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语文教育与行业精神养成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语文教育与行业精神养成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语文教育与行业精神养成探析

摘要:毋庸置疑,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培养行业院校专业人才的行业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当前大学语文存在课程地位不高、教学内容大众化、学生学习态度淡漠等问题,这需要通过丰富语文课程行业性内涵、加强语文教材及读本建设、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紧跟时代优化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检测方式等措施来逐步解决。

关键词:大学语文;行业精神;行业院校;人才培养

1引言

行业精神是各行各业基于自身特征、职责、宗旨、历史、时代要求和愿景等,在长期的生产、服务、经营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为行业从业人员所认同的主导意识、理想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引导员工思想的精神源泉,推动员工行为的动力理念。例如就民航业而言,当前民航行业精神概述为“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格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1],而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教育和人文精神底蕴培养的重要课程,如果在学习过程能蕴含培育行业文化与精神内涵于其中,通过“触发式”学习感受沉浸熏陶,这对培育专业人才的行业精神和价值观塑造养成大有裨益。

2大学语文教育培养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

2.1大学语文教育可通过作品进行潜移默化,帮助学生理解行业作风

大学语文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根据专业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以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业务技能养成为目的,而是从“全人培养”角度基于通识性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是一篇篇优秀的作品,通过学生阅读体悟及任课教师启发引导,体验作者当时的情景,联想自己设身处地可能的行为进行反思,感悟作品主人翁的心境品格,完成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在此之中,对于民航行业院校而言,大学语文教学如果能导入“英雄机组”“真情服务”等主题的优美感人作品,让学生在优美的字里行间、情节意境中感受行业工作本真,这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加深对行业的了解及今后即将从事职业的认知,使行业各类专业学生在平静的校园里强烈感受到浓郁深沉的优秀行业作风。

2.2大学语文教育能够从心灵深处沉浸熏陶,推动学生接受专业精神

优秀的作品不仅是文字精美、结构精巧,更有真情实感、人生大义蕴藏其中。大学语文教育从表层而言是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文学价值,从深层而论是启发学生探寻作品思想性,潜移默化其思想的形成,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吸收作品中的精神养分,特别是表现严格科学的专业精神。就民航专业岗位而言,无论是机务在航前、短停、航后一丝不苟地对飞机的细致检查保养,还是驾驶员严格遵照飞行手册操作标准安全平稳起降,或者是空中及地面其他服务人员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无缝式”分工协作,这种严守专业工作岗位规程的言行举止及遭遇紧急特殊情况的冷静沉着,往往可以通过作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转移内化深切感受,并得到沉浸熏陶,加深对民航业相关岗位专业精神的理解。

2.3大学语文教育可以从正面进行积极引导,培育学生形成职业操守

目前“一些大学生对自身没有长远职业规划和目标,个人价值取向功利,缺乏对自我理想的认知和实现自身理想的坚定信念。”[2]这种情况的形成与学生缺少专业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关,而语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欠缺。大学语文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课文蕴含的现实意义、人文背景、坎坷经历、坚持不屈、迎难而上,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能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认同并掌握职业操守的核心价值取向,认识到敬业奉献背后隐含的意蕴和担当,课堂上教师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和有效教学方法触动学生心灵深处使之接受认可,理解专业技术岗位的价值和职业岗位所应肩负的责任,为今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打好基础,并最终形成积极正向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

3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大学语文教育之现状

3.1课程地位“附属性”

在中小学阶段,语文作为主课往往备受关注,无论是周课时数,还是学校、老师及学生的重视度都居于首屈一指的“主导”地位,稳居第一方阵,但是进入大学后,语文失去强势地位,与培育专业素养的专业课程比显得相形见绌。另外一些院校虽然将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程,但是仍属于通识性教育课程范畴,大学语文课程教师大多归编于公共基础教师序列,即使是隶属文学院系或者社科院系的大学语文教师也有很多单列于公共基础教研室之中,相较于专业课教师处于非重点关注行列,加之公共课教师难出专业论文,难以申请到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虽然年均课时不少,但是评上教授等高级职称的却不多见,因此在课改中也少了更权威的声音。整体而言,大学语文课程在行业院校大多处于基础性附属地位,并且这种附属地位还有可能被继续弱化,甚至随着课程的被挤压而趋于消亡的境地。

3.2学习情况“淡漠性”

