也会打消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应该进行分级教学,比如,将所有学生按照英语单科成绩分为A、B、C班。大一新生可以按照高考英语成绩进行分班,每个学期期末考试后,再根据期末英语成绩进行班级调整。这种分级教学不仅便于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环节设计,而且更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上进。

(二)提升教师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高校教师既是英语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课程思政的引领者和落实者。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2]。鉴于目前民办高校教师政治理论素养不扎实,课程思政意识较弱,高校需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扩充英语教师的政治理论知识。此外,民办高校还应该为教师提供关于课程思政教学的相关培训,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高其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良好。

(三)深度挖掘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教学的载体,因此,为了充分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教师需要挖掘适合的教学内容。鉴于现有教材无法满足课程思政教学要求,教师需要在教材内容基础之上补充思政相关教学材料。以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内容为例,鉴于学时有限,大一第一学期英语教学节选了如下单元进行详细讲解:Unit1Freshstart,Unit3Digitalcampus,Unit5Winningisnoteverything,Unit7Hopingforthebetter.第一单元的主题适合刚刚开学的大一新生,而且针对这个主题,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教学资料,探讨中西方不同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用一种辩证态度去看待中西方的不同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三单元的主题与学生生活非常贴切,教师可以和学生探讨网络的利弊,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警惕网络安全问题,也可以探讨一些深受学生喜欢的App,如抖音、微信、微博、支付宝等。第五单元主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输赢和胜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七单元主题honesty正好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关,因此教师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本单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资料补充,将思政教育完美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

(四)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方式是具体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课程思政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因此,课程思政教学需要采用线下+线上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不只要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巧妙的构思,更需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补充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料。这些教学资料可以涉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如学生的金钱观、就业观、爱情观、世界观等,也可以是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的横向对比,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四、结语

课程思政教学对于很多民办本科院校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新课题,但课程思政教学是一个必然趋势。课程思政教学不仅可以使大学英语课程更具亲和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张圆媛.中职“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思政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8):142-144.

[2]马桑.大学英语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困境与突破路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10):65-67.

作者:邢丹丹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