从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看,由于中学时期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中学语文教学侧重于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对教材文本的学习仅限于字句分析,以及篇章结构的讲解。这种内容单一、形式枯燥的教学方式十分容易抹杀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3]这种长期形成的厌倦感对于今后的继续学习极为不利,如果大学语文没有新意,依旧延续“高四语文”的风格,那么会导致学生对此课程提不起学习兴趣,考试只求“通关”就行,至于深入学习只是“个例”或者成为无稽之谈,甚至有调查显示“37%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取消,53.6%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可学可不学”[4]。在此种情形下,要是任课教师依旧“一言堂”“满堂灌”,不去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行业特征和岗位人文素养要求,不能更新思维转变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没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而是照本宣科得过且过,那只会加深学生的淡漠情绪,以冷漠来对待敷衍,进一步表现为课堂睡觉、玩游戏、看小说,甚至逃离课堂。

3.3教学内容“大众性”

当前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与其他综合高校极少差别,首先教材的选择都是统编课本,具体教学内容也是根据教材而来,具有大众化普适性的特点。这种千人一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要求,达到规定的标准,实现统一的教学目标,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也有一定意义,但是对于专业人才岗位所需的行业人文素养的提升帮助甚小,各专业技术岗位所需要的行业作风、专业精神、职业操守很难通过这种“大众化”的教育模式得到培养,加之传统的经典教育在现实教学中有时又表现得“过犹不及”,“传统意义上‘工具性’或‘文学性’的‘大学语文’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大一统的、缺乏专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也正逐步失去吸引力。”[5]与此同时,专业课程教育侧重的是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的养成,缺少人文素养内涵,从学生职业生涯长远发展来看,如果大学语文教育能多一些行业精神的人文素养熏陶,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增加行业文化、行业作风、专业精神的培育和养成,学生综合素质也会更匹配行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其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无疑会走得更稳、更好、更远。

4大学语文教育与行业精神融合的具体路径

4.1丰富语文课程行业性内涵

“重构我国21世纪的学校语文知识,现在已成为许多学者的自觉努力。”[6]通过重构知识脉络有助于进一步丰富语文课程内涵,这点可以从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10版)的体例变化中得到印证,此教材以“仁者爱人”“关爱生命”“故园情深”“礼赞爱情”“浩然正气”等进行单元分类重构体系,以爱国、爱乡、爱家、爱人等主题来编排作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主题来鉴赏感受,并思考领悟,这对于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三观”大有裨益。对于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而言,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增加“忠诚担当”“严格科学”“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等民航行业精神,并摭采与上述行业精神一致的优秀篇目融入到大学语文日常教学中,这无疑会丰富此课程的内涵,激发民航各类专业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大学生们行业人文精神的养成与专业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例如当学习到“英雄主义”主题时,适时植入讴歌“中国机长”题材的作品,以行业鲜活案例、业内真情真事,来引导学生感知“英雄出自平凡”的蕴意,认识到平凡的岗位也会造就伟大的英雄,使敬业教育具有行业岗位气息更易入脑入心,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民航“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的行业精神内涵。

4.2加强语文教材及读本建设

除采用统编教材外,行业院校还可以“有选择性地按照专业、职业、地域来组织编写适合本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明确主攻方向,做到有目的、依实际。”[7]具体可以通过遴选具有行业专业背景和深厚文学功底的优秀师资组成编委会,共同编写具有行业精神的大学语文教材或统编教材的补充读本,在编排体例上既可以和统编《大学语文》保持一致,使之与普适性教材匹配,便于教师补充教学,学生在同类主题的扩充阅读中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同时也可以采取以体裁、成文时序等模式来编排教材和读本,选用业内作者或业外作家撰写的行业工作生活优秀作品,让学生在受到文学熏陶的同时,加深对行业精神的理解感悟,潜移默化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教材编写需要体现出行业性、思想性、匹配性、现实性等特征,并且与爱岗、敬业、担当、团结、专业等行业精神高度融合,所选作品具有根源行业、紧贴岗位、文字精美、思想丰富、感人至深等特点,能同时满足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及行业精神的迁移养成。另外,选文时在源于行业的基础上,注意确保“古今融合,各体荟萃”,撷取的作品既有行业初期的历史之风,又有当今新时代崭新风貌,既有散文、小说,又有词赋、诗歌,不仅能体现出行业精神的传承发展,还能从业内主题的各类文体中得到行业精神美育熏陶,最终达到“古为今用,文以载道”的育化功用。

4.3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如果说教材及读本是大学语文教育的载体,任课教师就是“载体之舟”能否发挥最大功效的掌舵人,有了“利器”还需要操作者能将其功能运用到极致,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就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目前状况而言,首先需要培育更新行业院校任课教师的教育理念,使其认同语文教育“全人培养”中专业人文素质培育的重大意义及难以替代的作用,认识到大学语文在行业院校兼具通识综合素质及行业精神养成的巨大价值,并且愿意践行“作品感化+文化感召+精神养成”的教学理念。其次通过教师培训、交流讲座、优质课观摩等方式帮助任课教师改进传统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深入了解并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兴趣和教材教法,同时设立校级相关研究课题,给予研究经费支持和相应工作量减免等措施。另外,大力倡导并支持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行业精神内容,在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培育上紧贴专业工作作风和行业精神风貌,并将之作为校园文化建设进课堂的重要一环。此外行业院校还可以创造条件,采取让大学语文等通识课程教师去行业单位定岗实习、在职培训、轮岗交流、现场采风、参与行业文化建设课题等方式,让非专业课程教师也有机会深入现场了解感受行业岗位工作现实情况,亲身体会业内工作特点,与行业零距离接触,为日后教学培育学生专业人文素养及行业精神收集鲜活案例素材。最后,对于大学语文基础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切实关系其成长问题也需要给予充分关注,基于此类一线教师难以申请到纵向科研课题、难以发表高级别刊物论文的现实,在其职称评审时应因地制宜,采取“重教学业绩,弱科研项目”等政策给予扶持,让基础课教师解决后顾之忧,能沉心扎根教学一线,努力多出教学成果,通过教学业绩的提升来助推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

4.4紧跟时代优化教学模式

当前社会已进入到信息时代,行业院校首先要紧跟时代步伐,在进行智慧校园、智慧教室建设时充分考虑到一线教学的现实需要,为智慧教学提供教学软硬件设施设备,便于教师采取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一个选择自由、信息咨询丰富、学习方式灵活开放的现代教学课堂。”[8]从硬件上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支持。另外,作为课程教学的授业者教师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利用信息学习平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基础学生群体,制定出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采取情景教学、模块化教学、项目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形式和手段,“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好基本功。打通专业壁垒和课程壁垒,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与综合素养,使其在快乐学习中成长成才。”[9]改变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独角戏”等独霸课堂模式,采取主体换位让位于受业者,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改变以往学生默默听,缺少主动沟通交流的被动学习情形。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学生由课堂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课内外主动刻苦钻研,并且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更贴近学生日后专业工作岗位,教学的目标着力于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的形式更加个性、专业、轻松、快乐。

4.5创新课程检测方式

课程检测是引导日常教学、督促学生学习、促进教学改革、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教学管理目的,但是传统大学语文的期中、期末检测方式往往只重结果轻视过程,虽然也有一定效果,但是整体而言难以达成促使实现行业精神养成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此可以采取全方位、多时态、宽角度、多形式并动态调整的综合检测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基于“全人”培养的理念,在检测形式上可以设计得更为丰富,同时注重过程性检测,改变单一评价模式,采取不只是期中、期末出试卷笔试,还应增加课堂讨论、现场即兴演讲、感悟心得小作文、小组总结报告等学习过程考评。另外在检测内容上,不只是文学作品赏析、文学常识考核、语言能力的运用,还可以添加基于作品对专业精神的体悟、工作作风的体会、职业操守的体味等,在育人培育中有意融入行业精神考核内容,以考促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行业精神的认知和理解。此外在具体评分上,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做法,采取综合评分模式,降低期中、期末成绩权重,加大平时学习态度、作业情况、课堂参与度等的分值比例,对于参与行业精神征文获奖或者在正规报刊上发表体现行业精神文学作品的学生,根据奖项级别、报刊权威性及档次等采取赋值加分、直接定优等鼓励措施,并将之作为评定三好生、优秀学生、优秀干部等荣誉的附加分条件,以激励学生在日常就端正学习态度,真正沉下心去认真学习、思考、研究、创作蕴含行业精神的优美篇章。

5结语

大学语文作为行业院校大学生的基础性通识课程,不仅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及应用能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有利于“使学生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底蕴、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才。”[10]此外,大学语文还肩负着培养行业人文素养的重任,是行业精神人文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育过程对培养专业大学生们的核心价值观,尤其是行业性工作作风、职业操守有着不可或缺的潜移默化式功效。

作者:张涛 单位: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